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271997)

作品数:8 被引量:16H指数:3
相关作者:张运峰范永山张淑红谷守芹巩校东更多>>
相关机构:唐山师范学院河北农业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留学人员科技活动项目择优资助经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会议论文
  • 8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6篇玉米
  • 16篇玉米大斑病
  • 16篇斑病
  • 16篇大斑病
  • 15篇病菌
  • 14篇玉米大斑病菌
  • 14篇大斑病菌
  • 8篇基因
  • 3篇突变体
  • 3篇转录
  • 3篇转录因子
  • 3篇胁迫
  • 3篇基因家族
  • 3篇发育
  • 2篇渗透胁迫
  • 2篇生物信息
  • 2篇生物信息学
  • 2篇生物信息学分...
  • 2篇抗病
  • 2篇抗病机制

机构

  • 12篇河北农业大学
  • 8篇唐山师范学院
  • 1篇海南大学
  • 1篇中国热带农业...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河北民族师范...

作者

  • 9篇巩校东
  • 9篇董金皋
  • 9篇谷守芹
  • 6篇张运峰
  • 5篇赵洁
  • 5篇韩建民
  • 5篇马兰
  • 3篇范永山
  • 3篇郑亚男
  • 3篇唐聪
  • 2篇张淑红
  • 2篇王玥
  • 2篇刘星晨
  • 1篇张盼
  • 1篇彭明
  • 1篇张晓玉
  • 1篇孙建波
  • 1篇李春强
  • 1篇杨景豪
  • 1篇田兰

传媒

  • 3篇玉米科学
  • 3篇中国植物病理...
  • 2篇河南农业科学
  • 1篇河北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热带作物学报
  • 1篇中国植物保护...

年份

  • 3篇2017
  • 8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玉米大斑病菌Homeobox转录因子家族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玉米大斑病(Northern corn leaf blight),是由玉米大斑病菌引起的一种严重的真菌性病害,该病害在全球范围内普遍严重发生并造成玉米产量严重损失。Homeobox基因是一类转录调控因子,在植物病菌生长发...
巩校东马兰王玥赵洁谷守芹董金皋
关键词:玉米大斑病菌HOMEOBOX基因家族
文献传递
玉米抗大斑病Ht1 Locus结构与功能分析
玉米大斑病菌侵入玉米的原理是病菌在玉米叶片细胞表面孢子萌发,产生附着胞,进而在其细胞壁和细胞膜之间产生黑色素沉积,产生较大膨压,形成侵入钉,穿透细胞组织,然后释放HT-毒素,造成细胞膜及叶绿体损伤。玉米对大斑病的抗性有质...
郑亚男刘星晨赵立卿巩校东张运峰曹志艳谷守芹范永山董金皋
关键词:抗病机制玉米大斑病细胞定位
文献传递
玉米大斑病菌StKU80基因敲除突变体的获得
玉米大斑病(Northern Leaf Blight of Corn)是世界各地玉米产区的一种重要真菌病害,引起玉米大斑病的病原菌为大斑凸脐蠕孢菌(Exserohilum turcicum),有性态为大斑刚毛座腔菌(Se...
郑亚男杨晓荣刘星晨赵立卿赵洁冯胜泽巩校东韩建民谷守芹董金皋
关键词:玉米大斑病菌突变体
文献传递
玉米大斑病菌HLH基因家族在其各个生长时期表达规律分析
玉米大斑病(Northern corn leaf blight)是由大斑刚毛座腔菌(Setosphaeria turcica)引起的一种威胁玉米生产的重要叶部真菌病害,常给玉米生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深入研究调控病菌侵染...
赵洁冯胜泽赵立卿刘星晨郑亚男巩校东董金皋谷守芹韩建民
关键词:玉米大斑病菌
文献传递
热激对玉米大斑病菌Stste12基因沉默突变体发育的影响
2016年
为了探明温度升高对玉米大斑病菌Stste12基因沉默突变体生长发育、基因表达水平等方面的影响,对玉米大斑病菌野生型菌株Wt01-23和Stste12基因沉默突变体StRNAi9-10同时进行热激处理,比较2个菌株菌落形态、菌丝形态、菌落生长速度及分生孢子产量方面的差异,并通过半定量PCR技术检测热激处理对Stste12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热激处理提高了突变体StRNAi9-10菌落的生长速度,其菌落形态和生长速度接近Wt01-23菌株,但对Wt01-23菌落的生长速度和形态无显著影响;半定量PCR检测显示,StRNAi9-10在热激处理后Stste12基因表达量增加,且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而Wt01-23菌株的Stste12基因表达量未发生显著变化。以上结果表明,热激处理恢复了玉米大斑病菌RNAi突变体的生理特征,具有抑制RNAi的作用。
张运峰
关键词:热激玉米大斑病菌发育
STK1对玉米大斑病菌附着胞发育过程中糖原和脂肪积累的影响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通过研究STK1与附着胞发育的关系,明确附着胞发育过程中STK1对糖原和脂肪合成的调控作用,为阐明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附着胞发育的分子机制打下基础。【方法】以玻璃平板为疏水基质表面,通过"插片分离菌丝"法使菌丝附着于载玻平板表面,然后将附着有菌丝的玻璃平板置于保湿培养皿中22℃、14 h光照和10 h黑暗交替培养,诱导野生型菌株(WT)和STK1基因敲除突变体(ΔSTK1)的菌丝形成附着胞,每隔12 h显微观测附着胞的形态和发育过程;分别将附着有未经诱导的WT和ΔSTK1菌丝的玻璃平板和经过48 h附着胞诱导的玻璃平板浸没在I2/KI染色液中静置染色48 h,显微观察附着胞发育过程中糖原的变化;分别将附着有未经诱导的WT和ΔSTK1菌丝的玻璃平板和经过48 h附着胞诱导的玻璃平板置于-70℃的超低温冰箱中冷冻处理30 min,然后将玻璃平板置于Oil-red O染色液中静置染色24 h,显微观察附着胞发育过程中脂肪的代谢变化;利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附着胞发育过程中糖原和脂肪合成关键酶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玉米大斑病菌WT菌株和ΔSTK1菌株利用菌丝尖端在玻璃平板的疏水表面均能够产生附着胞,但ΔSTK1菌株的附着胞发育与WT菌株显著不同,WT菌株48 h内为单胞附着胞,诱导48 h后少数附着胞形成了多细胞附着胞,而ΔSTK1菌株在诱导24 h后即出现了扭曲附着胞的异形附着胞形态,48 h后还出现了双杈、多杈和O型等多种异常的附着胞类型;WT菌株和ΔSTK1菌株的菌丝和附着胞进行糖原和脂肪的染色后,发现WT菌株的菌丝和附着胞都有均匀分布的糖原和脂肪,而ΔSTK1菌株的附着胞内几乎没有糖原和脂肪的积累,与WT菌丝的结果不同,在ΔSTK1菌株的菌丝内糖原沉积减少,脂肪主要分布于菌隔部位;附着胞诱导48 h后,WT菌株糖原合酶(glycogen synthase,GS)和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diacylglycerol
张运峰张淑红武秋颖范永山
关键词:玉米大斑病菌糖原脂肪
不同毒性玉米大斑病菌侵染对感病玉米叶片PAL活性的影响被引量:4
2014年
利用从自然界中分离纯化的156株玉米大斑病菌菌株中筛选得到的强毒菌株YC和弱毒菌株01—23T分别接种感病玉米叶片,测定玉米叶片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与不接种对照相比,接种强毒菌株YC1~2d时,玉米叶片PAL活性显著降低;接种3~4d时,PAL活性略有上升但差异不显著;接种5d时,PAL活性又显著降低。接种弱毒菌株01-23T1-2d时,玉米叶片PAL活性略有降低但差异不显著,接种3~5d时,PAL活性上升但差异仍不显著。PAL是玉米抵抗玉米大斑病的一种重要防御酶,在侵染初期,只有降低玉米叶片的PAL活性玉米大斑病菌才能达到成功定殖的目的,可为明确玉米大斑病菌致病性的生化机制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张晓玉张温典田兰巩校东张运峰谷守芹范永山
关键词:玉米大斑病弱毒菌株
玉米抗大斑病Htn1 Locus结构与功能分析
玉米对大斑病的抗性可分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抗性和显性单基因控制的质量性状抗性,前者涉及玉米的10条染色体,后者包括Ht1、Ht2、Ht3和Htn1等抗性基因。Htn1是一个重要的遗传抗性来源,最初在1970年从墨西哥引...
吕润玲赵立卿刘星晨巩校东张运峰曹志艳谷守芹范永山董金皋
关键词:玉米大斑病抗病基因抗病机制
文献传递
玉米大斑病菌转录因子StSTE12基因的结构分析及其可能调控的靶基因筛选
玉米大斑病是世界各地玉米产区严重威胁玉米生产的一种真菌性病害,该病直接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常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引起玉米大斑病的病原菌为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该病菌的致病过程包括病菌...
王玥张盼马兰唐聪巩校东谷守芹韩建民董金皋
关键词:玉米大斑病菌转录因子靶基因
文献传递
玉米大斑病菌渗透胁迫物质的确定
玉米大斑病(Northern Leaf Blight of Corn)是一种严重威胁玉米生产的真菌性病害,在世界各地玉米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在我国以东华北春玉米产区和南方海拔较高、气温较低的山区较易流行,该病害直接影...
马兰薛韶娜唐聪杨晓荣巩校东韩建民谷守芹董金皋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