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3YJA751005)
- 作品数:4 被引量:2H指数:1
- 相关作者:陈俐邱少明陈晓春更多>>
- 相关机构:乐山师范学院铁道党校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更多>>
- 传统与革命:曹葆华关于象征主义诗论的译介
- 2015年
- 上个世纪30年代,曹葆华对西方象征主义理论及作家介绍,是想从横的方面,以科学的分析,寻求古今中外诗歌的相通之处,提醒国人西方象征主义与中国诗歌所具有的共同特质;从纵的方面,找到传统诗歌与现代诗歌联结点。之后,在曹葆华的人生道路中,以艾略特、瑞恰慈为代表的诗学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不仅没有遭到质疑和清算,在抵御外侮为要的那个时代里,反而成为他的转身于革命的潜在诱因。
- 陈晓春陈俐
- 关键词:象征主义现代诗学
- 曹葆华十四行诗创作的场域和独特价值被引量:1
- 2013年
- 19世纪30年代初,新格律诗的倡导者闻一多、孙大雨、朱湘、饶孟侃等人以清华园中学生社团"文学社"作为重要平台,开始十四行诗中国化的探索。正是在这种场域活动中,清华学子曹葆华得以和清华诗人闻一多、朱湘、罗念生、李惟建、罗皑岚、柳无忌等诸校友形成了诗友关系,他们直接或间接给予曹葆华的指导与鼓励,促成曹葆华对十四行诗创作的兴趣和探索实践。他的十四行诗的独创价值,主要表现在格律韵式的多样化探索;吸收中国传统骈赋体以增强情感表现力度以及具有鲜明特色的意象营造和联缀方面等。
- 陈俐
- 关键词:新格律诗十四行诗音节
- 两个“嘉定府中学堂”与巴蜀文化名人的关系杂考
- 2014年
- 清末民初,在兴办新式学堂的热潮中,两所"嘉定府中学堂"相继在成都和乐山开办。这两所学校的创办,得力于一些献身于中国现代化教育事业的有识之士,如吴天成、廖赞裳、王祚堂等。还有一批巴蜀文化名人也与这两所学堂发生了重要关系,如吴虞、萧湘、吴芳吉、郭沫若、曹葆华等。文章力求借助一些新发现的史料,还原这两所中学的创办过程以及相关的人事关系。由此透视清末民初时期中国在剧烈的文化转型中的种种状况,让一批献身于中国现代化教育事业的有识之士浮出历史的水面。
- 陈俐
- 关键词:清末民初中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