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CAA080213)
- 作品数:3 被引量:10H指数:2
- 相关作者:程天君陈学军王力更多>>
- 相关机构:南京师范大学徐州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 从“社会转(zhuàn)型”到“社会转(zhuǎn)型”——教育与人的现代化引论被引量:7
- 2014年
- "中国社会转型"是开始于100多年前并已跨越三个世纪的老命题,这一命题历程漫长、道路曲折,往复循环而未得要领,"转(zhuǎn,上声)型"成了"转(zhuàn,去声)型"。社会转型也是当代中国的主题,这一主题的深化不应孤注于"四个现代化建设"之经济指标与器物层面,更应观照文化价值和制度安排。社会转型更是当今中国社会深层次的问题,这一问题万难全仗GDP主义崇拜和经济体制转轨就能解决,还必须通过教育与人的现代化——即"第五个现代化",实现国人心理基因的革新及其思想、心性的转型。惟其如此,才能有望走出"社会转(zhuàn)型"的循环怪圈,实现"社会转(zhuǎn)型"的历史使命。
- 程天君
- 关键词:中国社会转型教育教育社会学
- 文学作品中的“国家”镜像——以人教社新版中学《语文》教科书为例
- 2009年
- 中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文学作品,既承载着审美熏陶的功能,又担负着向青少年学生传播国家意识、塑造健全国民人格的任务。从社会学视角考察这些文学作品中潜含的国家镜像,分析这一镜像的文化语境预设和审美内涵,理解其产生道德召唤效果的合理机制,有利于从国家文化建设战略的高度认识教科书的复杂教育功能,进而思考社会转型条件下政治教育的有效策略。
- 王力
- 关键词:文学作品教育社会学
- 世界、民族国家与现代学校:重思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产生被引量:3
- 2009年
- 既有的解释我国学校教育制度产生原因的分析视角,或淡化了世界因素的影响,或未能深入地回答"为什么晚清政府选择教育作为回应挑战的重要手段"、"为什么模仿其他国家的教育模式"等问题。它们倾向于将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产生,理解为政治自觉的结果。然而,表面上的政治自觉,实则根源于意识不及的文化-认知因素,它与晚清时期世界观的转变深深勾连,正是新的世界观合法化了民族国家模式。而支撑民族国家模式的各种信念又使晚清士大夫相信,建立学校教育制度是造就政治人才,实现国家富强的重要途径。
- 陈学军
- 关键词:世界观民族国家新制度主义学校教育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