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371410)

作品数:6 被引量:78H指数:5
相关作者:王培娟吴霞霍治国白月明梁宏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局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 3篇农业科学
  • 1篇电子电信

主题

  • 2篇冬小麦
  • 2篇叶面
  • 2篇叶面积
  • 2篇叶面积指数
  • 2篇玉米
  • 2篇蒸散
  • 2篇时空分布特征
  • 2篇气候
  • 2篇气候变暖
  • 2篇潜在蒸散
  • 2篇小麦
  • 2篇变暖
  • 2篇春玉
  • 2篇春玉米
  • 1篇单木
  • 1篇地表
  • 1篇地表反照率
  • 1篇东北三省
  • 1篇日数
  • 1篇生长发育

机构

  • 6篇中国气象科学...
  • 2篇中国气象局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国家气象信息...
  • 1篇中国科学院遥...

作者

  • 6篇王培娟
  • 3篇白月明
  • 3篇霍治国
  • 3篇吴霞
  • 2篇邬定荣
  • 2篇梁宏
  • 1篇谢东辉
  • 1篇赵煜飞
  • 1篇漆建波
  • 1篇张佳华
  • 1篇张吴明
  • 1篇汪艳
  • 1篇阎广建
  • 1篇王向玉
  • 1篇韩丽娟
  • 1篇周广胜
  • 1篇高静
  • 1篇王佳强
  • 1篇陈京华

传媒

  • 1篇资源科学
  • 1篇中国农业气象
  • 1篇应用气象学报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遥感学报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第34届中国...

年份

  • 3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地面LiDAR数据模拟及单木LAI反演被引量:6
2015年
地面激光雷达Li DAR可以快速获取高精度、高密度的点云数据,在植被结构参数获取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了定量分析地面激光雷达点云数据获取单木结构参数的能力和精度,本文提出利用光线跟踪结合植被真实结构模拟地面3维激光扫描仪的单木点云数据(以RIEGL VZ-1000为例),并结合间隙率模型反演单木叶面积指数LAI。在点云模拟过程中,充分考虑了脉冲特性,包括光斑大小、波束发射角以及回波探测强度。重点分析了光斑大小和最小探测强度对LAI反演的影响,并采用根河实测单木数据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光斑大小和最小探测强度的设定对于LAI反演结果存在很大影响,该结论对于提高地面激光雷达点云数据反演植被结构参数精度具有重要意义。
汪艳谢东辉王向玉漆建波张吴明阎广建
关键词:光线追踪计算机模拟叶面积指数
1961-2015年中国潜在蒸散时空变化特征与成因
<正>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1.1数据来源本研究经过数据质量及有效性检查后,筛选出中国数据较齐全的552个气象站点(图1)1961-2015年的逐日降水、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气温、水汽压、10m平均风速和日照时数等数据...
吴霞王培娟霍治国白月明
关键词:潜在蒸散时空分布特征
文献传递
基于分期播种的气候变暖对东北春玉米生长发育与产量的影响研究被引量:5
2014年
为揭示东北春玉米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程度,提出切实可行的适应对策,分析以东北地区北部哈尔滨地区主栽春玉米‘久龙8号’(中晚熟品种)和东北地区南部锦州地区主栽春玉米‘农华101’(晚熟品种)为试验品种,开展分期播种试验;同时以‘久龙8号’为例,进行春玉米适应未来气候的地理分期播种试验。分期播种试验以当地正常播种期为对照,研究播种期分别推迟10天和20天情景下,不同熟性春玉米品种的响应情况;地理分期播种试验以哈尔滨当地正常播种期为对照(CK),同时设计3个未来气候变暖情景(CW1—CW3),通过对3个未来气候变暖情景与对照情景的对比,分析气候变化对东北春玉米生长发育状况和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推迟播种日期10天以上,对哈尔滨地区春玉米生长不利,对锦州地区无明显影响;若保持当前春玉米品种不变,东北春玉米发育期在不同气候变暖情景下,均表现出缩短趋势,缩短时间为12-20天不等;百粒重和单产则表现为增产的趋势,增产83~188g/m2,增产幅度为9.85%~22.36%。
王培娟梁宏白月明李祎君张佳华
关键词:气候变化春玉米
气候变暖对东北三省春玉米布局的可能影响及其应对策略被引量:21
2015年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东北三省春播玉米区是我国第一大玉米产区,在气候变暖背景下研究气候变化对东北春玉米生产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对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论文以东北三省为研究区域,利用71个气象台站1961—2010年和未来气候情景RCP 4.5下2021—2040年逐日温度数据,分析了气候变化情景下东北三省热量资源和春玉米种植熟性的时空变化特征,探索性地研究了东北春玉米应对气候变暖应采取的对策。研究结果表明:未来2个年代际,东北三省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初日提前、10℃终日和初霜日推迟,稳定通过10℃日数和积温呈增加趋势,其中三江平原地区变化幅度最大,10℃初日将提前约8 d,初霜日推迟约10 d,10℃日数和积温分别增加约15 d和300℃·d;不同熟性春玉米种植北界在未来2个年代际的北移东扩速度较过去50 a更快,尤其是中晚熟春玉米可种植区北界到2030年代将北移至49°32′N、东扩至我国东部边境135°E;为应对气候变暖,在不改变耕作制度和更换更晚熟春玉米品种的前提下,预计到2030年代,东北的松嫩平原春玉米播种期可提前或推迟16~20d,部分地区可超过20 d;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区可提前或推迟8~12 d;南部沿海地区播种期变化范围较小,在8 d以内;同时,亦可通过种植区北移东扩以充分利用气候变暖带来的热量资源,预计到2030年代,东北三省晚熟、中晚熟和中熟春玉米的种植北界将在现有基础上分别北移2°13′N、1°08′N和近3°N。
王培娟韩丽娟周广胜梁宏
关键词:气候变暖春玉米东北三省
1961-2015年中国潜在蒸散时空变化特征与成因被引量:35
2017年
基于中国552个气象站点1961-2015年逐日气象数据,利用Penman-Monteith公式得到各站点逐日ET_0,以全国和各干湿气候区为研究单元,从年、季节和年代际尺度分析ET_0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成因。结果表明:全国各站点年平均ET_0为621~1733mm,在年、年代际尺度表现为干旱区ET_0最高、半干旱区和湿润区次之、半湿润区最低;季节尺度上,ET_0的空间分布存在明显差异,且夏季ET_0最高、春秋季次之、冬季最低。全国年平均ET_0以0.52mm/a的速率递减,该下降趋势在1972年存在突变现象;干旱区和湿润区大部分站点ET_0呈减小趋势,且干旱区减小速率较快;而在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区,ET_0呈增加和减小趋势的站点数大致相当。研究表明,1961-2015年中国ET_0呈减少趋势主要是由风速减小、日照时数降低和水汽压微弱增加共同导致的,而20世纪90年代以后ET_0的增加趋势主要受水汽压、日照时数和最低气温的共同影响。
吴霞王培娟霍治国白月明
关键词:潜在蒸散时空分布特征
华北平原冬小麦主要发育阶段日数对温度变化的敏感性分析被引量:5
2016年
气候变化背景下,作物发育阶段日数发生了明显变化,其对温度变化的敏感性也成为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研究的重要内容。针对现有温度敏感性研究的不足,本文提出相对敏感性的概念,并以此分析华北平原冬小麦敏感性的时空分布特征。利用65个农业气象观测站1980-2012年冬小麦发育期观测资料及同期逐日平均气温数据,将发育期分为播种-越冬、越冬-返青、返青-抽穗和抽穗-成熟4个主要发育阶段,采用线性回归方法计算各阶段发育期日数对温度变化的相对敏感性,并用GIS空间插值方法研究相应指标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各发育阶段平均温度均呈上升趋势,不同发育阶段日数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布规律;(2)播种-越冬期对温度的敏感性为-0.113~0.029℃^(-1),区域平均-0.040℃^(-1),该期敏感性呈中间高两端低的区域分布特征,且敏感性具有一定的普遍性;(3)越冬-返青期敏感性为-0.081~0.091℃^(-1),平均0.013℃^(-1)。该期敏感性区域波动大,但无明显区域特征,敏感性的稳定程度也较弱;(4)返青-抽穗期敏感性在-0.112^-0.035℃^(-1),平均-0.074℃^(-1)。敏感性无明显区域特征,但敏感性的稳定性高;(5)抽穗-成熟期敏感性在-0.114~0.014℃^(-1),平均-0.042℃^(-1),呈显著的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在区域上具有很强的稳定性。总体上,不同发育阶段对温度的敏感性差异较大,且敏感性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布特征。
高静邬定荣王培娟陈京华闫峰赵煜飞王佳强
黄淮海平原冬小麦最大可能蒸散的估算被引量:7
2017年
作物最大可能蒸散考虑了作物及当地地表状况,为当地地表实际覆盖情况下实际蒸散的理论上限值,能客观分析作物对水分的需求程度和农业干旱状况。基于遥感(叶面积指数和地表反照率)数据和逐日气象数据,利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黄淮海平原小麦种植区27个气象站冬小麦生育期2000-2015年逐日蒸散,提取得到冬小麦生育期逐日最大可能蒸散数据集,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单作物系数法计算的最大可能蒸散E_k对比,区域平均最大可能蒸散E_c的时间变化趋势与E_k—致,空间分布上E_c符合客观实际。黄淮海平原冬小麦全生育期、越冬期和返青一拔节期E_c均呈北低南高的分布特征,日平均值分别为1.99 mm,0.44 mm和2.75 mm;其余3个生育期(越冬前、抽穗期、乳熟一成熟期)在空间分布上差异不大,日平均值分别为1.23 mm,4.71 mm和3.74 mm。冬小麦不同生育期(含全生育期)E_c的空间分布主要受叶面积指数分布特征的影响,二者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吴霞王培娟陈鹏狮邬定荣霍治国
关键词:冬小麦PENMAN-MONTEITH公式叶面积指数地表反照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