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IRT1163)

作品数:9 被引量:56H指数:4
相关作者:汪伟谢锐巨晓洁褚良银刘壮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一般工业技术理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化学工程
  • 3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医药卫生
  • 1篇理学

主题

  • 3篇微反应器
  • 3篇微流控
  • 3篇聚乳酸
  • 2篇微尺度
  • 2篇功能材料
  • 1篇丁二醇
  • 1篇丁二醇酯
  • 1篇丁二酸
  • 1篇丁二酸丁二醇...
  • 1篇药物缓释
  • 1篇液滴
  • 1篇增韧
  • 1篇溶出度
  • 1篇乳液
  • 1篇升力
  • 1篇双氯芬酸
  • 1篇双氯芬酸钠
  • 1篇水力
  • 1篇酸钠
  • 1篇牛顿流体

机构

  • 9篇四川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6篇褚良银
  • 6篇巨晓洁
  • 6篇谢锐
  • 6篇汪伟
  • 3篇吴宏
  • 3篇刘壮
  • 3篇郭少云
  • 1篇邓楠楠
  • 1篇马燕琼
  • 1篇陈刚
  • 1篇王溢
  • 1篇李根林
  • 1篇韦洪波

传媒

  • 2篇高分子材料科...
  • 1篇过滤与分离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化工学报
  • 1篇膜科学与技术
  • 1篇塑料工业
  • 1篇化工进展
  • 1篇中国科学:化...

年份

  • 4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3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增韧、耐热聚乳酸交替层状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通过差示扫描量热、力学性能和热变形温度等测试研究了成核剂和聚乙二醇的加入对聚乳酸耐热性和韧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多层共挤出技术制备了16层的增韧层/耐热层交替层状聚乳酸材料,并对该材料的层结构、韧性和耐热性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制备的层状结构可以有效地同步提高聚乳酸的韧性和耐热性。
郭济伟马燕琼吴宏郭少云
关键词:增韧聚乳酸
分子识别响应型智能膜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5年
分子识别响应型智能膜兼备分子识别特性和膜过程能耗低效率高的优点,可以实现特定分子识别型控制释放、以及化学或生物物质的高精度分离等.本文主要综述了分子识别响应型智能膜的设计方法与应用,重点介绍了3类分子识别响应型智能膜及其应用:基于主客体作用分子识别响应型智能膜、基于耦合作用分子识别响应型智能膜以及基于螯合作用分子识别响应型智能膜,为新型分子识别响应型智能膜材料的研制以及分子识别响应智能膜过程的强化与应用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刘壮谢锐巨晓洁汪伟褚良银
关键词:分子识别
微流控法构建微尺度相界面及制备新型功能材料研究进展被引量:16
2014年
微流控技术由于具有优异的流体微尺度相界面调控能力,是实现微结构精确可控的新型功能材料的设计制备与性能调控的重要新兴手段。本文介绍了微流控技术可控构建稳定相界面结构的两大体系:一是具有封闭液-液相界面的乳液液滴体系;二是具有非封闭层状和环状液-液相界面的层流体系。回顾了利用微流控技术构建的这两类稳定相界面结构体系制备三大类功能材料的研究进展:一是利用乳液液滴体系制备微球微囊材料;二是利用层状层流体系制备微通道膜材料;三是利用环状层流体系制备超细纤维材料。指出微流控技术为实现功能材料的小尺度化、薄膜化、纤维化、多功能化、材料元件一体化等带来了新的机遇,提出应进一步深入系统地认识液-液相界面设计与调控以及功能材料合成过程的基本规律和机理。
褚良银汪伟巨晓洁谢锐
关键词:微反应器功能材料
热熔挤出法制备的双氯芬酸钠固体分散体系的溶出度被引量:3
2013年
选用聚乳酸(PLA)为骨架基体,聚乙二醇(PEG)6000为致孔剂,用热熔挤出技术(HME)制备了难溶性药物双氯芬酸钠(DS)的固体分散物。通过改变PEG6000与DS含量,比较了对DS体外溶出速率的影响。结果发现,DS的溶出速率随着PEG6000与DS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且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当PLA、PEG6000、DS质量分数为67%、30%、3%时,体系18d药物溶出度为76.5%,若将DS质量分数提高到5%或将PEG6000质量分数提高到40%,则体系分别在4d和3d即达到最大溶出度。文中还对体系中DS的分散机制进行了研究,发现DS主要分散于PEG6000中,而PLA作为骨架材料有效稀释了药物浓度,并延长了药物的释放时间。
李根林吴宏郭少云
关键词:固体分散体双氯芬酸钠药物缓释骨架片聚乳酸
微流控法制备新型微颗粒功能材料研究新进展被引量:18
2014年
微颗粒功能材料在药物传送与控制释放、活性物质封装保护、微反应以及微分离等方面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相对于传统的微颗粒制备方法,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微流控技术为可控制备具有不同结构和功能的单分散微颗粒功能材料提供了一个更为优越的技术平台。综述了微流控法制备新型微颗粒功能材料的研究新进展,重点介绍了利用微流控法可控制备具有良好单分散性的球形、非球形、中空型、核-壳型、孔-壳型以及多腔室型功能微颗粒的研究现状。
汪伟谢锐巨晓洁褚良银
关键词:微流控乳液微反应器
温度响应型智能开关膜的“开/关”长效性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系统研究了采用不同接枝方法制备的温度响应型智能开关膜的“开/关”长效特性.采用等离子体诱导填孔接枝聚合法和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法,成功制备了具有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M)接枝开关的温度响应型智能开关膜.研究表明,采用不同接枝方法制备的智能开关膜的最佳接枝率范围分别为3.6%~6.9%和10.8%~26.1%,最佳相对温敏开关系数分别为100和80.60余次“高温-低温”循环水通量实验表明,所制备的温度响应型智能开关膜均具良好的可逆性和“开/关”长效性.实验结果为环境刺激响应开关膜的制备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韦洪波谢锐巨晓洁汪伟褚良银
关键词:温敏特性可逆性
圆柱阵列微通道中复杂流体的流动行为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具有圆柱阵列的微通道可利用法琳效应产生的无细胞血浆层(尾迹)来放大血液等复杂流体的流动行为,从而更好地操控流体或简便地预测流体的特性。以血液作为典型的复杂流体,系统考察了静态和动态血细胞浓度与减阻剂等因素对圆柱阵列微通道中尾迹宽度和血细胞分布的影响规律。血液样品流经圆柱阵列后产生尾迹宽度随着血细胞浓度的增大而减小甚至消失。在考察的1.7%-70%血细胞浓度范围内,可根据两者的定量关系由尾迹宽度得出血细胞浓度的大小。微量聚环氧乙烷(PEO)减阻剂的加入使粘弹性作用起主导作用,血细胞向壁面发生迁移,并且出现复杂的分层分布。研究结果有望为微通道中非牛顿流体等复杂流体各组分的分离和操控提供新的思路。
郑威超谢锐巨晓洁汪伟刘壮陈刚褚良银
关键词:微流控复杂流体非牛顿流体
微流控技术操控微尺度液滴及其聚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5
2015年
微流控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为微尺度液滴的构建和精确操控提供了新平台.本文简要评述了近年来采用微流控技术操控单分散微尺度液滴及其聚并行为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通过调节界面张力进行液滴操控的研究现状,包括多重乳液液滴的构建、微液滴配对和微液滴聚并行为等.最后探讨并展望了这类微液滴操控技术的潜在应用领域和发展方向.
邓楠楠汪伟巨晓洁谢锐刘壮褚良银
关键词:微反应器
聚丁二酸丁二醇酯/聚乳酸交替多层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降解行为被引量:6
2014年
以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和聚乳酸(PLA)为原料,通过微纳多层共挤出技术制备了不同层数的PBS/PLA交替多层复合材料。采用偏光显微镜、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力学测试和降解测试对比研究了交替多层复合材料和普通共混材料的力学性能及降解行为。研究表明:随着层数的增加,交替多层复合材料界面作用增强,在超过16层后材料的断裂伸长率高于普通共混材料,而屈服强度整体明显高于普通共混材料。在降解前期,交替多层复合材料的降解速率随层数的增加而降低;在降解后期,降解速率随层数的增加而增加,并在多于32层时降解速率保持相对稳定。交替多层复合材料的降解速率整体低于普通共混材料。
王溢吴宏郭少云
关键词:力学性能降解行为聚丁二酸丁二醇酯聚乳酸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