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zyy012)

作品数:5 被引量:19H指数:3
相关作者:吴建林吴春丽更多>>
相关机构:山东中医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医案
  • 3篇中风
  • 3篇数据挖掘
  • 2篇药物
  • 2篇古籍
  • 2篇风气
  • 1篇证候
  • 1篇证候分布
  • 1篇治未病
  • 1篇治未病思想
  • 1篇中风预防
  • 1篇未病
  • 1篇关联规则
  • 1篇关联规则分析
  • 1篇病因
  • 1篇病因分析

机构

  • 5篇山东中医药大...

作者

  • 4篇吴建林
  • 1篇吴春丽

传媒

  • 1篇中国中医药信...
  • 1篇山东中医杂志
  • 1篇山东中医药大...
  • 1篇中国中医基础...
  • 1篇中国中医药现...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5
  • 2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基于现代医案的中风用药规律分析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 :探讨现代医案中中风的用药规律和病机特点。方法 :对近现代出版的医案集、临床类著作进行收录,将药物进行标准化处理,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频数、因子分析。结果:频数分析发现临床常用药有石菖蒲、当归、甘草、钩藤、川芎等;常用的药物种类有补虚药、平肝熄风药、活血化瘀药、化痰药等。因子分析结果提示:气血阴阳虚衰、肝气盛、痰邪、瘀血各因子既可单独致病又常常相兼致病,形成虚实夹杂的病机特点。结论:临床治疗中风既要注意培补气血以扶正,同时也要注意肝气盛、痰瘀在中风发展过程的重要影响,需辨证准确,分清标本虚实,选药精当,方可取得更好的疗效。
冯雪妍吴建林
关键词:中风药物数据挖掘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医案中风病因分析被引量:8
2018年
目的:根据数据挖掘的统计结果,分析中风的病因。方法:以现代医家医案为基础,收集现代中风医案583份,对医案中的病因进行规范化处理,建立中风病因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归纳、总结中风病因。结果:医案中记载的中风病因较多,其中外感因素、病理因素(主要为痰饮、瘀血)在现代中风病因中最为常见,之后依次素体因素(素体阴虚、素体气虚、素体肥胖、素体痰湿等),其他因素(新产失血、年老体衰、失治误治、外伤、寄生虫、药邪等)、情志因素等致病邪气。诸多病因分别从不同方面反映了中风产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结论:中风病因种类繁多。无论是从外感,还是从人体内在的痰饮、瘀血、素体因素、情志因素、饮食失宜、劳倦过度等来说,诸病因常导致人体脏腑失调、阴阳气血失衡,从而诱发中风疾患。
刘帆吴建林
关键词:中风病因数据挖掘
基于治未病思想的中风预防被引量:1
2015年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其核心思想包括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两个方面,是祖国医学预防学说的中心思想,对于指导当今社会疾病的防治,"亚健康"状态的临床干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故针对于中风病高发病率、高复发率的特点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从"治未病"的思想入手,结合《内经》"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养生理念,提出了关于中风预防的几点举措。
吴春丽吴建林
关键词:治未病中风
基于古籍医案的内风病证药物关联规则分析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对古籍医案内风病证药物应用情况进行关联规则分析,探讨药物配伍规律及内风病证的病机特点。方法以《中华医典》为来源,系统收集古籍医案中记载的内风病证医案777份,对药物进行标准化处理,建立药物信息数据库,对用药情况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内风病证常用药对配伍:当归与柴胡,茯苓与柴胡,茯苓与泽泻,茯苓与山药,当归与黄芪等;三味药常用配伍:当归、柴胡、茯苓,半夏、竹沥、生姜,茯苓、人参、陈皮,半夏、陈皮、钩藤,当归、黄芪、人参等;四味药常用配伍:茯苓、陈皮、半夏、甘草,人参、白术、茯苓、当归,茯苓、白术、白芍、甘草,当归、白术、白芍、甘草等;五味药常用配伍:白芍、白术、甘草、当归、茯苓,当归、白术、人参、甘草、茯苓等。结论关联规则分析在古籍医案中有较好的应用,可以反映病证药物配伍情况以及病机特点。
吴建林
关键词:药物关联规则医案
基于古籍医案的内风病证证候分布规律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基于古籍医案的内风病证证候分布规律。方法:从大型电子丛书《中华医典》"医案类"著作中系统收集内风病证医案777份,对疾病名称、证候、症状、病因、用药等进行标准化处理,建立内风病证医案信息数据库,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进行挖掘分析。结果:内风病理变化的形成中,肝阳化风证最为常见,240例占医案数目的 30.89%,与痰相关的因素(痰热、痰湿)共209例占26.9%,阴虚生风占19.18%,血虚生风占13.9%,由瘀血导致或夹杂瘀血表现的内风证候为61例占7.85%,此外还可见到气虚生风、阳虚生风等。兼夹证共出现146例,占医案总数的18.8%,其中两证兼夹138例,三证兼夹8例;兼夹证候出现频率较高的组合是肝阳化风+痰热生风、血虚生风+痰湿生风、肝阳化风+痰湿生风、阴虚生风+痰热生风、肝阳化风+瘀血生风、阴虚生风+瘀血生风、痰热生风+瘀血生风、痰湿生风+瘀血生风等。内风病证的病性(寒热虚实)中,"热性"的病理变化有401例占51.6%,"寒性"病变有55例占7.1%,虚实错杂病变379例占48.8%,实证次之,虚证最少。结论:内风病证病机表现形式不仅限于目前公认的肝阳化风、阴虚生风、热极生风、血虚生风,还包括痰浊生风、瘀血生风、气虚生风、阳虚生风等;内风病证的病机复杂,易出现证候要素兼夹情况,其中肝阳、阴虚、痰湿、痰热、气虚、血瘀、血虚等因素兼夹为常见;病性特点多表现为虚实夹杂证且热证较多;系统研究内风病证的病因病机、症状特点以及证治规律,可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中医"内风"理论。
吴建林
关键词:证候分布数据挖掘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