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2BAD14B16-4)
- 作品数:5 被引量:58H指数:4
- 相关作者:章家恩梁开明罗明珠杨滔傅玲更多>>
- 相关机构: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生物学经济管理更多>>
- 水稻/再力花单、间作系统中作物对镉胁迫的叶绿素荧光响应及镉积累特征被引量:9
- 2014年
- 【目的】研究水稻Oryza sativa和再力花Thalia dealbata在单、间作模式下叶片光系统Ⅱ(PSⅡ)对镉(Cd)胁迫的响应以及2种植物的镉吸收积累特征.【方法】使用PAM-2500便携式荧光仪测定不同处理下植物叶片的叶绿素荧光参数.采用HNO3-HClO4湿法消解处理样品,并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不同处理下植物组织Cd的含量.【结果和结论】随Cd浓度增加,水稻Fv/Fm、YII、qP和rETR显著下降,qN和NPQ显著升高,表明PSⅡ光合活性受到Cd胁迫抑制,接受光强过高的情况下叶片通过增加热耗散来消耗过剩的光能以减弱PSⅡ的光抑制.YNO显著升高,表明高浓度Cd处理对水稻的PSⅡ造成损害,导致光反应中心吸收的光量子以非调节性能量耗散的份额增加.而相同浓度处理下再力花的Fv/Fm、YII、qP、rETR降幅明显低于水稻,同时叶片YNPQ升高,但YNO稳定在较低水平,表明其调节性能量耗散机制发挥主要作用,PSⅡ光合活性受抑制程度相对较低.间作下水稻的根、茎、叶Cd含量低于单作.同一Cd浓度的间作模式下,再力花Cd积累总量显著高于水稻.以上结果表明,再力花对高浓度Cd胁迫有较强的耐受性,与水稻间作能降低水稻植株Cd含量.
- 梁开明傅玲章家恩杨滔
- 关键词:水稻间作叶绿素荧光CD胁迫
- 水稻与慈姑间作栽培对水稻病虫害和产量的影响被引量:23
- 2014年
- 合理的间套作种植能够显著降低病虫害的发生,但已有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旱地作物种类或旱稻上,而水田环境下水稻间作体系的作物搭配及种植模式研究目前还十分缺乏。本文通过田间对比试验研究了水稻与慈姑间作栽培对水稻病虫害、微环境以及水稻产量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间作栽培模式对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无显著的防控效果。但在拔节期和抽穗期期间,间作栽培模式下水稻纹枯病病丛率分别比单作处理低64.3%和88.2%,稻瘟病病叶率在灌浆期和乳熟期显著低于单作,表明间作栽培模式显著降低了水稻稻瘟病和纹枯病的发生。间作栽培模式下水稻叶片POD、SOD和CAT酶活性与单作模式相比出现了不同程度降低,单作模式下水稻较高的病害发生程度可能是导致叶片保护酶活性增高的原因;间作栽培在早午时段降低了水稻叶片表面的空气湿度,且水稻叶片光合有效辐射强度在多数时段均高于单作栽培,说明间作栽培模式改善了稻田小气候环境,有利于降低病菌的滋生和传播;光合气体交换日进程测定结果表明,灌浆期间水稻/慈姑间作栽培模式下水稻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以及气孔导度在日间大部分时段均高于单作水稻,说明间作栽培模式提高了水稻的群体光能利用率以及群体光合效率;间作栽培模式下的土地当量比为1.17,表明水稻与慈姑间作栽培模式不仅能有效控制水稻病虫害的发生,同时能起到良好的增产效果。
- 梁开明章家恩杨滔罗明珠傅玲
- 关键词:水稻慈姑间作保护酶光合效率土地当量比
- 广东传统农业的生态学智慧述论被引量:3
- 2015年
- 广东省地处热带、亚热带地区,农业历史悠久,是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代表性区域之一。在历史的长河中,广东先民探索和积累了大批具有岭南特色的传统农业技术,其中很多都符合现代生态农业的理念。在系统整理历史文献的基础上,从以下方面对广东传统农业中蕴含的生态学智慧进行了汇总、整理与分析,结果表明:(1)桑基鱼塘、稻田养鱼、稻田养鸭、葑田-养鱼等是广东地区典型的传统农业模式以及循环农业的典范,其中蕴含着利用生物之间互惠共生的生态学智慧。(2)"双季稻+冬种或冬闲"、水稻-甘蔗-芭蕉轮作、烟草-晚稻轮作、果园间套作、茶-蝇树共作等是轮作、间套种的传统农业典范,其中蕴含着充分利用空间和时间生态位的智慧。(3)广东先民一直重视利用有机质做肥料,人畜粪便、土杂肥、草木灰、绿肥、河泥、塘泥等有机肥料已广泛应用,成为用地养地的代表性技术,其中蕴含着农业废弃物资源和物质循环利用的生态学智慧。(4)酷热、冬寒、巨风、病虫害等是广东农业生产中主要的自然灾害形式,广东先民多采用覆盖稻草、种植防风树、疏果等方法予以应对。利用黄猄蚁防治柑橘害虫、烟茎杀虫等是广东历史上富有特色的治虫方法。这些方法中蕴含着应对灾害的生态防控思想。
- 赵飞章家恩
- 关键词:传统农业生态智慧
- 广东省1996-2012年农业用地碳汇效应及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6
- 2014年
- 为了定量测定广东省农业用地碳汇效应的时空差异,运用1996-2012年的农业用地面积、主要农作物产量、年均气温和年均降水量数据以及2008年21个地级市的相关统计数据,对广东省不同农业用地植被固定CO2的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业用地植被固定CO2的总量一直处于波动状态,但总体表现为增加态势,由1996年的3.43×1010 t增加到2012年的3.94×1010 t,年均增长率为0.82%。林地和园地在CO2固定过程中占绝对优势,二者固定CO2的量占全省农业用地固定CO2总量的99.95%以上,是农业用地植被固定CO2最重要的贡献者。耕地对CO2的固定主要由稻谷、糖蔗和蔬菜三大作物体现,三者固定的CO2占全省农作物固定CO2总量的90%以上。年均降水量对林地和园地固定CO2总量的影响程度要大于其面积变化的影响,而草地固定CO2的量与草地面积呈现高度一致性。广东省农业用地植被固定CO2的量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呈现出北部山区高,珠三角地区、粤东及粤西地区低的总体特征。此外,全省农业用地固定CO2量的空间分布与林地固定CO2量的空间分布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说明一个地区林地占农业用地面积比例越大,则植被固定CO2的量越高。
- 叶延琼章家恩陈丽丽秦钟赵本良
- 关键词:农业用地
- 一稻两鸭共作对稻田土壤养分动态的影响被引量:17
- 2014年
- 鸭稻共作是有效减少化肥和农药施用的重要技术,对稻田土壤养分消耗具有一定的缓冲和调控作用。但在鸭稻共作有机生产模式中,外源性化肥投入的缺乏常常成为水稻高产的限制因素。为更好地解决有机种植中土壤养分供应的问题,对常规鸭稻共作进行了调整,建立了2种"一稻两鸭"共作生态农业模式。通过田间试验对常规稻作、常规鸭稻共作、一稻两鸭轮养及一稻两鸭套养4种种植模式下的土壤养分进行定位监测。结果表明:相对于常规稻作,3种鸭稻共作模式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壤全钾、全氮的含量,同时减小碱解氮的消耗。与比生产前期相比,生产结束后常规水稻种植模式下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所下降,而3种鸭稻共作模式下土壤有机质含量比生产前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4种种植模式下土壤全磷含量在生产结束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然而一稻两鸭套养和一稻两鸭轮养模式下土壤全磷含量的降低程度低于常规稻作。早稻生产结束后,一稻两鸭套养和一稻两鸭轮养模式下的土壤全磷含量比常规稻作分别高出13.53%和11.01%。与常规鸭稻共作模式相比,一稻两鸭轮养和套养模式增加了全氮以及全钾有机物的积累,同时减缓了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的下降。晚稻生产结束后,一稻两鸭套养模式下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分别比常规鸭稻共作模式高出3.7%,10.39%和7.59%。产量测定结果表明,早稻时期一稻两鸭套养模式下的水稻产量比常规鸭稻共作模式高12.90%,晚稻时期则比常规鸭稻共作高12.19%。一稻两鸭共作模式中,由于两批鸭子的存在,其排便和中耕作用几乎贯穿于水稻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因此培肥效果与常规鸭稻共作相比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对系统内的养分循环利用起到了更好的促进作用。
- 梁开明章家恩林田安全国明罗明珠赵本良
- 关键词:鸭稻共作土壤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