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法学会部级法学研究课题(CLS-A1003)

作品数:4 被引量:117H指数:3
相关作者:孙笑侠李迎春谢小瑶夏立安陈杰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大学复旦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法学会部级法学研究课题国家教育部“211”工程浙江省“钱江人才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政治法律

主题

  • 3篇司法
  • 1篇当事
  • 1篇当事人
  • 1篇司法官
  • 1篇司法能动
  • 1篇司法能动主义
  • 1篇能动主义
  • 1篇为政
  • 1篇为政者
  • 1篇效用函数
  • 1篇媒体
  • 1篇民意
  • 1篇民众
  • 1篇经济学
  • 1篇经济学解读
  • 1篇法官
  • 1篇法理
  • 1篇法理探讨
  • 1篇法律
  • 1篇干预司法

机构

  • 3篇浙江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作者

  • 1篇陈杰
  • 1篇夏立安
  • 1篇谢小瑶
  • 1篇孙笑侠
  • 1篇李迎春

传媒

  • 1篇社会科学战线
  • 1篇中国法学
  • 1篇浙江社会科学
  • 1篇广州广播电视...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1
  • 1篇2010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论TRIPs协议中三步检验法的理论与适用——以《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为例被引量:3
2010年
法学界在讨论《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是否构成侵权时,多以西方版权法为视角,然而,这样的论证却忽视国际的一般做法。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只有以国际视角的"合理使用"分析才能同时获得合法性和正当性,TRIPs协议第13条的三步检验法即限定于某些特殊情形、不与作品的正常利用相冲突与不得不合理地损害权利持有人的正当利益对该事件及今后类似的问题提供了较好的思维进路。
谢小瑶
关键词:TRIPS协议
法律不确定下的选择——民意干预司法现象的经济学解读被引量:3
2013年
语言的模糊性往往会使得个案中的法律处于不确定状态,具体表现为法律规范与案件事实之间无法形成精确的对应,这种情形即便是通过法律解释的方法也很难予以消除。此时,个案中法律问题的解答便可以是多个。可以把最终的判决结果理解为是法官的一种选择,而作为"经济人"的法官在选择之时总是会被由闲暇、晋升、收入和荣誉这四个变量所构成的效用函数所操纵。由于选择与民意相一致的判决,即顺从于民意,能够增加法官效用函数中的变量值进而增加法官的效用。因此,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民意干预司法现象的实质是法官在法律不确定的前提下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理性选择。
夏立安陈杰
关键词:民意效用函数
诽谤诉讼“实质恶意”原则的法理探讨被引量:3
2011年
实质恶意标准是美国诽谤诉讼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该原则是美国最高法院在"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中确立的,它为确定表达自由和名誉权之间的界限提供了明晰的论证思路。重温这一原则的证成逻辑,阐释其背后的司法哲学,既可以领略司法能动主义在权利保障方面的积极作为,也有助于理解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保障表达自由的司法精义。
李迎春
关键词:司法能动主义
司法的政治力学——民众、媒体、为政者、当事人与司法官的关系分析被引量:109
2011年
本文着重考察"公案"这类特定案件的司法过程,从中观察和分析中国司法的政治力学现象。文章分析了民众、媒体、为政者和司法官四个主体及其相互间的角力关系,分析了民意对司法的影响,分析了司法与媒体的关系。认为司法与民意、媒体的角力,不能仅仅基于司法独立原则,而应当强调被告公平受审权。总之,司法的政治力学现象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司法的政治角力应当加以规制;通过制度设计,有的关系可以回归到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仅会有更好的法律效果,还会有更好的社会效果。
孙笑侠
关键词:民众媒体为政者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