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6FZW002)
- 作品数:7 被引量:22H指数:4
- 相关作者:李玉明更多>>
- 相关机构:青岛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农业科学更多>>
- 鲁迅《野草》重释(其一)被引量:5
- 2008年
- 李玉明
- 关键词:生命哲学人生哲学散文诗心灵
- 《风筝》:寻找精神家园被引量:2
- 2011年
- 《风筝》所揭示的并非一般研究者认为的"负疚感"。它是鲁迅在一种悔恨和自责的情绪的支配之下对自己所坚守的某种人生价值的一次检验,是对已失的精神家园的一次顾盼,显现的是先觉者沉郁复杂的心灵世界。
- 李玉明
- 关键词:精神家园
- 《求乞者》:先觉者的“罪感”——鲁迅《野草》解读之一被引量:6
- 2011年
- 《求乞者》也是指向鲁迅自我的,而非对于外在的社会现象的批判。这个自我首先是一个现实生存者,一个束缚于历史和现实关系中的具体而卑微的"角色",它源自于鲁迅的原罪意识,是其对人(自我)的相对性有限性的体味。但是诗人又不甘于这种现实处境和现实角色,他以一种决绝的挑战姿态开始了某种"抵抗",并力图在这种抵抗中把握自我及其存在之意义。
- 李玉明
- 关键词:原罪意识
- 《野草》研究二题
- 2011年
- 《我的失恋》并非主要传达鲁迅对部分青年的失望,对一种消极现象的不满;也非讽刺"诗哲"徐志摩。鲁迅在该诗中运用的"猫头鹰"等"不常见的名词",在语义指趋上与"百蝶巾"等造成奇特的对比和强烈的反差;而且这些"不常见的名词"有冷然、怪异、鬼灵、荒诞甚至于为世俗所讨厌憎恶这一共同特点。在四节诗中的每一节都反复出现的"从此翻脸不理我"等句式,在俏皮新异之下也具有一种"反讽式"的意趣。这都表明:鲁迅的审美理想发生了迁移和变化,一种与典雅、对称、和谐、中庸和崇高的古典审美理想迥异且具有现代特性的新的审美理想出现,昭示着在美学观念上从古典向现代的某种转换。这种新的审美原则在《野草》中已经作为一种主导倾向而存在着。《野草》的写作,起因于鲁迅对自我的重新审视和全面认识,是其思想处在大搏斗大分裂的冲突状态下,寻求一种新的大调整的过程。在这一艰难痛苦的关于自我的审视和寻找过程中,由历史传统和文化观念所构成的现实关系始终是鲁迅关注的前提和基础,这一现实关系在鲁迅此时的意识观念中又具有了一种崭新的形态,它与自我始终处在一个互为制约、互相冲突的关系中。《立论》并非对某些思想意识的批判,而是鲁迅对这一现实关系重新观察的产物,是鲁迅再次观照自我的不可缺少的一个试验和探索,在其中深蕴鲁迅悲苦沉厚的人生体味和感受。
- 李玉明
- 关键词:《我的失恋》
- 论鲁迅《野草》的怀疑精神被引量:5
- 2012年
- 由于现实的巨大变动,鲁迅在一种怀疑精神的驱迫之下,由对历史和现实的否定,走向了对启蒙、人生及其价值的怀疑,走向了对自我力量的怀疑,他的自我分裂了。然而,鲁迅惊人的意志品格体现在:他又怀疑于这种怀疑,于是在一种决绝的寻找中,在一种悲剧性的承担中,鲁迅力图确证自我,并进而战胜自我、超越自我,他的自我重新聚合了。——这整个过程,是人类历史上罕有的炼狱般的过程。
- 李玉明
- 关键词:怀疑精神
- 《腊叶》:为爱我者而唱的歌被引量:2
- 2011年
- 《腊叶》所呈现的鲁迅心境是沉静的,这一点与《野草》其他诗篇不同。"病叶"是鲁迅身体境况的自喻,它使鲁迅再一次真切地目睹了"死";然而,面对着"死"的却是一颗平和的、充盈着爱的心。
- 李玉明
- 关键词:身体
- 《好的故事》:心灵上的“回乡”被引量:6
- 2011年
- 《好的故事》是一个幻境,却浸渍着诗人故乡的色泽,它是鲁迅渴求温暖和热情并以此抗衡内心世界中阴冷情绪的一次理想之旅、"回乡"之旅。
- 李玉明
- 关键词:民间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