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2008J0080)

作品数:3 被引量:10H指数:2
相关作者:江家骥梁文娜李西海刘献祥焦艳更多>>
相关机构:福建医科大学福建中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间充质干细胞
  • 2篇骨髓间充质
  • 2篇骨髓间充质干...
  • 2篇干细胞
  • 2篇充质干细胞
  • 1篇软骨
  • 1篇软骨细胞
  • 1篇鼠肝
  • 1篇肿瘤
  • 1篇纤维化
  • 1篇纤维化病变
  • 1篇活性
  • 1篇活性作用
  • 1篇骨细胞
  • 1篇毫米波
  • 1篇肝纤维化
  • 1篇CKI
  • 1篇GSK-3Β
  • 1篇大鼠肝
  • 1篇Β-CATE...

机构

  • 2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福建中医学院

作者

  • 2篇江家骥
  • 1篇刘献祥
  • 1篇李西海
  • 1篇徐桂华
  • 1篇梁文娜
  • 1篇焦艳

传媒

  • 1篇医学综述
  • 1篇科技导报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3篇2009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时机及移植时间长短对大鼠肝纤维化病变进程的影响被引量:3
2009年
背景:研究发现肝纤维化环境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适宜的分化环境,提示通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纤维化成为可能。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不同移植时期及移植时间长短对大鼠肝纤维化进程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内实验,于2007-11/2008-08在福建医科大学及福建省科研所完成。材料:普通级五六周龄雄性SD大鼠5只用于制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清洁级成年雌性SD大鼠68只,分别于造模10周、12周后处死,前者分为对照组、造模第6周细胞移植组2个亚组,12只/组;后者分为对照组、造模第6周细胞移植组、造模第8周细胞移植组3个亚组,动物数量分别为16只,16只,12只。方法:各组大鼠均通过腹腔注射四氯化碳建立肝纤维化模型。取体外分离培养的第4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0.2mL(含5×106个细胞),分别于造模后第6,8周经尾静脉注入各细胞移植组大鼠体内,对照组同法注入L-DMEM培养基,各组于培养对应时间点处死。主要观察指标:大鼠一般情况及肝纤维化和炎症程度。结果:①造模10周后处死:与对照组比较,造模第6周细胞移植组肝纤维化评分均值明显降低(t=-2.45,P=0.023),炎症程度方面无明显差异(t=-0.60,P=0.554)。②造模12周后处死:对照组、造模第8周细胞移植组的肝纤维化及炎症程度评分均值均基本相似(t=-0.21,P=0.84;t=-0.18,P=0.86),2组均明显高于造模第6周细胞移植组(t=6.17,t=8.61,P<0.01)。③造模10周后处死与造模12周后处死比较:随细胞移植时间的延长,造模第6周细胞移植组肝纤维化及炎症程度评分均值均明显降低(t=-6.98,t=-9.78,P<0.01)。结论:早期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减轻CCl4引起的肝脏炎症程度,同时改善大鼠的肝纤维化程度,此作用与移植时间成正相关。
焦艳江家骥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肝纤维化
毫米波干预软骨细胞β-catenin活性作用机制研究被引量:5
2009年
为了探讨毫米波干预软骨细胞β-catenin活性的作用机制,采集雄性4周龄SD大鼠膝关节软骨,采用机械-II型胶原酶消化,建立体外培养软骨细胞,甲苯胺蓝染色鉴定。第2代软骨细胞培养48h,用不含血清DMEM饥饿24h,更换为10%FBSDMEM,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实验1组(毫米波干预30min)、实验2组(毫米波干预60min)和实验3组(毫米波干预120min)。各实验组毫米波干预后,培养24h,II型胶原免疫组化观察各组软骨细胞的功能,RT-PCR检测β-catenin、GSK-3β、CKIεmRNA表达,WesternBlot检测β-catenin、GSK-3β、CKIε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表明,机械-II型胶原酶消化法,能够成功建立体外培养的软骨细胞,第2代软骨细胞培养3d,甲苯胺蓝染色可见软骨细胞内呈紫红色异染颗粒,细胞周围也出现紫红色异染颗粒,细胞核呈深蓝色,以圆形、椭圆形为主;干预前后,各组软骨细胞II型胶原免疫组化均可见胞浆呈棕黄色,核呈圆形不着色;实验2组、实验3组软骨细胞β-catenin、CKIεmRNA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实验2组、实验3组软骨细胞β-catenin、CKIεmRNA表达显著高于实验1组(P<0.01),实验2组、实验3组软骨细胞β-catenin、CKIε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实验2组、实验3组软骨细胞β-catenin、CKIε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实验1组(P<0.01);实验2组、实验3组软骨细胞GSK-3βmRNA表达显著低于正常组(P<0.01),实验2组、实验3组软骨细胞GSK-3βmRNA表达显著低于实验1组(P<0.05),实验2组、实验3组软骨细胞GSK-3β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组(P<0.01),实验2组、实验3组软骨细胞GSK-3β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实验1组(P<0.01)。毫米波的能量可通过生物体的谐振而被吸收,生物系统谐振吸收电磁能量后又产生了不属于温度变化的生物学效应,干扰生物体的信号传导,动态调节软骨细胞的生物学功能,毫米波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诱导软骨细胞转录合成β-caten
李西海梁文娜刘献祥
关键词:毫米波软骨细胞Β-CATENINGSK-3Β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关系被引量:2
2009年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主要存在于骨髓中,具有多向风化能力,在致癌物作用下及体外培养时出现恶性转化,移植后存在潜在致瘤性,并影响肿瘤增殖、生长,具有肿瘤组织趋向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起重要影响。其有望成为恶性肿瘤基因治疗的载体。
徐桂华江家骥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肿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