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371430)
- 作品数:28 被引量:260H指数:12
- 相关作者:邢更彦王五洲姜川白晓东翟磊更多>>
- 相关机构:武警总医院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总医院武警部队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首都医学科学发展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ACL重建股骨隧道定位及固定方法研究被引量:15
- 2009年
-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应用半腱肌、股薄肌肌腱重建膝前交叉韧带时股骨隧道定位及固定方法。方法经临床及膝关节镜检查诊断的膝前交叉韧带损伤者86例采取镜下修复,分别应用经由内向外及由外向内2种定位方法行股骨隧道定位;股骨隧道固定分别应用Endobutton、Rigidfix及可吸收挤压螺钉3种方法。结果经随访10~26个月,Lachman征、前抽屉试验均为阴性,Lysholm评分从28分到70分,平均56.65分。结论股骨端隧道由内向外定位方法(通过胫骨隧道)创伤略小,适用于Endobutton、Rigidfix等,但受胫骨隧道位置及角度影响,要使股骨端隧道定位点与前交叉韧带股骨外髁解剖止点完全吻合,必须建立精确位置及角度的胫骨隧道。而股骨端隧道由外向内定位方法创伤略大,适用于股骨端挤压螺钉固定,定位点不受胫骨隧道影响,与前交叉韧带股骨外髁解剖止点较易吻合;而各种股骨端固定方法各有利弊,选择最佳的股骨隧道及固定方法将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
- 赵斌邢更彦刘运晃白晓东姜川王振宇
-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重建内固定
- 体外冲击波与成骨细胞生长因子的研究进展被引量:9
- 2006年
- 王五洲邢更彦
- 关键词:体外冲击波疗法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ESWT骨折延迟愈合体外震波
- 体外震波对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非骨坏死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被引量:4
- 2010年
- 背景: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涉及股骨近端骨髓祖细胞脂肪化转变,从而导致骨重建修复困难。能否首先通过体外震波疗法体外诱导自体非骨坏死区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成骨细胞前体,然后移植入自体骨坏死区,从而更加利于坏死区的骨重建?目的:观察体外震波对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非骨坏死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取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自愿捐赠骨髓,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法体外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原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无血清培养24h后施以5kV/500频次体外震波干预10min。空白对照组未经体外震波干预。结果与结论:体外震波组细胞传代后进入增殖高峰期更早,呈现出成骨分化趋势;空白对照组细胞存在向其他类型细胞多向分化的表现。体外震波组各时间点(除第1天)细胞增殖速度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体外震波组第24天时碱性磷酸酶平均阳性率约90%,空白对照组至第36天才上升至约50%。培养20d茜素红染色示体外震波组矿化结节数为(7.0±1.3)个/视野;空白对照组无明显结节,染色始终为阴性。体外震波组核心结合因子α1mRNA表达在各时间点(除第3天)均明显强于空白对照组(P<0.01);体外震波组OCmRNA表达在各时间点(除第3、6天)均明显强于空白对照组(P<0.01)。结果提示适当强度的体外震波可促进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非骨坏死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向成骨细胞方向分化。
- 翟磊孙楠姜川徐磊邢更彦
- 关键词:体外震波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核心结合因子Α1骨钙素
- 体外冲击波结合红骨髓移植治疗骨不连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 2006年
- 目的研究体外冲击波疗法(ESWT)结合红骨髓移植治疗骨折延迟愈合和骨不连的疗效。方法局麻下自髂骨抽取自体红骨髓约10~15ml,在X线透视下进行严格的骨髓移植操作,同时配合ESWT治疗19例骨不连患者,与单纯ESWT治疗组23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骨髓移植后随访1年,有16例长骨骨不连患者获得愈合,骨折愈合率84,2%,略高于单纯ESWT组;联合治疗组的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19.13周,比对照组短(P〈0.05)。结论自体骨髓移植后成骨作用明显;采用ESWT结合红骨髓移植治疗骨折延迟愈合和骨不连的方法简单、有效,不失为骨不连非手术疗法中的理想选择。
- 王五洲邢更彦翟磊
- 关键词:骨折骨髓移植体外冲击波疗法
- 一氧化氮在冲击波促进成骨及抗感染过程中的作用被引量:7
- 2007年
- 冲击波(shock wave.SW)是一种具有剧增高压和高速传导特性的爆破性声波,它能通过适当的发生器传至特定的目标.能量密度一般在0.003—0.890mJ/mm^2。体外冲击波(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ESW)首先在20世纪80年代被用于治疗肾及输尿管结石。在最近十多年期间,该项新兴技术由于其非侵入性和易操作性已经成功地被欧美国家广泛应用于骨不连日、肩部的肌腱炎、
- 翟磊邢更彦
- 关键词:体外冲击波一氧化氮成骨输尿管结石能量密度
- 体外冲击波疗法在骨科领域的应用被引量:47
- 2005年
- 江明邢更彦白晓东
- 关键词:体外冲击波疗法骨科领域骨折延迟愈合疗效显著非侵入性网球肘
- 冲击波干预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_1和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表达的动态观察被引量:5
- 2006年
- 目的动态观察体外冲击波干预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表达骨细胞生长因子和酶联信号分子的影响,探讨其诱导成骨的机制。方法将5kV、100频次的体外冲击波作用于第1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隔代观察(P3-P11)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的表达,计数阳性率。结果5kV的体外冲击波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影响显著;干预后的P3代hMSCs胞浆内即出现黄染颗粒,pERK1/2弱阳性;对照组仅P9代个别hMSCs阳性(P<0.01)。干预组P9代hMSCs中pERK1/2活跃,TGF-β1出现强阳性表达(72.2%),随后开始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体外冲击波干预后pERK1/2被激活,TGF-β1参与了hMSCs增殖后期ERKs酶联信号活动。
- 王五洲邢更彦张可超张瑞强姜川
- 关键词:体外冲击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 超声定位在体外冲击波疗法治疗肩部疾患的价值被引量:20
- 2005年
- 目的探讨彩色超声定位在体外冲击波疗法(extracorporealshockwave therapy,ESWT)治疗肩部疾患的应用价值,比较超声定位及痛点定位ESWT的疗效差异。方法151例肩部疾患患者,病程均在3个月以上,且症状及体征较重。其中肩峰下滑囊炎65例,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86例,均行ESWT治疗。超声定位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诊断仪探测确定冲击点,痛点定位法以触痛点结合解剖结构体表定位确定冲击点。65例肩峰下滑囊炎患者,采用超声定位25例,痛点定位40例;86例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患者,采用超声定位31例,痛点定位55例。采用0.12~0.16mJ/mm治疗能量,以超声及痛点定2位点为冲击点,每次治疗选1~2个冲击点,每个冲击点冲击800~1000次,一般做2~5次治疗,每次治疗间隔5d。对应用超声定位ESWT与痛点定位ESWT治疗肩峰下滑囊炎及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随访6个月,超声定位ESWT治疗肩峰下滑囊炎及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的优良率分别为89.6%、92.3%;痛点定位ESWT治疗肩峰下滑囊炎及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的优良率分别为67.6%、73.6%。超声定位ESWT的优良率均高于痛点定位ESWT,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定位可通过观察肩部疾患的声像图特征,准确定位,提高ESWT治疗肩部疾患的疗效。
- 邢更彦井茹芳李春玲
- 关键词: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疾患肩部肩峰下滑囊炎彩色多普勒诊断仪ESWT
- 体外冲击波定位方法中超声定位与痛点定位的疗效比较被引量:7
- 2004年
- 目的:体外冲击波疗法(extracorporealshockwavetherapy,ESWT)治疗软组织疾病的定位方法,仍有争议,通过与痛点定位方法比较探讨超声定位在ESWT治疗肱二头肌长头腱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组肱二头肌长头腱炎86例均采用ESWT治疗,其中31例采用超声定位、55例采用痛点定位。比较应用两种定位ESWT治疗肱二头肌长头腱炎的疗效。结果:超声检查观察了肩部结构、肱二头肌长头腱炎的二维声像图特征。ESWT治疗后随访个月,超声定位6ESWT及痛点定位ESWT治疗肱二头肌长头腱炎疗效优良率分别为92.3%及79.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6.12,P<0.05)。2结论:ESWT超声定位可提高ESWT治疗肱二头肌长头腱炎的疗效,在冲击波治疗软组织疾病时,掌握和应用超声定位具有重要的意义。
- 井茹芳李春伶邢更彦
- 关键词:超声定位痛点肱二头肌体外冲击波疗效比较软组织
- 体外冲击波对人成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被引量:5
- 2006年
- 本实验旨在通过体外实验观察体外冲击波(ESW)干预人成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SCs)后细胞形态、生长、增殖、分化的变化。
- 江明邢更彦井茹芳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冲击波干细胞增殖成体分化细胞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