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776043)

作品数:7 被引量:5H指数:2
相关作者:谭文松蔡海波杨施金慧丽周美琴更多>>
相关机构:华东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 3篇生物学

主题

  • 6篇细胞
  • 5篇体外
  • 4篇造血
  • 4篇体外扩增
  • 4篇扩增
  • 3篇祖细胞
  • 3篇小鼠
  • 2篇造血干
  • 2篇造血重建
  • 2篇脐血CD34...
  • 2篇小鼠体内
  • 2篇NOD/SC...
  • 2篇NOD/SC...
  • 2篇CD34+细...
  • 2篇CD34^+...
  • 1篇单克隆
  • 1篇生物反应
  • 1篇生物反应器
  • 1篇体外诱导
  • 1篇脐血

机构

  • 7篇华东理工大学

作者

  • 7篇蔡海波
  • 7篇谭文松
  • 2篇金慧丽
  • 2篇杨施
  • 1篇葛剑云
  • 1篇范锦立
  • 1篇周美琴
  • 1篇杜铮
  • 1篇鄢玲莉
  • 1篇景强

传媒

  • 2篇中国修复重建...
  • 2篇生物工程学报
  • 2篇细胞与分子免...
  • 1篇北京工业大学...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9
  • 4篇2008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人CD34^+和CD34^-细胞在NOD/SCID小鼠体内的造血重建被引量:1
2008年
利用非肥胖糖尿病型重症联合免疫缺陷型(NOD/SCID)小鼠模型,比较了新鲜及培养后的CD34+和CD34-细胞在体内植入及重建造血能力。从新鲜脐血及培养后的单个核细胞(MNC)中分离出CD34+和CD34-细胞,经尾静脉输注入经亚致死剂量照射的NOD/SCID小鼠体内,6周后处死存活的小鼠,取其骨髓、脾脏和外周血细胞,分别进行细胞表型分析、造血集落形成单位和人特异性基因的检测。经检测,输注CD34+细胞和混合细胞的小鼠,其体内CD45+细胞及人源各系血细胞的含量相近,两者均远远高于输注CD34-细胞的小鼠。输注培养后CD34-细胞的小鼠饲养6周后全部死亡,输注培养后CD34+细胞的小鼠存活率约为66.7%,而输注培养后混合细胞的小鼠全部存活,且在两组存活的小鼠体内均能检测到CD45+细胞及人源各系血细胞。结果表明:无论是新鲜还是培养后的CD34+细胞均具有在NOD/SCID小鼠体内植入和重建造血能力,而CD34-细胞不具有该能力,但CD34-细胞与CD34+细胞同时输注有助于提高小鼠的存活率,说明其对CD34+细胞在小鼠体内发挥植入和造血重建能力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金慧丽蔡海波杨施谭文松
关键词:CD34^+细胞NOD/SCID小鼠
CD34^+细胞体外诱导的肝样细胞在小鼠体内修复受损肝组织的研究
2009年
目的研究CD34+细胞体外诱导的肝样细胞在小鼠体内修复受损肝组织的作用。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脐血中的单个核细胞并获得富集CD34+细胞,调整细胞密度为1×105个/mL,使用含干细胞生长因子(stemcel lfactor,SCF)、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EGF、抑瘤素M(oncostatinM,OSM)和bFGF的无血清培养基(5种细胞因子浓度分别为50、20、20、10、10ng/mL)体外诱导10d。取6周龄雌性ICR小鼠48只,以二乙酰氟氨和CCl4注射制备肝损伤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n=24),实验组将诱导后细胞(1.6×105个/只,含CD34+细胞1×104个)通过尾静脉注射入肝损伤小鼠体内,对照组注射等量无血清培养基,术后7、14、21、28d两组分别处死6只小鼠,行HE染色、PCR凝胶电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肝功能检测。结果HE染色显示,对照组术后28d时肝组织形态恢复正常,实验组术后14d时即已恢复正常。PCR凝胶电泳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术后各个时间点在肝组织中均可检测到表达人血清白蛋白的细胞,而对照组术后28d内均未检测到。肝功能检测结果显示,对照组术后14d时谷丙转氨酶活性恢复正常,实验组小鼠术后7d时即已恢复正常;但两组谷草转氨酶活性在28d内均未恢复。结论CD34+细胞经体外向肝细胞方向诱导分化后,能在肝损伤的小鼠体内促进受损肝组织形态和功能的恢复,并能在小鼠受损肝脏中转化为人源肝细胞。
鄢玲莉蔡海波陈袆祺谭文松
关键词:CD34^+细胞肝样细胞体外诱导ICR小鼠
使用抗氧化剂调控胞内的ROS对脐血CD34^+细胞体外扩增特性的影响
2008年
目的:使用抗氧化剂调控胞内活性氧物质(ROS)水平,考察其对脐血CD34+细胞体外扩增特性的影响。方法:在体外培养过程中,分别采用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或N-乙酰半胱氨酸(NAC)3种抗氧化剂降低脐血CD34+细胞内的ROS水平,研究了CD34+细胞在抗氧化剂清除ROS后的体外扩增特性。结果:体外培养时细胞因子的应用会使细胞内的ROS水平显著上升。3种抗氧化剂均能有效地清除细胞内ROS,且清除程度随使用剂量的改变而变化。在培养体系中添加2000U/mL SOD、200U/mL CAT或2mmol/L NAC,扩增后培养物中CD34+细胞及CD34+CD38-细胞的比例、集落生成细胞的密度均有明显提高,但对CD34+细胞扩增倍数影响不大;而加入8000U/mL SOD、1000U/mL CAT或5mmol/L NAC,抑制CD34+细胞的扩增能力。结论:采用细胞因子体外扩增脐血CD34+细胞时,使用低剂量的抗氧化剂适度清除细胞内的ROS,明显提高培养物中造血干/祖细胞的含量,同时并不影响扩增后CD34+细胞的再扩增能力。
范锦立蔡海波谭文松
关键词:CD34^+造血干/祖细胞体外扩增抗氧化剂
层流剪切力对脐血CD34^+细胞向各系分化的影响
2010年
为了研究层流剪切力对造血干细胞体外扩增及向各系造血祖细胞分化的影响,考察了在3组不同大小层流剪切力0、0.03、0.06 Pa的作用下,CD34+细胞为起始细胞的造血干/祖细胞体外扩增和向各系祖细胞分化的情况.结果表明:3组总细胞、CD34+细胞及CD34+38-细胞的扩增无显著性差异;0.03 Pa层流剪切力使造血干细胞更易于向红系祖细胞系分化;0.06 Pa层流剪切力使其更易于向粒-巨噬祖细胞系分化;无层流剪切力作用下造血干细胞更易于向混合系祖细胞系分化.
景强蔡海波谭文松
关键词:脐血体外扩增分化
体外扩增过程中CD34^+细胞内B细胞特异单克隆鼠白血病毒整合位点基因1和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的表达
2012年
目的研究体外扩增过程中,CD34+细胞内B细胞特异单克隆鼠白血病毒整合位点基因1(B-cell-specific monoclonal leukemia virus insert site 1,Bmi1)和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hTERT)基因的表达水平与其扩增特性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含FBS、干细胞生长因子、Flt-3配体和促血小板生成素的IMDM培养基体外培养脐血CD34+细胞,在28 d培养过程中检测CD34+细胞扩增倍数、CD34+细胞比生长速率以及集落形成率的变化趋势,并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体外扩增过程中CD34+细胞内Bmi1和hTERT基因表达水平变化,分析以上基因表达水平与CD34+细胞扩增特性之间的关系。结果经过28 d的体外培养,CD34+细胞共扩增了(20.1±3.5)倍,其占扩增后总细胞的比例由培养前的95.5%±2.6%下降至2.1%±0.4%;CD34+细胞的比生长速率和集落形成率均在培养7 d后出现明显下降,而细胞内Bmi1和hTERT mRNA的表达水平在培养7 d时达最高,此后逐渐下降至培养前水平。结论 Bmi1和hTERT基因表达与CD34+细胞体外增殖能力可能存在一定相关性。
葛剑云蔡海波杜铮谭文松
关键词:体外扩增
一种新型生物反应器在造血干/祖细胞体外扩增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08年
针对造血干/祖细胞体外扩增对培养环境的需求,结合静/动态培养的特点,开发了一种新型的生物反应器用于造血干/祖细胞的体外扩增。在该生物反应器内,采用SCF+TPO+Flt-3细胞因子组合,比较了静态和循环培养两种方式体外扩增脐血CD34+细胞的效果。培养7d后,总细胞分别扩增了(13.86±4.26)和(7.23±2.67)倍,显示静态培养有利于总细胞的扩增;CD34+细胞扩增倍数、培养物中CD34+细胞含量均相近,无显著性差异;而CD34+CD38-细胞扩增倍数以及培养物中CD34+CD38-细胞的百分含量分别为(1.82±0.58)和(3.90±0.85)倍以及(9.45±4.85)和(37.47±14.06)%,循环培养明显高于静态培养。可见,在该生物反应器内,采用静态和循环两种培养方式,均能实现造血干/祖细胞的体外扩增,但静态培养促使造血干细胞向定向祖细胞分化,而循环培养则更有利于早期造血干细胞的扩增。
周美琴蔡海波谭文松
关键词:CD34+细胞体外扩增生物反应器
培养前后脐血CD34^+细胞在NOD/SCID鼠体内造血重建功能的比较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以NOD/SCID小鼠为模型,经半致死剂量照射后输注新鲜或培养后的造血细胞,以比较培养前后脐血CD34+细胞的造血重建功能。方法:从新鲜脐血中分离单个核细胞(MNC),采用干细胞因子(SCF)、血小板生成素(TPO)、Flt3配体(FL)、白细胞介素3(IL-3)和白细胞介素6(IL-6)细胞因子组合体外培养14d。通过MiniMACS免疫磁性吸附柱从新鲜或培养后的MNC中分离CD34+细胞,4×105个CD34+细胞和5×106CD34-细胞混合后通过尾静脉输注入NOD/SCID小鼠中。饲养过程中动态观察外周血象恢复情况,6周后检测小鼠骨髓和脾脏细胞中人源细胞及各系造血细胞的含量。结果:体外培养MNC14d后,总细胞扩增了1.78倍;细胞移植6周后,输注新鲜和培养后造血细胞的小鼠均存活,在小鼠骨髓和脾脏中均可检测到人源细胞及各系人源血细胞和人特异ALU基因序列,小鼠外周血象恢复到辐照前水平。培养后CD34+细胞在小鼠体内的植入水平与新鲜CD34+细胞的相近,而其各系人源血细胞的含量高于新鲜CD34+细胞。结论:体外培养14d后的CD34+细胞仍保持了体内植入和重建造血的能力,且其多系造血重建能力优于新鲜CD34+细胞。
杨施蔡海波金慧丽谭文松
关键词:CD34+细胞造血重建NOD/SCID小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