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资助详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07403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074030)

作品数:1 被引量:7H指数:1
相关作者:贾科周仕勇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篇地震
  • 1篇地震定位
  • 1篇地震震源
  • 1篇地幔
  • 1篇岩石
  • 1篇岩石圈
  • 1篇岩石圈结构
  • 1篇震源
  • 1篇震源机制
  • 1篇震源机制解
  • 1篇上地幔
  • 1篇历史地震
  • 1篇面波
  • 1篇面波层析成像
  • 1篇层析成像

机构

  • 2篇北京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1篇周仕勇
  • 1篇贾科

传媒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1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西南地区1900—1970年历史地震震源参数推断及结果的不确定性分析被引量:7
2012年
西南地区处于青藏高原东缘川滇、巴颜喀拉和华南三大活动块体的交接部位,是我国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然而该区大多数历史地震震源参数均存在缺失或者不准确的问题.本文主要通过以下三点工作:(1)基于西南地区地震地质及区域构造应力场研究结果,推断了西南地区M≥6.0的部分历史地震(1900年至1970年)断层面参数,并对结果的不确定性进行了分析,发现该推断断层面参数的方法在西南地区复杂的构造应力场条件下的适用程度有限;(2)使用1900年至1970年之间Shide Circulars(British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Science,Seismological Committee(BAASSC),1900—1912),《国际地震资料汇编》(ISS)和EHB Bulletin的P波和S波到时,对该时间范围内41个地震事件重新定位,得到了其中32个地震事件的可靠定位结果;(3)使用1933年(ISS从1933年开始收录P波初动记录)至1970年之间ISS的P波初动,对该时间范围内的29个地震事件求解震源机制解,得到了其中14个地震事件的震源机制解的可靠结果,从而丰富了西南地区1900年来历史强震目录震源参数资料.
贾科周仕勇
关键词:历史地震地震定位震源机制解
鄂尔多斯地区上地幔岩石圈结构的面波层析成像结果
<正>鄂尔多斯块体起源于古老的中朝地台。古生代时构造环境稳定,中生代时经历了造山运动使得中部的太行山、燕山隆起。新生代时由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下插,古老的华北克拉通遭到破坏,鄂尔多斯块体与周围板块分离,并形成一系列断陷盆地...
李多周仕勇冯永革陈永顺姜明明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