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206016)

作品数:6 被引量:26H指数:3
相关作者:刘胜陈绍勇龙爱民黄良民李涛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深港产学研基地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领域野外台站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
  • 2篇沿岸
  • 2篇沿岸上升流
  • 2篇上升流
  • 2篇生物毒性
  • 2篇生物有效
  • 2篇生物有效性
  • 2篇珠江河口
  • 1篇营养盐
  • 1篇藻类
  • 1篇生消过程
  • 1篇水域
  • 1篇珠江口
  • 1篇夏季
  • 1篇近海
  • 1篇近海水域
  • 1篇CHANGE
  • 1篇CU
  • 1篇DIFFER...
  • 1篇ECOSYS...

机构

  • 6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深港产学研基...

作者

  • 5篇刘胜
  • 4篇龙爱民
  • 4篇陈绍勇
  • 2篇李涛
  • 2篇黄良民
  • 1篇张建林
  • 1篇孙丽华
  • 1篇尹健强
  • 1篇赵迪
  • 1篇田正隆
  • 1篇严岩
  • 1篇赵迪
  • 1篇殷克东

传媒

  • 2篇环境科学研究
  • 2篇海洋环境科学
  • 1篇海洋通报
  • 1篇Marine...

年份

  • 2篇2008
  • 2篇2004
  • 2篇2003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Study on Different Size-fractionated Phytoplankton Assemblage Change in the Mesocosm Ecosystem
2008年
A algal bloom process had been simulated via field mesocosm experiment, and the change of phytoplankton assemblage of different sizes in different growing phases had been studied. Nutrients addition could promote the growth of phytoplankton In the mesocosm of Prorocentrum donghaiense (M1) and the mesocosm of natural waters (M2), and the peaks of chlorophyll a were 112.79 mg/m and 235.60 mg/m, respectively. The restraining effect of nano-phytoplankton on pico-phytoplankton growth was stronger in M2 than in M1. When nutrients were abundant, the relative growth rate of diatom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P. donghaiense, and they reached the peak quickly and then came to die out very fast. The decreasing of Si promoted diatom bloom to die out.
李涛刘胜黄良民简伟军严岩
关键词:MESOCOSMPHYTOPLANKTON
夏季沿岸上升流对珠江河口水域中铜的形态分布与生物毒性的影响被引量:2
2003年
对珠江河口及近海水域样品中金属铜的总铜(CuT)、溶解态铜(CuD)以及游离态铜(Cuf)的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总铜的质量浓度有自河口向外海递增的趋势,并非完全体现陆源性规律。说明研究水域中金属铜不仅可能具有其他来源,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沿岸上升流的影响。但是游离态铜的分布却表现出相反的规律,无论是游离态铜的含量还是游离态铜在总铜中所占的份额都自河口向外海随盐度的增加而降低。研究还测定了不同盐度水样的杜氏藻培养后对铜的吸收量,即通过金属铜对藻类的生物有效性验证了铜形态的分布规律。
龙爱民赵迪冷科明刘胜陈绍勇
关键词:生物有效性
珠江河口及近海水域中Cu的形态分布及其对藻类的生物毒性被引量:3
2003年
对珠江河口及近海水域样品中Cu的总含量以及颗粒态、游离态Cu含量进行分析,结果发现,Cu的总浓度有随河口向外海递增的趋势,并非完全体现陆源性规律。说明研究水域中Cu不仅可能具有其他来源,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沿岸上升流的影响。但是游离态Cu的分布却表现相反的规律,无论是游离态Cu的浓度还是游离态Cu在总Cu中所占的份额都自河口向外海随盐度的增加而降低。说明Cu的形态分布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水体的理化性质。本研究还通过对不同盐度水样的杜氏藻培养后Cu吸收量的测定,即通过Cu对藻类的生物有效性验证了Cu形态的分布规律。
龙爱民陈绍勇刘胜赵迪殷克东
关键词:CU藻类生物有效性
大亚湾红海束毛藻赤潮生消过程研究被引量:10
2008年
2004年6月15~18日广东省大亚湾海域发生了一次红海束毛藻(Trichodesmium erythraeum)赤潮,面积达100km2,本文在现场监测与室内模拟实验的基础上,探讨了赤潮过程中红海束毛藻数量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与营养盐的关系。结果表明,赤潮高峰期(18日),表层红海束毛藻密度与叶绿素a浓度的平面分布趋势相同,呈现中心区〉过渡区〉边缘区的特点,且与水体营养盐含量(尤其是N、P)正相关;密度的垂直分布趋势是随水深的增加而迅速递减;表层藻细胞数量和叶绿素a浓度的最大值分别为4.71×10^7/L和51.6mg/m3。室内模拟实验结果显示,稀释对红海束毛藻的生长有促进作用,N:P比为16时对其生长的促进作用最大。本文还初步探讨了此次赤潮的来源和消亡的原因。
李涛刘胜黄良民张建林尹健强孙丽华
关键词:赤潮
珠江河口及近海水体中铜的水平和形态分布被引量:1
2004年
对夏季 ( 2002-07)和冬季(2003-01) 航次中珠江河口及近海水域样品中金属铜的总含量以及总溶解态、颗粒态、游离态铜含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夏季铜的总浓度水平分布并非完全体现陆源性规律,而是随河口向外海递增。而在冬季,总铜浓度的空间变化呈现和夏季完全相反的趋势,即随河口向外海逐渐降低。说明研究水域中金属铜可能具有其他来源,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夏季沿岸上升流的影响。但是,游离态铜的分布在冬季和夏季却呈现相同的趋势,即自河口向外海逐渐降低。说明铜的形态分布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水体的理化性质。
龙爱民陈绍勇刘胜
关键词:沿岸上升流珠江河口
珠江口及近海水体中铜的含量和形态及其与营养盐的空间分布关系被引量:10
2004年
在对珠江河口及近海水体中Cu的含量和形态以及主要营养盐水平及形式进行监测分析的基础上,分析水体中Cu的总浓度、总溶解态Cu、颗粒态Cu以及游离态Cu与水体中主要营养盐及其主要赋存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水体中Cu的总浓度和各营养盐之间存在着对数分布的函数关系,其相关性N>Si>P,水体中游离态Cu与养分的相关性顺序为:NO2->SiO32->PO43->NO3->NH4+。通过计算得到研究水域中的N Si原子比为0 78,接近浮游生物体内的比值,说明水体中Cu的分布与N,Si养分的再生循环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龙爱民陈绍勇田正隆
关键词:珠江口营养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