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236040)

作品数:30 被引量:173H指数:5
相关作者:马小军王为于炜婷元英进葛志强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天津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医药卫生农业科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生物学
  • 12篇医药卫生
  • 3篇农业科学
  • 2篇理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16篇细胞
  • 6篇微胶囊
  • 6篇微囊
  • 6篇微囊化
  • 6篇红豆杉
  • 5篇红豆杉细胞
  • 4篇蛋白
  • 4篇细胞生长
  • 3篇抑素
  • 3篇植物
  • 3篇体外
  • 3篇紫杉
  • 3篇微环境
  • 3篇内皮
  • 3篇内皮抑素
  • 3篇壳聚糖
  • 3篇固定化
  • 2篇代谢
  • 2篇东北红豆杉
  • 2篇植物细胞

机构

  • 17篇中国科学院
  • 13篇天津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研...
  • 3篇大连医科大学
  • 1篇上海市肿瘤研...
  • 1篇山东大学
  • 1篇四川大学
  • 1篇江西农业大学

作者

  • 17篇马小军
  • 14篇王为
  • 10篇于炜婷
  • 9篇元英进
  • 8篇葛志强
  • 7篇郭昕
  • 4篇张英
  • 4篇刘袖洞
  • 3篇雄鹰
  • 3篇吕国军
  • 3篇李双月
  • 3篇范寰
  • 3篇王秀丽
  • 3篇綦文涛
  • 3篇王秋艳
  • 3篇袁权
  • 2篇马隽宇
  • 2篇张华安
  • 2篇马娟
  • 2篇商桂敏

传媒

  • 3篇生物工程学报
  • 3篇中国临床康复
  • 2篇高等学校化学...
  • 2篇过程工程学报
  • 2篇中国生物工程...
  • 1篇植物学通报
  • 1篇生命科学
  • 1篇稀土
  • 1篇高分子通报
  • 1篇生理学报
  • 1篇肿瘤
  • 1篇细胞生物学杂...
  • 1篇生命的化学
  • 1篇解剖学杂志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化学工程
  • 1篇中草药
  • 1篇中国稀土学报
  • 1篇高校化学工程...
  • 1篇天津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08
  • 5篇2007
  • 12篇2006
  • 8篇2005
  • 4篇2004
  • 1篇2003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谷氨酰胺对微囊化重组CHO细胞生长代谢及内皮抑素表达的影响被引量:8
2006年
微囊化技术是一种有发展潜力的生物技术,在细胞移植和药物控释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然而由于目前微囊化细胞规模化培养技术还不成熟,阻碍了其在临床治疗中的推广与应用。为了了解微囊化重组CHO细胞的生长代谢特性为今后规模化培养优化提供技术参考,考察了主要氮源物质谷氨酰胺对微囊化重组CHO细胞生长代谢及内皮抑素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当谷氨酰胺起始浓度从2.69mmolL增加到9.05mmolL时最大活细胞密度并没有增高,细胞增殖没有显著差异。当谷氨酰胺起始浓度较低(2.69mmolL)时,葡萄糖的比消耗速率较大;当谷氨酰胺起始浓度增高时(7.91mmolL~9.05mmolL)葡萄糖和谷氨酰胺的比消耗速率增大,但细胞对葡萄糖和谷氨酰胺的利用率降低。谷氨酰胺对产物表达有显著影响,起始浓度为4.97mmolL时的内皮抑素累积浓度最高,达546.36ngmL,过低和过高谷氨酰胺起始浓度下内皮抑素的累积浓度均较低。
周晶张英王为马隽宇张华安郭昕马小军
关键词:谷氨酰胺微囊化CHO细胞代谢内皮抑素
微囊化肿瘤细胞生长及其基因表达的研究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以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为模型,探讨肿瘤细胞在微囊化环境中的生长特性和对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使用大功率高压脉冲微胶囊制备仪制备微囊化MCF-7细胞,观察细胞的生长和代谢特性;待微囊内的细胞体外生长成团后固定、石蜡包埋、制作连续切片,HE染色并免疫组化检测HIF-1、cyclin D1、VEGF、p53、PCNA、BrdU等相关基因的表达。以平面培养细胞做对照。结果人乳腺癌细胞微囊化后可继续生长增殖并聚集成团,同时消耗葡萄糖产生乳酸。微囊化肿瘤细胞表现出较强的增殖活性;当微囊内的细胞团增大到一定程度时中心可出现坏死区,但分布于团块外层的细胞仍具有增殖活性;HIF-1和cyclin D1主要在位于细胞团内部的细胞表达;VEGF的表达与细胞所处位置无关;未检测到p53的阳性表达。平面培养MCF-7细胞可检测到PCNA和VEGF的表达。结论微囊化肿瘤细胞呈三维立体方式生长并存在相关基因的表达,是一种介于体外单层培养和体内移植瘤试验之间的新型肿瘤细胞特性研究、抗肿瘤药物筛选的模型,具有简单、方便和经济等特点。
张旭朗王为李锦军于炜婷马小军
关键词:乳腺肿瘤微囊化基因表达MCF-7细胞
微囊化细胞培养过程的物质传递机理和细胞生长特性被引量:3
2005年
综述了用于描述微囊化细胞培养过程中物质传递机理和细胞生长特性的数学模型,分析 了这些模型在应用于微囊化细胞培养系统时所存在的问题,为建立能精确描述微囊化细胞培养 过程中的物质传递机理和细胞生长特性的数学模型提供必要的参考,以有效推动微囊化技术在 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应用。
綦文涛刘袖洞包德才解玉冰马小军
关键词:微胶囊细胞培养数学模型
微囊化K562细胞生长周期及代谢特性的研究被引量:3
2005年
以K562细胞为模型,分别进行微囊化和游离培养,运用流式细胞术考察两种培养体系下细胞周期和生长代谢变化;建立数学模型,模拟了两种培养体系下细胞的生长活性和代谢特性。实验发现:微囊化培养过程中的K562细胞处于DNA合成期(S期)的百分含量显著高于游离培养,并且细胞保持较高的增殖活性。模型计算表明,所建模型动力学参数能够很好地描述微囊化和游离两种培养体系下细胞的代谢情况;对细胞活性的理论计算表明,微囊化的细胞具有较高的增殖和代谢活性,同时细胞能够较长时间保持此活性;模型参数表明,两种培养体系下,葡萄糖对细胞生长的影响无显著差别(kFreeA≈kAPAA),乳酸对游离培养细胞的生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但对微囊化培养细胞抑制作用较小(kFreeL>≈kAPAL)。
马娟綦文涛王秀丽王为郭昕马小军
关键词:细胞周期细胞活性
微囊化培养肝癌细胞F-肌动蛋白分布特征被引量:2
2006年
王秋艳于炜婷李双月王为马小军袁权
关键词:肝癌细胞F-肌动蛋白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细胞聚集细胞骨架细胞形态
体外微囊化肿瘤细胞模型的构建及其用于药物筛选的体外研究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利用静电液滴法制备三维生长的微囊化人乳腺癌细胞球并初步用于抗肿瘤药物筛选。方法:实验于2004-02/07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医学材料实验室完成。使用大功率高压脉冲微胶囊制备仪,制备微囊化人乳腺癌细胞(MCF-7),经体外培养5d可形成直径为125μm的微囊化多细胞肿瘤球并用于实验;在不同氧浓度下,抗癌药物丝裂霉素、阿霉素和5-氟尿嘧啶分别在0.1,1,10倍血浆峰值浓度下作用24,48,72h后测量微囊内细胞球的粒径、相差显微镜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细胞球形态并通过活/死染料定性细胞的活性、四甲基偶氮唑盐法定量测定微囊内细胞的活性以及溴脱氧尿嘧啶核苷掺入法检测细胞增殖状态。结果:①人乳腺癌细胞微囊化后可继续生长、增殖并聚集成团,同时消耗葡萄糖并产生乳酸。微囊化肿瘤细胞表现出较强的增殖活性,当微囊内的细胞团增大到一定程度时中心可出现坏死区,但分布于团块外层的细胞仍具有增殖活性。②抗癌药物作用后,随药物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延长,微囊内细胞球的粒径减小、细胞增殖活性代偿性增加。活细胞减少,死细胞增多,四甲基偶氮唑盐显示细胞活性降低,与平面培养细胞相比,抗癌药物对微囊化乳腺癌细胞球的抑制率降低。从药物效果看,丝裂霉素的抗肿瘤效果好于5-氟尿嘧啶和阿霉素。③随氧浓度增高,微囊化人乳腺癌细胞对抗癌药物的敏感性增强。结论:微囊化多细胞肿瘤球模拟了体内组织的三维生长方式,并有望成为一种快速、有效的体外药物筛选模型。
张旭朗王为张英于炜婷郭昕马小军
关键词:乳腺肿瘤肿瘤细胞药物筛选试验
牛磺酸对微囊化肝细胞生长的影响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微胶囊中存在一定程度的高渗透压胁迫,可造成细胞生长代谢减慢,为改善微囊化肝细胞的生长,尝试应用抗渗透压胁迫物质牛磺酸,观察其对微囊化肝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6-07/08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医学材料工程实验室完成。将HepG2细胞悬液(非微囊化细胞)和微囊化HepG2分别接种于牛磺酸浓度为0,0.6,0.8和1.2mmol/L的MEM培养液中,在37℃体积分数为0.05的CO2中培养。MTT法测定非微囊化和微囊化HepG2细胞的生长活性,相差显微镜观察囊内细胞生长状态。结果:①非微囊化HepG2细胞:0.6,0.8和1.2mmol/L的牛磺酸对其生长无影响,吸光度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②微囊化HepG2细胞:0.6,0.8mmol/L牛磺酸对微囊化肝细胞的生长亦无影响(P>0.05);但1.2mmol/L牛磺酸可以显著改善微囊化肝细胞的生长,其吸光度值高于0mmol/L牛磺酸组(P<0.05),并促进细胞的聚集。结论:1.2mmol/L牛磺酸可以改善微囊化肝细胞的生长并抵制微囊内的高渗透压胁迫对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
孙志杰郭昕宁小娟李双月吕国军于炜婷王为马小军
关键词:微囊化牛磺酸肝细胞生物材料
壳聚糖溶液pH对载细胞海藻酸钠-壳聚糖微胶囊性能的影响被引量:29
2006年
以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为研究手段,原位直观地考察了在不同pH条件下聚电解质膜的络合程度和蛋白扩散情况.通过分析pH值对微胶囊膜性能的影响规律,并结合不同种类细胞对环境pH的敏感特性,确定了制备细胞培养用海藻酸钠-壳聚糖微胶囊的最佳pH值.结果表明,当壳聚糖溶液的pH值由3.50增加到6.50,微胶囊膜的络合深度呈现高-低-高的趋势,而微胶囊膜的膨胀性能呈现低-高-低的趋势,模型蛋白通过微囊膜的扩散呈现低-高-低的趋势,拐点均出现在pH=4.00和5.50处.结合动物细胞及微生物细胞对环境pH耐受能力的考察,确定制备微囊化动物细胞时,微胶囊成膜反应溶液的最佳pH值为5.50;制备微囊化大肠杆菌时,反应溶液的最佳pH值为5.00;制备微囊化酵母菌时,反应溶液的最佳pH值为4.50.
于炜婷刘袖洞李晓霞綦文涛任东文马小军
关键词:海藻酸钠壳聚糖PH微胶囊细胞培养
海藻酸钠/壳聚糖微胶囊小鼠腹腔移植的生物学评价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实验证明海藻酸钠/壳聚糖微胶囊具有一定的通透性和免疫隔离特性,用于体外细胞培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植入体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细胞黏附和纤维化现象,因此对海藻酸钠/壳聚糖微胶囊作为细胞移植用的免疫隔离载体在体内的移植效应进行评价。方法:实验于2004-03/07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技术部生物医用材料工程实验室完成。采用自制静电液滴发生器制备海藻酸钙凝胶微球,以一定浓度海藻酸钠溶液中和成膜后的海藻酸钙微球即得到海藻酸钠/壳聚糖微囊。将对数生长的L929细胞消化后与海藻酸钠溶液混匀,转移至静电液滴发生器,制备包封细胞微囊。取小鼠84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7组,每组12只。①对比观察材料对移植的影响:取3组小鼠,每组小鼠分别腹腔注射移植单纯的海藻酸钙胶珠、壳聚糖成膜的海藻酸钠微囊和最外层用海藻酸钠中和的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在移植后的第7天和14天观察微囊回收率。②对比观察粒径对移植的影响:另取两组小鼠,分别移植粒径为200μm左右和粒径为500μm左右的海藻酸钠/壳聚糖微囊,于移植后1,4,14d观察微囊回收率。③对比观察细胞的存在对移植的影响:取两组小鼠分别移植空的微胶囊和包封有L929细胞的微胶囊。于移植后4,14d观察微囊回收率。回收率=(回收微囊体积/移植微囊体积)×100%。结果:84只小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不同材料微囊回收率:壳聚糖成膜的胶珠引发的黏附最重,外层以海藻酸钠中和后的微囊其次,而单纯的海藻酸钠胶珠在所考察的时间内基本没有引起黏附。②不同粒径微囊回收率:粒径为200μm左右的微囊相对于粒径为500μm的微囊引发的黏附略有增加,但差别不明显,粒径200μm左右的微囊彼此聚集的特点导致回收率低于粒径为500μm左右的微囊。③在细胞微囊与空微囊回收率:与空胶
孙林张华安王为马小军
关键词:壳聚糖藻酸盐胶囊
表达内皮抑素的rCHO细胞的微囊化培养
2007年
微囊化重组细胞移植治疗肿瘤是一种新兴的肿瘤基因治疗方法,如果将此技术应用到临床研究,就需要制备大量的细胞活性良好、重组蛋白表达量高的生物微胶囊。种子细胞是生物微胶囊治疗作用的执行者,是构建微囊微反应器的基本元素。如何获得大量高活性的种子细胞已经成为规模化制备生物微胶囊所面临的关键的限制因素。考察了搅拌式生物反应器内扩增的rCHO细胞进行包囊及微囊化细胞在生物反应器内规模化培养的可行性。实验结果显示:rCHO细胞在生物反应器内可以快速生长,并且对数期细胞包囊,微囊化细胞活性良好。制备的微囊化细胞可以在生物反应器内培养,与培养板培养比较细胞生长较快、内皮抑素表达量较高。应用生物反应器培养技术能够在体外快速、大量扩增rCHO细胞,满足微囊化细胞制备对种子细胞量与质的要求,微囊化细胞可以在生物反应器内培养。
张英王为吕国军于炜婷郭昕雄鹰马小军
关键词:微胶囊生物反应器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