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07JJD770095)
- 作品数:12 被引量:59H指数:5
- 相关作者:路伟东刘祥学吴轶群杨蕤樊如森更多>>
-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新疆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经济管理社会学更多>>
- 历史地缘政治背景下广西政治中心的选择与分省设想被引量:2
- 2009年
- 唐后期,为了控驭广西西南部的非汉民族,在广西境内首次设立高层政区岭南西道,道治位于邕州,但历时短暂。从北宋到明代,在以民族因素为主导的地缘政治背景下,广西的政治中心长期位于桂林。清代中前期,民族因素对广西地缘政治的影响削弱,桂林作为省会只是历史惯性的作用。清后期爆发的边疆危机,成为广西地缘政治变动的新因素,广西省会由桂林迁往南宁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 郑维宽
- 关键词:历史时期地缘政治政治中心
- 自然灾害影响下的明蒙关系被引量:6
- 2009年
- 在明朝与蒙古封建主长期对峙的过程中,北方地区的风雪、冰雹、干旱、虫蝗等自然灾害对双方都有重大影响。草原地区游牧经济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决定了它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限。一旦遭受自然灾害,必然要依赖内地经济的援助。蒙古封建主迫于生计,或南下掠夺,或主动要求与明互市,使明与蒙古的关系时而呈现出剑拔弩张的紧张局面,时而又出现缓和的重大转机。对明朝而言,自然灾害既是明边防御中的不利因素,又是羁縻蒙古的有利因素。
- 刘祥学
- 关键词:自然灾害明朝
- 试论清代伊犁城市体系之产生被引量:4
- 2009年
- 清代前期以伊犁为军府制的统治中心,移驻人口,修建伊犁九城,形成了该地区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市群落,促成了伊犁中心城市和城市体系的产生。以惠远城为中心,惠远城和惠宁城为第一级城市,绥定城和宁远城为第二级城市,其余五城为第三级城市。其城市体系特征明显,体现了以政治军事布防为主要目的,以屯垦屯牧经济生活为经济保障,具有综合布局、职能互补、交通方便、民族隔离等特征。清代新疆北部边境地区城市体系产生的根源为:军事政治布局是边境地区城市体系产生的契机;屯垦开发是其稳固发展的基础;国家强有力的统治是区域城市体系发展的根本保障。
- 吴轶群
- 关键词:清代城市体系
- 清代前中期陕甘地区的人口西迁被引量:6
- 2008年
- 清代前中期陕甘地区的人口西迁是在清朝势力不断向西北推进的大背景下产生的,西迁人口主要有官方移民、民间自发移民和绿营兵丁及其眷属三种类型组成,官方组织陕甘人口西迁的主要动力先后经历过三次大的转折,因时而异的移民管理体系为移民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至嘉庆末,迁入安西地区的陕甘移民及其后裔约10万人,迁入新疆地区的陕甘移民及其后裔可能接近或超过55万人,其中大约有六成左右的西迁人口不在官方户口统计范围之内。
- 路伟东
- 关键词:清代前中期移民
- 明代以来岭南地区壮族的地理分布及变迁研究
- 2008年
- 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近百年来,中外学术界对壮族历史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壮族历史的重大问题——壮族分布区域的变迁未见论述。目前,只在张声震主编的《壮族通史》中对宋以来壮族分布区域有简单探讨,但也没有反映其变迁过程和原因。研究壮族分布区域的变迁,是了解岭南地区民族地理及民族关系的基本内容,因此。
- 刘祥学
- 关键词:地理分布民族地理中国人口民族关系
- 羊头会、乡绅、讼师与官吏:同治以前关中地区的回、汉冲突与协调机制被引量:2
- 2010年
- 本文通过对关中地区回、汉两个族群社会生活场景的勾画,展现了同治西北战争爆发之前双方矛盾不断积聚并最终激化的过程。研究表明,战前关中地区的回、汉冲突主要体现在地畔、宗教文化、商业利益及日常生活琐事等诸多方面。乡村士绅阶层在冲突的解决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肢体冲突的实质是文化冲突,冲突、解决、再冲突与再解决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组织化、军事化的过程。
- 路伟东
- 关键词:乡绅讼师
- 清代伊犁城市体系变迁探析被引量:5
- 2009年
- 清末新疆建省后,清政府对伊犁城市体系布局的思想发生了变化,城市体系从具有突出的军事政治职能的特征转变为建省后城市军事职能与行政职能分离,行政职能增强。这一趋势显示出城市职能结构多元发展的特征。伊犁9个城形成了等级分明的城市体系,建省前的惠远城和惠宁城是级别最高的城市,建省后的绥定城、宁远城和惠远新城为第一等级的城市,体现了行政建置与经济发展对城市规模的推动力。城市体系空间布局结构,从军府制下的满城中心-边缘结构和条块隔离结构,转变为按照省府州县制度下的府治与道治治所双中心-边缘与东西块状结构。
- 吴轶群
- 关键词:清代城市体系
- 论西夏的基层组织与社会被引量:9
- 2008年
- 受文化传统、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西夏的基层组织有别于传统的汉地模式。西夏基层社会中存在着两种基层组织的现象:既有唐宋基层社会中的乡里制度,同时还存在与吐蕃相似的部落制度,对"首领"的考论成为认识西夏基层部落制度的关键。西夏存在两种基层制度以及部落制度的消亡等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杨蕤
- 关键词:社会
- 中国古代边疆地区的地域形象与边疆建设被引量:6
- 2008年
- 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统治者都有自己不同的边疆观,这是边疆地区地域形象形成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统治者的边疆观,充满着地域偏见,并深刻影响到边疆地区地域形象的形成,更重要的是影响到边疆地区的建设与发展。这个问题的产生既有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复杂因素,也有自然地理方面的因素。
- 刘祥学
- 关键词:边疆建设
- 清代陕甘回民峰值人口数分析被引量:12
- 2010年
- 同治以前,在陕甘地区的某些州县中,回民人口占有相当高的比重,如渭河两岸部分州县,回民人口比例接近或超过三成,河州回民比例更是超过半数。但从整个地区来看,回民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较低。研究表明,同治以前,陕西回民仅占全省人口的一成五左右,甘肃回民仅占全省人口的三成左右,两省合计,回民仅占总人口的二成五左右,总数估计不会超过800万。这和人们原来普遍认为的陕甘两省回民人口众多,尤其甘肃一省回多汉少的说法,相去甚远。清代陕甘区域回民人口数量被严重夸大与同治年间的西北战争有直接关系。
- 路伟东
- 关键词:同治年间回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