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资助详情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80302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803022) 作品数:8 被引量:130 H指数:5 相关作者: 胡启武 尧波 吴琴 朱丽丽 幸瑞新 更多>> 相关机构: 江西师范大学 教育部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江西师范大学青年成长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环境科学与工程 农业科学 生物学 更多>>
鄱阳湖典型苔草湿地生物量季节变化及固碳功能评价 被引量:29 2012年 为进一步评估鄱阳湖湿地碳平衡,量化湿地固碳功能,于2009年9月~2011年5月,在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选择以灰化苔草为建群种的洲滩湿地,采取收获法测定了灰化苔草4个生长季的地上、地下生物量及净初级生产力(NPP)。结果表明:1)苔草地上、地下生物量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模式,变化范围分别为146.08~1 770.67、1 806.27~4 032.56g/m2;地下生物量与地上生物量的比例变化范围为2.08~17.44,平均值为5.19。2)苔草地上地下生物量、NPP均表现为春季高于秋季。3)受洲滩淹水时间影响,苔草生物量、NPP具有显著的年际差异,2010~2011年度苔草NPP仅相当于2009~2010年度的62.5%;NPP的下降地上部分较地下部分更明显。4)鄱阳湖湿地苔草固碳潜力巨大,2个年度固碳量分别为1 923.83,1 231.21gC/m2。 吴琴 尧波 朱丽丽 幸瑞新 胡启武关键词:鄱阳湖 湿地 生物量 净初级生产力 鄱阳湖沙山土壤养分特征与植被恢复方向探讨 被引量:12 2012年 对鄱阳湖沙山不同沙化程度下土壤养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除土壤全钾(2.03%±0.28%)含量较高外,有机质(0.99%±0.42%)、全氮(0.036%±0.022%)、全磷(0.018%±0.007%)含量均处于较低水平。随沙化强度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呈现降低趋势,且重度、中度及轻度沙化区存在显著差异(P<0.01)。土壤速效养分(氮、磷、钾)随沙化强度变化趋势不明显,均处于十分缺乏的水平。地表植被覆盖低及土壤质地粗是导致沙山养分匮乏的主要原因。养分与水分是鄱阳湖沙山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沙山植被恢复的关键在于所筛选的物种及所构建的群落结构能够保障新生植物能适应养分、水分匮乏的生态条件并迅速扩展其生态位。 胡启武 尧波 郑林 李晓峰 丁明军 曹昀关键词:土壤养分 植被恢复 鄱阳湖苔草湿地非淹水期CO_2释放特征 被引量:17 2011年 2009年9月至2010年4月非淹水期,在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选择以灰化苔草为建群种的洲滩湿地,设置土壤-植物系统(TC)、剪除植物地上部分(TJ)2个试验处理(分别代表生态系统和土壤呼吸),利用密闭箱-气相色谱法测定了非淹水期鄱阳湖苔草湿地CO2释放通量.结果表明:苔草湿地生态系统呼吸与土壤呼吸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模式,释放速率变化范围分别为89.57~1243.99和75.30~960.94 mg CO2.m-2.h-1,土壤呼吸占生态系统呼吸的比例为64%(39%~84%);土壤温度是苔草湿地CO2通量的主要控制因子,可以解释呼吸速率80%以上的变异;生态系统呼吸与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指数(Q10)分别为3.31和2.75,且冬季的Q10值明显高于春秋季节;土壤水分与CO2释放速率之间未达到显著相关;非淹水期,鄱阳湖苔草湿地是大气CO2的汇,其强度为1717.72 g C.m-2. 胡启武 幸瑞新 朱丽丽 吴琴 尧波 刘影 胡斌华关键词:鄱阳湖 湿地 生态系统呼吸 土壤呼吸 湿地碳循环研究综述 被引量:24 2009年 湿地由于其巨大的碳库储存能力而成为碳循环研究的热点之一。从湿地CO2/CH4释放时空格局,CO2/CH4释放影响因子,碳"源""汇"评估及人类活动影响四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外湿地碳循环方面的研究工作。认为当前对湿地碳排放过程各种潜在的影响因素比较清楚,但碳排放过程各种影响因子之间存在的交互作用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在进行不同湿地类型碳循环研究的同时,应加强包括微生物、植物根系等地下碳动态研究,加强碳、氮耦合研究。在评估人类活动对湿地碳循环的影响过程中,要综合考虑植被碳库、土壤碳库及土壤碳排的变化。另外,无论从认识不同湿地类型碳过程特征及机理的角度,还是从减少全球或区域碳收支估测不确定性的角度来看,加强数据缺乏地区的湿地类型的碳平衡及相关碳过程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胡启武 吴琴 刘影 李晓峰 尧波 钟中罡 卢伍山关键词:湿地 碳循环 碳库 鄱阳湖沙山优势植物种叶片氮磷特征 被引量:5 2010年 对鄱阳湖沙山14种优势植物的叶片氮、磷含量进行研究,以探讨沙山植物的生理生态适应机制,为鄱阳湖沙化土地的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鄱阳湖沙山14种优势植物叶片氮含量变化范围为3.10~16.5mg·g^-1,平均值10.21mg·g^-1;叶片磷含量变化范围为0.70-2.10mg·g^-1,平均值1.24mg·g^-1。其中,叶片氮含量仅相当于中国及全球不同植物叶片氮平均含量的一半,叶片磷含量则分别是中国及全球不同植物叶片磷平均含量的85%、70%。鄱阳湖沙山植物较低的叶片氮、磷含量主要受低土壤养分含量控制。蔓荆子作为沙山普遍分布的物种,其叶片氮、磷含量受沙山土壤养分含量低的影响,总体保持较低水平,同时表现出随沙化程度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这是一种对于水分胁迫的生理适应,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鄱阳湖沙山植物叶片N:P平均比值为9.0,表明沙山植物生长更多地受氮的限制。 胡启武 郑林 吴琴 李晓峰 曹昀 丁明军关键词:优势植物 叶片 氮 磷 鄱阳湖典型湿地土壤有机碳分布及影响因子 被引量:42 2012年 在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设置采样带,对鄱阳湖典型湿地土壤有机碳分布及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湿地土壤0~15、15~30、30~50cm有机碳含量分别为1.07%~3.52%、0.31%~1.96%、0.27%~0.92%,有机碳含量自表层以下急剧降低。2)湿地土壤0~50cm有机碳密度变化范围为3.02~10.19kg·m-2,其中,表层0~15cm约占42.5%~72.6%;土壤有机碳含量、碳密度均以苔草植物群落最高,其他依次为南荻群落、南荻+苔草群落、芦苇群落、水蓼群落。3)土壤水分与植物生物量是鄱阳湖湿地土壤有机碳分布的2个主要影响因子,土壤水分能解释湿地表层0~15cm有机碳40%的变异,总生物量则能解释28%的土壤有机碳变异。4)鄱阳湖湿地碳密度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湖泊湿地类型具有较好的可比性,远低于若尔盖、三江平原等冷区泥炭湿地类型。 吴琴 尧波 幸瑞新 朱丽丽 胡启武关键词:鄱阳湖 湿地 有机碳 碳密度 鄱阳湖区人地关系转变及其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5 2010年 通过综述鄱阳湖区人地关系史3个重要时期"围湖造田"、"退田还湖"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人类活动对湖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三者的转变过程,探讨了湖区人地关系的转变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围湖造田"降低了湖泊、湿地的诸多功能(如调蓄洪水、维持生物多样性、碳汇等),促生了人地之间的紧张关系;"退田还湖"则使湖泊、湿地功能得以逐步恢复,缓和了湖区人地关系,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提出与建设将产生良好的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把湖区人地关系推向和谐阶段。鄱阳湖区人类活动由"围湖造田"到"退田还湖"的转变是在当地人民对自然灾害的深刻反省与国家政策的双重驱动下实现的,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提出与建设则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体现,是当地人民主动建设生态文明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典型案例。 胡启武 尧波 刘影 吴琴 钟中罡 卢伍山关键词:围湖造田 退田还湖 人地关系 鄱阳湖苔草湿地甲烷释放特征 被引量:5 2011年 2009年5月—2010年4月在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选择以灰化苔草为建群种的洲滩,设置土壤-植物系统(TC)、剪除植物地上部分(TJ)2个试验处理,利用密闭箱-气相色谱法测定了鄱阳湖典型苔草湿地的甲烷(CH4)释放通量。结果表明:1)TC、TJ 2个试验处理CH4释放速率变化范围分别为-0.094—17.75 mg.m-.2h-1、-0.122—19.16 mg.m-.2h-1,均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2)地表未淹水期间,剪草处理CH4释放显著高于非剪草处理(t=2.69,P<0.05);地表淹水达到15cm后,剪草处理CH4释放明显低于非剪草处理。3)土壤5 cm温度、土壤水分与2处理非淹水期间CH4释放速率均呈显著正相关,是非淹水期间CH4通量变化的主要控制因子,2因子能够共同解释非淹水期苔草湿地65%—74%的CH4通量变异;4)试验期间,苔草湿地CH4释放量约为12.77 gC/m2,相当于同期土壤有机质分解碳排放量的4%,甲烷释放的碳消耗不足苔草湿地年NPP的1%。 胡启武 朱丽丽 幸瑞新 尧波 胡斌华关键词:鄱阳湖 湿地 甲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