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计划(2011)

作品数:47 被引量:285H指数:10
相关作者:韦小丽李洁琪张怡段如雁朱秋劲更多>>
相关机构:贵州大学贵州医科大学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贵州省社会发展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生物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 16篇农业科学
  • 4篇生物学
  • 3篇理学
  • 2篇化学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7篇闽楠
  • 5篇动脉
  • 4篇血管
  • 4篇血压
  • 4篇幼苗
  • 4篇脂联素
  • 4篇高血压
  • 4篇分子
  • 4篇分子印迹
  • 3篇血管内皮
  • 3篇原发性
  • 3篇原发性高血压
  • 3篇再灌注
  • 3篇缺血
  • 3篇线粒体
  • 3篇利钠
  • 3篇利钠肽
  • 3篇蜜环菌
  • 3篇雷帕霉素
  • 3篇基因

机构

  • 18篇贵州大学
  • 6篇贵州医科大学
  • 4篇贵阳医学院附...
  • 4篇贵州省人民医...
  • 3篇贵阳中医学院
  • 3篇遵义医学院
  • 3篇贵州省农业生...
  • 3篇无锡市金坤生...
  • 2篇贵州师范大学
  • 2篇广州中医药大...
  • 2篇西南大学
  • 2篇贵州省冶金化...
  • 2篇贵州中医药大...
  • 1篇福建省林业科...
  • 1篇贵州省农业科...
  • 1篇贵阳医学院
  • 1篇贵州省农业科...
  • 1篇中国烟草总公...

作者

  • 8篇韦小丽
  • 5篇桂阳
  • 5篇段如雁
  • 5篇朱秋劲
  • 5篇张怡
  • 4篇李洁琪
  • 4篇张莹
  • 3篇朱国胜
  • 3篇刘大男
  • 3篇杨红萍
  • 3篇李屏
  • 3篇张孝刚
  • 3篇张荣先
  • 3篇余曦
  • 3篇钟志雄
  • 3篇叶嘉俊
  • 3篇台红杏
  • 3篇田艳丽
  • 3篇肖金翠
  • 2篇刘安荣

传媒

  • 10篇贵州农业科学
  • 2篇中国老年学杂...
  • 2篇实用医学杂志
  • 2篇西北林学院学...
  • 2篇贵州医药
  • 2篇重庆医学
  • 1篇中国动脉硬化...
  • 1篇电镀与精饰
  • 1篇煤炭转化
  • 1篇中国烟草科学
  • 1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时珍国医国药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食品与机械
  • 1篇电镀与涂饰
  • 1篇广东医学
  • 1篇化学研究与应...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山地农业生物...
  • 1篇北京化工大学...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7篇2016
  • 11篇2015
  • 12篇2014
  • 8篇2013
4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长盾叶蝉属一新种记述(半翅目,叶蝉科,乌叶蝉亚科)
2014年
描记长盾叶蝉属Haranga一新种,双突长盾叶蝉H.biprocessa sp.nov.。新种与斑长盾叶蝉H.maculate Kuoh,1992相似,主要区别在于新种连索主干较宽;阳茎干侧缘具一大一小两枚刺突。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贵州大学昆虫研究所(GUGC)。
邢东亮戴仁怀
关键词:半翅目叶蝉科
紫外光谱与密度泛函理论在亚精胺分子印迹预组装体系中的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研究了亚精胺(SPD)分别与3种功能单体(甲基丙烯酸MAA、丙烯酰胺AM、丙烯酸AA)的分子印迹预组装体系。由紫外扫描数据可知,随着单体的不断加入,整个混合物体系产生红移,其趋势为MAA>AM>AA,SPD与3种单体主要都是形成1∶3型复合物。采用计算化学中密度泛函数理论计算SPD与3种功能单体的最优构型、相互间的结合能以及NBO电荷转移情况,结果发现,1个SPD分子与MAA和AA单体在印迹比为1∶1的情况下均形成2个氢键,与AM只形成1个氢键;SPD与3种功能单体均是在印迹比例为1∶4时获得最低能量,即模板-功能单体二者比例为1∶4时能获得最好稳定性以及吸附效果,其中又以SPD-MAA体系效果最佳。
黄雨杰朱秋劲赵晓联
关键词:亚精胺紫外光谱
贵州天麻主产区蜜环菌的分离及rDNA-ITS序列分析被引量:12
2014年
[目的]了解贵州天麻主产区蜜环菌的生物种及其地理分布.[方法]在代表性主产区采集蜜环菌样本,利用双抗培养基分离菌索或子实体;从液体培养的菌丝中提取总DNA,利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和ITS4扩增rDNAITS片段,扩增产物进行TA克隆并送测序;利用SeqMan软件对序列进行拼接,并用MEGA软件构建进化树.[结果]从大方、德江等县分离到35株蜜环菌;得到DF1等17个菌株的rDNA-ITS完整序列,GenBank中蜜环菌rDNA-ITS序列比对鉴定与系统发育分析一致.[结论]17个rDNA-ITS序列分析的蜜环菌株中,4株属于生物种Armillaria gallica;8株属于Armillaria cepistipes;5株与Armillaria mellea亲缘关系较近,可能为其同源种.贵州省内A.mellea,A.cepistipes的分布最广,其次是A.gallica.
黄万兵桂阳朱国胜刘朝贵李青风
关键词:蜜环菌生物种RDNA-ITS
贵州省天麻主产区蜜环菌的分子标记与优良菌株筛选
从贵州天麻主产区采集分离蜜环菌,结合菌丝、菌索形态与Tefl-a等分子标记研究其地理分布特征、形态多样性、物种多样性与遗传多样性,同时筛选促进天麻生长的贵州本土优良蜜环菌。参试蜜环菌在PDA培养基上形态多样,依据形态特征...
黄万兵桂阳朱国胜
关键词:蜜环菌优良菌株RDNA-ITS
文献传递
雷帕霉素对肝脏缺血再灌注中线粒体DNA损伤及修复机制的影响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线粒体DNA的损伤和修复机制及雷帕霉素的干预作用。方法建立大鼠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为4组:A组:缺血30 min组;B组:缺血50 min组;C组:术前雷帕霉素灌胃,缺血50 min组;D组:假手术组。术后24 h,第3、5天分别处死各组动物,测定血清AST、ALT;取出肝脏作病理学检测;mtDNA D-loop区扩增测序,查找变异位点;RT-PCR检测肝组织内线粒体DNA聚合酶γ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术后早期(24 h),A、B、C 3组AST、ALT均升高,肝组织病理学变化较重,线粒体DNA聚合酶γmRNA表达量均升高,其中C组AST、ALT及肝组织病理学改变和线粒体DNA聚合酶γmRNA表达量明显低于B组(P<0.01);24 h后3组AST、ALT均降低,A、B 2组线粒体DNA聚合酶γmRNA表达量逐渐降低,C组则较A、B 2组为低(P<0.01),且术后一直维持在同一水平;C组mtDNA D-loop区DNA突变率明显低于B组(P<0.01)。结论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存在mtDNA D-loop区突变,雷帕霉素可减轻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的病理损害,降低mtDNA的突变率,抑制线粒体DNA聚合酶γmRNA表达量的过度升高,从而对线粒体DNA的氧化损伤起保护作用。
余曦张莹范伟柳扬郭江福龚毅
关键词:缺血再灌注损伤线粒体DNA雷帕霉素
选择性识别酪胺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表征被引量:2
2014年
以酪胺为模板分子,丙烯酰胺(AM)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DGMA)为交联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在制孔剂甲醇中,采用本体聚合法制备酪胺分子印迹聚合物。对预组装体系的紫外光谱分析表明:1个酪胺主要与1个AM分子形成TYR—AM型复合物。通过静态平衡吸附试验和选择性试验研究印迹聚合物的吸附性能和选择性,并采用Scatchard模型研究印迹聚合物的结合特性。结果表明,印迹聚合物的最大表观吸附量Qmax=248.33μmol/g,平衡解离常数KD=1.76μmol/mL。
田艳丽朱秋劲台红杏黄雨杰张孝刚
关键词:酪胺地沟油分子印迹紫外光谱
银杏叶提取物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炎肝脏保护作用的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观察银杏叶提取物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炎大鼠Toll样受体4(TLR4)、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分为3组。对照组正常饮食,模型组、治疗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16周诱发脂肪性肝炎后分别以生理盐水、银杏叶提取物液10mL/kg灌胃,每日1次,共8周。处死大鼠,分别进行如下检测:(1)观察肝脏病理变化;(2)检测TLR4表达水平;(3)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及血清TNF-α水平。结果 (1)治疗组和模型组均有不同程度的肝细胞脂肪变性,且治疗组轻于模型组。(2)模型组、治疗组TLR4mRNA及蛋白、TNF-α表达高于对照组,模型组又高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血清ALT、AST明显低于模型组及治疗组,治疗组又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杏叶提取物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炎大鼠有较好的肝脏保护作用,其可能机制与降低TLR4的表达、抑制炎性反应有关。
龚毅范伟张莹侯炬郭江福柳杨
关键词:银杏叶提取物脂肪肝TOLL样受体肿瘤坏死因子Α
AT1R基因A1166C多态性与贵州布依族、汉族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2
2016年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1型受体(AT1R)基因A1166C多态性与贵州地区布依族、汉族原发性高血压(EH)的相关性。方法:在贵州省独山县人民医院病房及门诊收集的EH确诊病例为高血压组,布依族77例,汉族74例;门诊体检选取健康成年人群为正常对照组,布依族64例,汉族78例。采用PCR扩增技术及限制性酶切法(PCR-RFLP),检测布依族、汉族高血压组及正常对照组的外周血白细胞DNA中AT1R基因A1166C的多态性,统计分析布依族、汉族高血压组和正常对照组中A1166C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情况。结果:布依族高血压组的AA、AC和CC基因型频率分别为93.5%、6.5%和0,而在正常对照组中分别为95.3%、4.7%和0,两组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28);布依族高血压组中A与C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96.8%、3.2%,而在正常对照组中分别为97.7%、2.3%,两组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732)。汉族高血压组的AA、AC和CC基因型频率分别为87.8%、12.2%和0,而在正常对照组中分别为97.4%、2.6%和0,两组进行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汉族高血压组中A与C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93.9%、6.1%,而在正常对照组中分别为98.7%、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高血压组的AC基因型与C等位基因频率显著增高。结论:在贵州地区,AT1R基因A1166C多态性与布依族人群的EH无显著相关性,而与汉族人群的EH具有显著相关性,AC基因型和C等位基因可能是高血压发生的危险因素。
钟志雄刘大男王绍红吕虹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基因多态性血管紧张素1型受体
不同频次温和灸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脂质代谢及相关蛋白的影响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探讨不同频次温和灸对动脉粥样硬化(AS)模型家兔脂质代谢相关蛋白的影响机制,为丰富络脉理论和深化灸法防治AS提供新思路。方法50只SPF级健康家兔适应性喂养1 w后随机分为正常组13只、造模组37只。造模组家兔采用高脂饮食加免疫损伤法复制AS模型。模型建立成功后,将造模组剩余36只家兔按编号随机分成模型组,高频次组,低频次组,每组12只。正常组和模型组不采取任何处理措施,高频次组和低频次组家兔采取抓取捆绑方式固定,并以膻中、神阙、内关(双)和血海(双)穴位进行温和灸干预,高频次组每日治疗1次,低频次组隔日1次,每次均治疗30 min,共治疗4 w。艾灸干预期间观察各组家兔一般情况、食欲及大便的变化情况;干预结束后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采用电镜观察主动脉病理形态变化及超微结构;采用RT-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家兔肝脏中肝X受体(LXRα)和胆固醇流出调节蛋白(ABCA)1 mRNA的表达;Western印迹检测肝脏中LXRα和ABCA1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TG、TC、LDL-C含量显著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高、低频次组血清TG、TC、LDL-C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主动脉超微结构表明,温和灸具有维持内皮细胞完整性和功能性作用,总体上表现为高频次温和灸的血管保护作用优于低频次;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LXRα、ABCA1的mRNA和蛋白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高、低频次组LXRα、ABCA1 mRNA和蛋白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1);高频次组LXRα、ABCA1的mRNA及ABCA1蛋白表达显著高于低频次组(P<0.01)。结论不同频次温和灸均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AS家兔血清TG、TC、LDL-C含量,上调AS家兔LXRα和ABCA1 mRNA及蛋白的表达,这可能是艾灸疗法防治AS的机制之一。
杨志虹杨孝芳张宁陈盼碧樊思梨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温和灸
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伴冠心病及微量蛋白尿与动脉弹性的相关性被引量:16
2018年
目的探讨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合并冠心病和尿微量蛋白(MAU)对动脉弹性的影响。方法选择中老年EH患者246例,按年龄分为中年EH组114例,老年EH组132例,其中未经治疗的合并冠心病44例(中老年各22例,按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和年龄分为中年单支病变9例、双支病变9例、3支病变4例;老年单支病变8例、双支病变6例、3支病变8例)。选择同期无高血压的门诊体检者45例为正常对照组。检测患者MAU/肌酐(ACR)。采用动脉硬化仪检测入选者的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F-PWV)、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和中心动脉收缩压(CSP)。结果中年EH组和老年EH组ACR(P<0.05)、冠心病患病率(19.30%和16.67%vs0%,P<0.05)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老年单、双、3支病变ba-PWV、ACR显著高于中年(P<0.05);中年和老年3支病变CSP、CF-PWV、ba-PWV、ACR显著高于单、双支病变患者(P<0.05)。多元线性回归显示,年龄、CF-PWV、CSP与中、老年EH患者MAU和冠状动脉变病支数呈正相关(P<0.05,P<0.01)。结论 CF-PWV、CSP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中老年EH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和肾损害程度,合并冠状动脉病变时,老年患者肾血管损害加重。
肖金翠刘大男李治菁
关键词:高血压冠心病蛋白尿动脉硬化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