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10551032)

作品数:4 被引量:26H指数:3
相关作者:马春梅龚振平刘丽君董守坤孙占峰更多>>
相关机构: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市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土壤
  • 2篇秸秆
  • 2篇耕作
  • 2篇大豆
  • 1篇氮素
  • 1篇养分
  • 1篇养分含量
  • 1篇生长发育
  • 1篇生物量
  • 1篇土壤温度
  • 1篇土壤养分
  • 1篇温度
  • 1篇物量
  • 1篇留茬
  • 1篇留茬覆盖
  • 1篇秸秆覆盖
  • 1篇秸秆还田
  • 1篇还田
  • 1篇耕作方式
  • 1篇耕作技术

机构

  • 4篇东北农业大学
  • 2篇黑龙江省农业...
  • 1篇哈尔滨市农业...

作者

  • 4篇龚振平
  • 4篇马春梅
  • 2篇董守坤
  • 2篇马秀峰
  • 2篇刘丽君
  • 2篇唐远征
  • 2篇杨悦乾
  • 2篇孙占峰
  • 1篇刘辉
  • 1篇宋秋来
  • 1篇祖伟
  • 1篇孙聪姝
  • 1篇李小梅
  • 1篇邸伟
  • 1篇赵泽松
  • 1篇于雷
  • 1篇刁晓林
  • 1篇曾祥亮

传媒

  • 1篇黑龙江农业科...
  • 1篇耕作与栽培
  • 1篇作物杂志
  • 1篇农机化研究

年份

  • 2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保护性耕作技术在黑龙江省的应用被引量:2
2011年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在能够保证种子发芽的前提下,通过少耕、免耕、化学除草等技术措施的应用,尽可能保持作物残茬覆盖地表,减少土壤水蚀、风蚀,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农业耕作技术。通过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的对比,分析了保护性耕作在减少水土流失方面的作用,提出了保护性耕作的适宜年降雨量为250~800 mm,温度不低于7℃的地区实行,并提出了玉米连作区(玉米-玉米-玉米)、玉米大豆轮作区(玉米-大豆-玉米)和大豆连作区(大豆-大豆-大豆)3种不同农业区的保护性耕作种植模式。
马春梅马秀峰唐远征孙占峰刘辉于雷杨悦乾龚振平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耕作制度秸秆覆盖
东北地区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温度的动态变化被引量:3
2009年
针对东北地区常见的4种耕作方式(留茬覆盖、留茬无覆盖、旋耕和翻耕起垄),测定了玉米田土壤温度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留茬覆盖处理土壤温度较低,但并未低于出苗的最低界限温度;由于土壤含水量较高,出苗效果良好,秸秆全量还田,有利于土壤肥力的恢复与提高。
马春梅邸伟赵泽松宋秋来刁晓林曾祥亮杨悦乾龚振平
关键词:耕作方式土壤温度留茬覆盖
不同氮源对大豆生长发育的影响被引量:3
2010年
试验以东农47为材料,利用砂培方法研究了氮素对大豆生长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氮促进了大豆营养器官生长,以NH4+的效果最明显,NO3-没有明显促进作用;以NH4+作为氮源,R5期之前高氮水平下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低氮处理,R5期以后低氮条件下荚果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高氮处理,致使R6?R8期低氮条件下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高氮;低氮促进了大豆根系的生长,以NO3-效果明显;根冠比随生育进程呈下降趋势,V4?R4期低氮水平下根冠显著高于高氮处理,R4期以后根冠比差异不大。高氮条件下株高、节数显著高于低氮处理,单株粒数、单株子粒重显著低于低氮处理,收获指数和表观收获指数显著降低,高氮条件下促进了植株生长,但不利于产量形成。
董守坤刘丽君李小梅马春梅龚振平孙聪姝祖伟
关键词:大豆氮素生物量
秸秆还田对白浆土养分含量的影响被引量:18
2011年
秸秆还田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培肥土壤,是未来农业生产的发展趋势。本试验研究了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及数量对白浆土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年的玉米秸秆还田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秸秆还田量越大效果越明显,但对土壤全氮的影响不大;秸秆全量还田可以增加大豆生长后期的土壤全磷和全钾含量,而根茬还田对其影响较小。秸秆还田增加了土壤碱解氮含量;而对土壤有效磷含量影响不大;秸秆全量还田增加了土壤速效钾含量,而根茬还田对土壤速效钾含量没有表现明显影响。
董守坤刘丽君马秀峰唐远征孙占峰马春梅龚振平
关键词:秸秆还田大豆白浆土土壤养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