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YZWH1027)

作品数:4 被引量:24H指数:2
相关作者:黄龙光杨晖更多>>
相关机构:玉溪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篇文化科学
  • 2篇语言文字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3篇非物质文化
  • 2篇文化
  • 2篇非物质文化遗...
  • 2篇濒危语言
  • 2篇传承
  • 1篇滇中
  • 1篇遗产
  • 1篇彝族
  • 1篇彝族传统
  • 1篇双语
  • 1篇文化遗产
  • 1篇文化意义
  • 1篇物质文化
  • 1篇物质文化遗产
  • 1篇民族
  • 1篇民族文化
  • 1篇火把节
  • 1篇非物质文化遗...
  • 1篇传习馆

机构

  • 5篇玉溪师范学院

作者

  • 5篇黄龙光
  • 2篇杨晖

传媒

  • 1篇河南教育学院...
  • 1篇玉溪师范学院...
  • 1篇文化遗产
  • 1篇民间文化论坛

年份

  • 2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民族文化传习馆:区域性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新模式被引量:22
2012年
区域性大学是区域内教育、智力、人才的聚集地,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核心内驱动力源。今天,区域性大学拥有地缘、智识优势,应具备文化自觉意识,主动承担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责任。区域性大学民族文化传习馆,是一种基于地方性知识观,尊重文化差异,倡导文化多样性理念下的新型非物质文化传习模式,它使传习者在与主流普适性知识的不断比较和整合中,实现"美美与共"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的诉求。
黄龙光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的濒危语言被引量:2
2011年
濒危语言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特类。当前濒危语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体身份得不到确认,不利于濒危语言的深度记录、整理、保存以及实际传承和具体保护。加强濒危语言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可与依赖其作为重要载体的民间文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结合起来,进行整体、活态的群体传承与保护。
黄龙光
关键词:濒危语言非物质文化遗产
彝汉杂居村落双语传承调查研究——以滇中塔甸村为例
2012年
历史上,民族文化互化总是受到政治、经济、社会各方影响,它们之间不总是对等、平衡的。滇中塔甸村彝汉杂居现状,是彝汉两个民族在共同地域上长期文化互化的结果。塔甸村彝汉双语使用现状,因汉语作为国家民族共同语的强势地位,总体上呈现出彝母语语用功能有所减退的趋势。为保持民族文化多样性,构建和谐民族语言关系,应大力开展相对弱势的彝母语教育和传承。单向度的彝母语教育和传承,离不开作为母体的彝族文化传统的整体传承和教育。
黄龙光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的濒危语言
<正>国内近二十年的濒危语言研究,不仅极大地加强了学术界对濒危语言的调查、记录和整理,而且增强了整个社会对语言濒危的进一步认知,提高了民众对濒危语言传承、保护与教育的文化自觉意识。在当前如火如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中...
黄龙光杨晖
文献传递
彝族传统火把节的文化意义
2011年
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最为浓缩和精粹的时空集合体。彝族传统火把节,是川、滇、黔、桂四省区彝族文化认同的重要符号。火把节是彝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蕴涵有彝族祈求农作丰收、施行礼德教育、传承民间文艺和整合社会的文化意义。研究彝族传统火把节的文化意义,有助于推进节日文化研究,提高传承民族文化传统的自觉意识。
黄龙光杨晖
关键词:彝族火把节文化意义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