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074066)

作品数:5 被引量:112H指数:5
相关作者:丘学林李家彪赵明辉徐辉龙胥颐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主题

  • 5篇地壳
  • 4篇地壳结构
  • 3篇地震
  • 2篇接收函数
  • 1篇岛屿
  • 1篇地壳速度
  • 1篇地震观测
  • 1篇地震探测
  • 1篇东沙隆起
  • 1篇远震
  • 1篇远震接收函数
  • 1篇中北部
  • 1篇射线追踪
  • 1篇深部地壳
  • 1篇深部地壳结构
  • 1篇深地震
  • 1篇深地震探测
  • 1篇速度反演
  • 1篇盆地
  • 1篇准噶尔盆地

机构

  • 5篇中国科学院
  • 4篇国家海洋局第...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海南省地震局

作者

  • 4篇赵明辉
  • 4篇丘学林
  • 3篇李家彪
  • 2篇黄海波
  • 2篇徐辉龙
  • 2篇胥颐
  • 1篇朱俊江
  • 1篇郝天姚
  • 1篇卫小冬
  • 1篇郝天珧
  • 1篇丁巍伟
  • 1篇吴振利
  • 1篇游庆瑜

传媒

  • 3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热带海洋学报
  • 1篇Acta G...

年份

  • 2篇2012
  • 4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西北次海盆OBS2006-2测线深部地壳结构
<正>南海北部边缘蕴含着南海形成演化的重要信息,其地壳结构、物质组成及构造属性是探讨南海形成演化的关键。前人多条深地震探测剖面及研究结果,极大丰富了对南海北部陆缘深部地壳结构的认识(丘学林等,2003)。但是关于南海深海...
赵明辉敖威丘学林阮爱国徐辉龙夏少红
文献传递
南海深地震探测的重要科学进程:回顾和展望被引量:25
2012年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之一,研究其深部地壳的结构对深入认识南海共轭边缘的构造属性、深海盆形成演化历史、含油气盆地的形成机制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南海地壳结构的深地震探测从构造区域上可分为南海北部陆缘、南海南部陆缘、南海中部深海盆等几个海域,在探测技术上经历了声纳浮标、双船扩展剖面(expanding spread profile,ESP)、海底地震仪(ocean bottom seismometer,OBS)探测3个阶段。特别是近20年OBS探测蓬勃发展,从南海北部、发展到南海南部、再到南海中部,从二维直线探测到三维网格探测。这些探测和研究得到了宝贵的深部地壳结构信息,为南海的形成演化理论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也推动了国产OBS的应用和人才队伍的培养。而最新完成的深海盆三维OBS探测标志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具有非常深远的科学意义。
丘学林赵明辉徐辉龙李家彪阮爱国郝天珧游庆瑜
关键词:深地震探测地壳结构
南海西沙地块岛屿地震观测和海陆联测初步结果被引量:18
2011年
为了研究南海西沙地块下方的地壳结构,我们在岛屿区架设了流动地震台站进行天然地震观测和海底地震仪的人工地震探测.本文利用远震接收函数方法和射线追踪方法对琛航台的远震数据和海陆联测数据进行了初步处理和分析,建立了琛航岛下方的一维横波速度模型以及横穿琛航岛的二维地壳结构模型.琛航岛顶部存在2 km厚的新生代低速沉积层,下地壳存在明显低速层,横波速度只有3.5 km/s,莫霍面埋深24~26 km,岛屿两侧地壳厚度向外逐渐变薄,其西北侧地壳结构表现为裂谷特征,可能为西沙海槽在该地区的延伸表现.地幔热活动和区域拉张应力作用引起的上地幔物质的韧性流变构造和各向异性排列可能是产生下地壳低速层的主要原因.
黄海波丘学林徐辉龙赵明辉郝天姚胥颐李家彪
利用远震接收函数方法研究南海西沙群岛下方地壳结构被引量:23
2011年
利用西沙琛航岛流动地震台站和水兴岛固定地震台站的资料,提取了远震P波接收函数,结合正演和反演方法模拟了台站下方的地壳结构.模拟结果显示:西沙群岛地壳顶部存在2 km厚的新生代低速沉积层,横波速度只有2.0~2.2 km/s;上地壳为一速度梯度带,横波速度由2 km处的3.4 km/s逐渐增加到1 2 km深度时的3.8 km/s;下地壳存在明显低速层,厚度达到12 km,平均横波速度3.5 km/s;莫霍面埋深26~28 km,也表现为一速度梯度带,横波速度从3.8 km/s变化到4.6 km/s左右,并保持稳定:该地区的地壳泊松比值大于0.3,推测西沙群岛的壳内低速层和异常泊松比值与地幔热活动引起的韧性流变构造和岩石矿物的各向异性排列有关.
黄海波丘学林胥颐曾钢平
关键词:接收函数速度反演地壳结构泊松比
Crustal Structure across the Northwestern Margin of South China Sea:Evidence for Magma-poor Rifting from a Wide-angle Seismic Profile被引量:12
2012年
我们从宽角度的地震侧面在 OBS2006 期间在华南海(SCS ) 的西北部分获得了的 484 km 的现在的结果航行。沿着一根以前获得的多信道的地震的线(SO4918 ) 跑的线穿过北边缘的大陆人斜坡,华南海的西北 Subbasin (NWSB ) , Zhongsha 山岳并且部分华南海的海洋的盆。在 13 张海洋底部测震表上记录的地震的节被用来从外壳的层识别测定阶段并且也从外壳披风边界(莫霍) 反映了阶段。用一个简单开始模型的 traveltimes 的倒置在学习区域揭示外壳的图象。速度模型证明在大陆人斜坡下面的外壳的厚度在 14 和 23 km 之间。线的大陆人部分被描绘由轻轻向陆地披风高举并且突然的 oceanward。在更低的外壳中的速度不超过 6.9 km/s。与新数据,我们能在线的地点排除高速度的更低的外壳的身体(在 7.0 km/s 上面的速度) 。我们断定华南海边缘的这部分由岩浆穷人 rifting 发展了。两个都, NWSB 和西南亚盆(SWSB ) 与在 5 和 7 km 之间的外壳的厚度揭示为海洋的外壳典型的速度。两者之间的 Zhongsha 山岳极其被拉长, 610 仅仅 km 大陆人外壳离开了。外壳的速度在 6.5 km/s 下面;可能显示更低的外壳的缺席。多信道的地震侧面证明 Yitongansha 在斜坡区域和 Zhongsha 山岳高举仅仅温和地被使变形。当僵硬大陆堵住哪个充当了随后导致西北亚盆的形成的主要裂缝的裂缝肩膀,我们考虑了他们。延期主要被提供由一可锻降低外壳的流动,它可能极其被稀释了并且在传播阶段期间流进海洋的盆。我们沿着北边缘比较了外壳的结构并且发现了东方西方变厚在大陆斜坡下面的外壳的趋势。这可能被沿着大陆人边缘传播的东方西方海地板贡献。
DING WeiweiMichael SCHNABELDieter FRANKERUAN AiguoWU Zhenli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广角地震地壳速度
穿越东沙隆起和潮汕坳陷的OBS广角地震剖面被引量:53
2011年
为了探明南海中北部陆缘深部地壳结构,使用2D射线追踪正演和反演方法,拟合了一条南海中北部陆缘的OBS广角地震剖面(OBS2006-3).该剖面穿越东沙隆起和潮汕坳陷,长319 km,NNW-SSE走向,共投放海底地震仪14台.速度结构模型表明:潮汕坳陷存在巨厚的中生代沉积,最大厚度达到8 km,速度从顶部的4.4 km/s向下增加到底部的5.3 km/s.莫霍面埋藏深度由陆向海方向减小,其埋深从东沙隆起下方的24~25 km减小到南部隆起带的17 km.东沙隆起下方的上地壳中存在一向上突起的高速异常,速度达到6.9 km/s,可能与地幔物质上涌和岩浆活动有关.在整个剖面的下地壳底部存在厚3~12 km,速度为7.1~7.4 km/s的高速层.根据各个时期岩浆活动特征,推测下地壳高速层是由海底扩张停止之后的岩浆底侵作用形成的.
卫小冬阮爱国赵明辉丘学林李家彪朱俊江吴振利丁巍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