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计划(2005DIB3J023)

作品数:12 被引量:57H指数:5
相关作者:李新辉李跃飞李捷杨计平王超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大连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计划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 5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篇鱼苗
  • 2篇微卫星
  • 1篇电泳
  • 1篇淀粉酶基因
  • 1篇养殖
  • 1篇养殖池
  • 1篇养殖池塘
  • 1篇脂蛋白
  • 1篇脂蛋白脂酶
  • 1篇脂酶
  • 1篇植物
  • 1篇植物群
  • 1篇植物群落
  • 1篇食性
  • 1篇水文
  • 1篇四大家鱼
  • 1篇同工酶
  • 1篇年际
  • 1篇年际变化
  • 1篇年龄

机构

  • 12篇中国水产科学...
  • 5篇大连海洋大学
  • 3篇上海海洋大学
  • 1篇广东海洋大学

作者

  • 11篇李新辉
  • 10篇李跃飞
  • 9篇李捷
  • 7篇杨计平
  • 7篇王超
  • 5篇帅方敏
  • 5篇谭细畅
  • 4篇朱书礼
  • 3篇李琳
  • 3篇赖子尼
  • 1篇吴垠
  • 1篇杨婉玲
  • 1篇罗建仁
  • 1篇方珍
  • 1篇吴锐全
  • 1篇戴娟
  • 1篇庞世勋
  • 1篇高原
  • 1篇于红亮
  • 1篇穆三妞

传媒

  • 5篇广东农业科学
  • 2篇中国水产科学
  • 2篇水产学报
  • 2篇南方水产科学
  • 1篇淡水渔业

年份

  • 1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07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几种不同食性鱼EST及α-AMY同工酶特性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采用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垂直板凝胶电泳的方法,对广东鲂(Megalobrama terminalis)、(Hemiculter leucisculus)、鲮(Cirrhina cuvier)、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鳜(Siniperca chuatsi)6种不同食性鱼的肝脏、肌肉、心脏、眼、鳃、肾等6种新鲜组织的酯酶(EST)及α-淀粉酶(α-AMY)同工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这6种不同食性鱼6种组织中均存在EST和α-AMY同工酶的分布,他们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在这些鱼中,EST同工酶的种类和表达程度较α-AMY同工酶都占优势;肝脏和肾脏中EST和α-AMY同工酶的活性高于其他组织;EST和α-AMY同工酶在不同食性鱼中表现出明显的差异。通过对EST和α-AMY同工酶的特性分析,可了解并研究鱼类当前的食性状态,进一步掌握鱼类栖息环境的营养源与生态状况。
于红亮李新辉吴垠杨计平朱书礼李捷李跃飞帅方敏
关键词:EST同工酶食性电泳
珠江三种鲌亚科鱼类微卫星鉴别技术的建立被引量:1
2014年
应用微卫星标记技术鉴别珠江3种主要鲌亚科鱼类广东鲂(Megalobrama terminalis)、鳊(Parabamis pekinensis)、海南红鲌(Culter recurviceps).从GenBank和文献资料中初选3种鲌亚科鱼类的微卫星标记,设计108对微卫星引物,用PCR扩增3种鱼的基因组DNA,并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选出每种鱼的特异微卫星标记,共获得16个特异性标记.其中,微卫星标记F-524在广东鲂和海南红鲌中扩增的目的片段为309~320 bp,在鳊中无扩增条带;微卫星标记L-4在鳊和海南红鲌中扩增目的片段为160~201 bp,在广东鲂中无扩增条带;微卫星标记L-7在广东鲂和鳊中扩增的目的片段为160~190 bp,在海南红鲌中扩增的片段为123~143 bp.3个微卫星标记,单独使用1个特异性标记或几种特异性微卫星标记相结合,可快速从分子水平鉴别出广东鲂、鳊、海南红鲌,从而解决3种鲌亚科鱼类早期发育过程中形态比较相似,通过形态鉴定比较困难的问题.
李琳李新辉杨计平李跃飞李捷帅方敏朱书礼
关键词:微卫星
珠江中下游鲴亚科鱼苗发生规律与年际变化被引量:5
2013年
为了解珠江鱼类补充群体发生规律及资源量状况,2005-2011年在珠江中下游肇庆江段设置定点采样点,通弶过定量网连续采集漂流性鱼苗样品,对珠江中下游鲴亚科(Xenocyprininae)鱼苗补充群体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珠江中下游鲴亚科鱼苗稳定出现在4~10月,每年持续(183±12)d,平均出现率为40.1%。在5~8月伴随洪水过程有多个漂流高峰期,鲴类鱼苗密度与径流之间显著正相关(n=876,P〈0.01)。2007年鲴类鱼苗密度显著高于2009年(P=0.012)和2011年(P=0.009),而与其他各年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鲴类鱼苗密度峰值出现时,白天平均密度高于早上和晚上,采样期间内整体3个时间段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鲴类鱼苗资源量总体呈现减少的趋势,长洲水利枢纽可能是最主要影响因素,建议其通过保证鱼道正常运行和生态调度两种途径减小对珠江中下游鱼类资源的影响。
李跃飞李新辉谭细畅杨计平帅方敏李捷
关键词:鱼苗
西江7种鱼类脂蛋白酯酶内含子Ⅰ序列差异分析
2011年
对西江7种鱼的LPL基因的部分序列进行克隆,并与NCBI上的cDNA序列进行比对,找出其内含子序列和内含子差异的规律。结果表明:LPL基因内含子的变化与其分类地位相关,草鱼、鳙鱼、广东鲂、海南红鲌、长春鳊这5种鱼的LPL基因的内含子长短和位点差异都不大,其与鲮鱼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内含子序列的变异上,而大眼鳜的内含子比其他鱼长,6种鱼的LPL基因的碱基组成为T含量最高、G含量最低、A+T>G+C(大眼鳜除外),但T与G的比例有较大差别,其中大眼鳜的最低碱基含量为C,与其他鱼差异显著,这可能与分类地位或食性相关。
吴茜李新辉谭细畅李捷李跃飞王超赖子尼
关键词:脂蛋白脂酶内含子
2006年夏季珠江口5大口门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的调查被引量:10
2007年
于2006年8月记录了珠江入海口5个大面站位的网采浮游植物。经初步鉴定共计5门54属119种(包括6个变种,不包括若干未定名种)。此次网采浮游植物以淡水硅藻和绿藻为主,硅藻64种,约占总种数的53.78%,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属有菱形藻(Nitzschia)、小环藻(Cyclotella)、针杆藻(Synedra)等;绿藻门次之37种,常见属有栅藻(Scenedesmus)、盘星藻(Pediastrum)和新月藻(Closterium)。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为2.085×105~2.40×106ind./m3,平均值为1.0443×106ind./m3,其中S2水域的细胞密度最高,S1次之、S3至S5依次减少。对多项群落特征参数如多样性和相似性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其生物多样性及物种丰富度都较高;其群落结构除S2外,各站位均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站位之间群落组成的相似性不高。
戴娟王超赖子尼罗建仁李新辉
关键词:浮游植物珠江口
夏季广州池塘氮昼夜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于2010年7~9月对珠江水产研究所内养殖池塘的水质进行调查,分析探讨了池塘夏季氮的昼夜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氨氮(NH+4-N)、无机氮(DIN)、总氮(TN)均存在明显的昼夜变化。水体NH+4-N与DIN浓度在14:00~18:00时段处于一天中的最低值,而在20:00后浓度逐步上升。3个池塘中,NH+4-N是DIN的主要形式,二者呈极显著正相关。单养罗非鱼的池塘水中NH+4-N和DIN浓度值显著高于其他两个混养鱼类池塘。TN浓度平均值在1.473~1.907 mg/L之间,其中DIN含量在TN中所占的比例不高。相关分析表明:水体NH+4-N、DIN含量较高的池塘,NH+4-N、DIN含量均与DO、pH、水温(T)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电导率、溶解性总固体呈显著正相关。TN含量与DO、pH、T等环境因子之间无显著相关。
方珍赖子尼胡锡永穆三妞高原杨婉玲王超庞世勋
关键词:养殖池塘氨氮无机氮总氮环境因子
珠江中下游鳡鱼苗的发生及其与水文环境的关系被引量:7
2012年
为了解珠江中下游地区鳡资源状况,为鱼类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2005年—2006年在西江肇庆江段,通过鳡网定点连续采样监测对珠江中下游鳡早期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2006年珠江中下游鳡繁殖期跨度105 d,鳡鱼苗集中出现在5—7月,占鱼苗总量的0.29%。鳡鱼苗发育至眼黑期至卵黄吸尽期,体全长(8.89±0.25)mm。鳡鱼苗密度和鱼苗总密度均呈现明显的昼夜变化规律,表现为晚上密度一般高于白天。鳡鱼苗密度与水温、上游干支流的径流量、水位的相关分析和交互协方差函数分析表明:鳡鱼苗密度与官良水文站的径流量和水位呈显着相关关系(P<0.05,n=126),罗定江是影响珠江中下游鳡鱼苗发生的主要河流之一。推测罗定江下游、罗定江口至梧州江段可能为珠江中下游鳡鱼的主要产卵场分布区域,该区域鱼产卵规模占珠江中下游鳡鱼苗总量的41.4%。
李跃飞李新辉谭细畅李捷王超
关键词:水文
珠江中下游鲮早期资源分布规律被引量:3
2011年
2006–2007年通过网定点周年采样和圆锥网流动采样相结合的方法,在西江肇庆江段对珠江中下游鲮(Cirrhina motitorella)早期资源进行了调查。鲮全年有多次产卵活动,鲮鱼苗主要出现在5–9月;鲮鱼苗全长(5.5±0.4)mm,主要发育到鳔一室期至卵黄吸尽期。根据发育期和平均流速推断,鲮产卵场主要位于距离采样点170-380 km的黔江和浔江江段。鲮鱼苗占漂流性鱼苗总量的3.71%。鲮鱼苗晚上的密度显著高于早上和中午(n=29;P〈0.05)。鱼苗总密度与采样点离岸距离有关,靠近两岸的鱼苗总密度极显著高于河中央鱼苗总密度(n=6;P〈0.01)。鱼苗总密度、鲮鱼苗密度与水温、径流量、水位和浊度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与水温、采样时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P〈0.05)。
李跃飞李新辉谭细畅李捷王超
关键词:鱼苗
珠江禁渔对广东鲂资源补充群体的影响分析被引量:15
2014年
继我国各大水系实施禁渔期制度之后,珠江水系于2011年4月1日至6月1日实现首次禁渔。广东鲂是珠江中下游地区主要的经济鱼类之一,为分析珠江实施禁渔期制度对广东鲂资源补充群体的影响,于珠江实施禁渔制度前(2006—2010年)和禁渔制度后(2011—2012年)在珠江下游肇庆江段设立固定采样点,利用定量弶网对流经该江段的广东鲂鱼苗补充群体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禁渔前,珠江广东鲂鱼苗集中出现在4月中下旬至10月中旬,持续时间为(189±11)d,高峰期为6—8月。禁渔期制度实施之后,全年广东鲂鱼苗出现的起始时间变化不大,但是结束时间提前,持续时间略有缩短,4—5月份广东鲂鱼苗密度明显增大。广东鲂鱼苗总量及其在鱼苗补充群体中的比例均有所提高。根据禁渔前广东鲂鱼苗发生量与径流量之间存在的回归关系:LgY=0.988Lnx-4.932(R2=0.365,P<0.01),结合禁渔后实际调查结果,对禁渔的实际作用进行了估算,2011年和2012年由于禁渔分别增加了9.43×108和651.81×108尾广东鲂鱼苗。研究表明,在径流量有保障的前提下,目前的禁渔制度可以有效增加广东鲂鱼苗补充群体资源量。
李跃飞李新辉杨计平SOVAN Lek帅方敏李捷
关键词:广东鲂鱼苗禁渔
草鱼α-淀粉酶基因5'侧翼序列克隆与分析被引量:3
2014年
应用PCR和Genome Walking技术克隆获得长度为168 bp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α-淀粉酶基因外显子Ⅰ序列和2 063 bp的5'侧翼序列。将草鱼α-淀粉酶基因外显子Ⅰ序列与已知几种鱼类α-淀粉酶基因外显子Ⅰ序列比对,相似度为68%~86%。将草鱼α-淀粉酶基因5'侧翼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了其转录起始区域及转录起始位点(TSS);在TSS上游30 bp处有1个TATA-box,-58 bp处有CCAAT-box;在5'侧翼序列中还发现有GATA-1、OCT-1、GR、HNF-3、AP1和SP1等转录因子结合位点。草鱼α-淀粉酶基因5'侧翼序列的克隆,为进一步研究不同食性鱼类α-淀粉酶基因侧翼序列的差异、鱼类α-淀粉酶基因的表达、功能及调控机理奠定基础。
朱书礼李新辉杨计平李跃飞李捷帅方敏李琳
关键词:草鱼Α-淀粉酶基因GENOMEWALKING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