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E2011203184)

作品数:7 被引量:27H指数:4
相关作者:赵永生姚建涛王志军侯雨雷梁顺攀更多>>
相关机构:燕山大学淮阴工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秦皇岛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自动化与计算...
  • 4篇机械工程

主题

  • 5篇力传感器
  • 5篇感器
  • 5篇传感
  • 5篇传感器
  • 4篇预紧
  • 4篇六维力
  • 3篇六维力传感器
  • 2篇UPU
  • 2篇并联
  • 2篇并联结构
  • 2篇PUS
  • 1篇动力学
  • 1篇预紧力
  • 1篇视图
  • 1篇稳定性分析
  • 1篇面向服务架构
  • 1篇模型-视图-...
  • 1篇结构稳定性分...
  • 1篇控制系统
  • 1篇机器人

机构

  • 7篇燕山大学
  • 1篇淮阴工学院

作者

  • 7篇赵永生
  • 5篇王志军
  • 5篇姚建涛
  • 4篇侯雨雷
  • 2篇王航
  • 2篇梁顺攀
  • 2篇叶冬
  • 1篇韩兴
  • 1篇吴遥
  • 1篇窦玉超
  • 1篇高思慧

传媒

  • 3篇机械工程学报
  • 2篇机器人
  • 1篇系统仿真学报
  • 1篇计算机工程与...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6-PUS/UPU并联机构开放式控制系统的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为了提高控制系统的可重构性、可维护性,在对6-PUS/UPU并联机构需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SOA/MVC的开放式控制系统架构。该架构融合了组件技术的独立性和灵活性、SOA的可重构性、MVC的逻辑与显示的隔离性。基于该框架的控制系统可划分为:应用子层、服务总线子层、服务模块子层、驱动子层、设备子层。该架构大大增强了控制系统的柔性和开放性。为了满足本地控制、网络控制、柔顺装配实验控制等多任务的需求,对6-PUS/UPU控制系统各层进行设计与开发,验证了该架构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梁顺攀窦玉超赵永生
关键词:并联机构控制系统面向服务架构模型-视图-控制
双层预紧式多分支六维力传感器及其结构稳定性分析被引量:3
2012年
提出一种双层预紧式多分支六维力传感器结构,并对其结构稳定性及工作有效性进行分析。由于所提出传感器采用单向约束的球面副,为保证结构稳定必须使传感器各测力分支在测量过程中始终受压,因此在使用之前需要对传感器施加一定的预紧力。应用凸分析理论确定出该类型六维力传感器可行的分支数目。通过对传感器静力平衡方程求解,将测力分支所产生的反作用力分为两部分,方程特解部分由六维外力产生,而通解部分只与预紧力有关;通过线性变换减少了通解中待确定参数的个数,并推导出外力在量程范围内时满足所有测力分支受压的预紧力确定方法。给出双层七分支和八分支结构六维力传感器预紧力的确定实例。研制出双层七分支结构六维力传感器样机并进行试验研究,试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一致,从而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王志军姚建涛侯雨雷赵永生
关键词:六维力传感器
面向任务的并联结构六维力传感器设计被引量:5
2011年
目前研究并联结构六维力传感器多以各向同性作为传感器性能优劣的评价指标,而实际中,传感器是用来执行一定的任务,而这一任务并不一定需要传感器为各向同性的结构。故而,面向任务的传感器结构设计具有重要的工程实践意义。基于此,应用螺旋理论建立并联式六维力传感器的静态数学模型;基于抓取规划中作业建模思想,建立传感器的任务模型,并将任务模型分为力椭球模型和力矩椭球模型;系统深入地研究传感器模型和任务模型之间的关系。推导出传感器结构参数与任务模型之间的解析关系式,提出基于任务的传感器性能优劣评价的数学描述。以新型整体预紧式双层并联结构六维力传感器为例,针对执行插销作业和探测任务分别进行具体的传感器结构参数设计,得到了传感器结构参数与任务之间的关系式。研究内容为并联结构传感器在实际应用中的结构设计奠定了基础。
王航姚建涛侯雨雷王志军赵永生
关键词:力传感器并联结构
双层预紧式6维力传感器预紧力对精度影响分析被引量:1
2012年
针对传统Stewart结构6维力传感器性能的不足,设计并研制了一种双层预紧式6维力传感器,并进行了精度分析与实验研究.首先,介绍了该6维力传感器的结构特点,基于螺旋理论建立了其数学模型以及预紧力的数学描述形式.为了提高传感器的测量精度,在分析预紧支路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增大预紧力来降低由于预紧支路结构变形产生的误差.其次,对不同预紧力下预紧支路的结构变形进行了有限元仿真.最后研制并开发了6维力传感器样机和标定系统,进行了不同预紧力情况下的标定实验.通过增大预紧力,传感器的最大Ⅰ类误差和Ⅱ类误差分别由满量程的2.73%、2.43%降低到0.41%、0.64%.实验结果表明,增大预紧力有效地降低了预紧支路变形带来的测量误差,提高了传感器的测量精度,从而验证了理论分析与仿真的正确性.
王志军侯雨雷姚建涛叶冬赵永生
关键词:预紧力
并联预紧式六维力传感器动态力响应分析被引量:4
2011年
提出一种并联预紧式双层结构六维力传感器,介绍了该传感器的结构特点和优点.并基于多自由度系统振动力学对该六维力传感器进行动态力响应分析.首先结合该传感器的结构特点对其进行静力学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传感器系统的振动力学模型;然后推导出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通过求解运动微分方程,得到了系统在动态力作用下广义坐标的响应以及得分支受力响应;最后将推导结果进行数值计算和仿真验证,表明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王志军姚建涛王航侯雨雷赵永生
关键词:六维力传感器并联结构预紧
6-PUS/UPU并联机器人动力学建模及仿真被引量:9
2012年
对提出的一种新型6-PUS/UPU 5自由度并联机器人进行了动力学建模与仿真研究。首先利用凯恩方法对并联机器人进行动力学分析,然后Pro/E软件对并联机器人进行了建模,最后利用Adams系统仿真软件对并联机器人进行了运动学和动力学仿真,并对凯恩动力学模型算出的驱动力与Adams仿真测出的驱动力进行比较,比较结果表明实体模型和动力学模型的准确性,并为优化动力学模型参数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梁顺攀高思慧韩兴赵永生
关键词:并联机器人动力学仿真
双层预紧式六维力传感器及其静态标定被引量:7
2013年
针对基于传统Stewart结构六维力传感器在解耦、刚度等方面性能的不足,设计并研制一种双层预紧式六维力传感器,并对其进行静态标定试验研究。所设计的六维力传感器采用球窝锥头式球面副代替传统球副,有效地减小了球副的摩擦力矩,另外测量分支只承受压力,消除了力在换向时对接触球面的冲击,提高了整体刚度。基于螺旋理论推导出传感器所施加外力与测量分支轴向力之间的映射关系,进而说明预紧式六维力传感器的测量原理。采用最小二乘线性化标定方法对传感器进行静态解耦和测量误差分析,推导出传感器的标定矩阵和误差矩阵。研制出双层预紧式六维力传感器样机,并进行静态标定试验。经过标定试验,该传感器各方向最大非线性度误差低于满量程的1.17%,最大耦合误差低于满量程的1.82%。试验结果表明双层预紧式六维力传感器具有很高的测量精度,可用于工业生产中对六维力测量要求较高的场合。
王志军姚建涛吴遥叶冬赵永生
关键词:六维力传感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