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372107)

作品数:5 被引量:64H指数:4
相关作者:李广贺张大奕张旭王允周贵忠更多>>
相关机构:清华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农业科学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建筑科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地下水
  • 2篇滇池
  • 2篇滇池流域
  • 2篇原位
  • 2篇生物脱氮
  • 2篇脱氮
  • 1篇氮素
  • 1篇氮素损失
  • 1篇地幔
  • 1篇淀粉
  • 1篇性能研究
  • 1篇岩浆
  • 1篇岩浆源
  • 1篇岩石
  • 1篇岩石圈
  • 1篇原位脱氮
  • 1篇早白垩世
  • 1篇软流圈
  • 1篇碳源
  • 1篇土壤

机构

  • 4篇清华大学
  • 2篇青岛科技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4篇张大奕
  • 4篇李广贺
  • 3篇张旭
  • 2篇周贵忠
  • 2篇郭华明
  • 2篇王允
  • 1篇卢昌艾
  • 1篇路凤香
  • 1篇阎非
  • 1篇施光海
  • 1篇邵济安
  • 1篇张文静

传媒

  • 1篇清华大学学报...
  • 1篇环境科学
  • 1篇岩石学报
  • 1篇地学前缘
  • 1篇地质科技情报

年份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用于地下水原位生物脱氮的缓释碳源材料性能研究被引量:27
2008年
针对地下水原位生物脱氮时缺乏电子供体(碳源)导致反硝化受抑的问题,以淀粉为碳源原料,聚乙烯醇(PVA)为载体,α-淀粉酶为添加剂,采用共混技术制备GPVAS和GEPVAS两类反硝化原位反应格栅(PRB)缓释有机碳源(SOC)材料.扫描电镜和静态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材料内部形成淀粉分子填充的PVA网状骨架结构,释碳符合二级动力学过程,动力学参数平衡浓度(cm)和释放速率系数(k)可作为评价缓释碳源释碳能力的核心指标.材料配比和α-淀粉酶含量对材料性能影响显著,当淀粉/PVA=40/60时,材料cm和k值最低;cm值随酶含量增加显著升高,k值随酶含量增加先升高后降低,表明碳源释放速率可通过组分配比和酶添加剂含量进行有效控制,以适应不同地下水环境和硝酸盐污染程度,提高原位脱氮效率.
王允张旭张大奕李广贺周贵忠
关键词:地下水原位脱氮Α-淀粉酶
华北早白垩世末岩石圈局部被扰动的时空证据被引量:20
2006年
对比研究了辽西阜新碱锅和内蒙古平庄含地幔捕虏体的阜新组玄武岩与碱锅义县组的安山岩,并结合前人的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确认在早白垩世117~106 Ma期间,该区火山岩岩浆来源从富集的岩石圈地幔转变成亏损的软流圈地幔,即岩浆作用从以壳幔相互作用为主转化成软流圈的底辟体上升。将岩浆来源的巨大变化与前人关于古地磁和白垩纪超静磁带的研完成果以及研究区脊椎动物群集群死亡事件联系起来,认为这是一次重要的岩石圈圈层结构被扰动的事件。通过区域对比,发现阜新、平庄岩浆源区从富集地幔向亏损地幔转化的事件同样存在于山东沂水以及松辽盆地,而且岩浆来源转化的时间大体一致,均发生在100~80Ma前后。根据前人提供的小比例尺的三维面波速度结构,推断中国东部软流圈物质沿着构造薄弱带上涌,使岩石圈发生局部扰动的起始时间可能是晚中生代100Ma,由于各地构造差异它们可以表现为若干软流圈上涌的底辟体。
邵济安路凤香张履桥施光海
关键词:岩石圈软流圈亏损地幔岩浆源
云南滇池流域强烈灌溉条件下西芹大棚土壤水分动态特征被引量:1
2004年
利用TRIME-T3型TDR仪土壤含水量测量系统和WM-1型负压计系统现场监测了强烈灌溉条件下整个作物生长期西芹大棚土壤水分、土壤负压(基质势)的动态变化;研究表明,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受强烈灌溉的影响程度不同,0.3m深度处受影响最大,1.0,2.0m深度处受影响最小;受灌溉的影响,0.3,0.6,1.0m深度处负压有所波动,其中0.3m深度处负压的波动幅度最大;2.0m深度处的土壤一直处于"饱和-非饱和"两种状态的转换之中;在地下水埋深为2.0m左右,且上部土层的渗透性较差(饱和渗透系数仅为0.04m/d)的情况下,地下水水位受灌溉的影响极小。
郭华明李广贺阎非张大奕张旭卢昌艾
关键词:含水量大棚
滇池流域集约化农田区氮素损失研究被引量:4
2005年
集约化农田区氮素流失是构成滇池流域面源污染、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因素。基于滇池流域集约化农田区产业结构特征、施肥方式、土壤物化性质分析,利用现场模拟试验,探讨水土生复合系统中氮素输移、分布和损失机制,量化不同情景下氮素损失量。研究表明,集约化农田土壤氮素损失主要途径是通过气态(NH3、N2O、NO/NO2、N2等)、作物吸收、生物作用和淋失。气态氮损失受温度、土壤特性、施肥类型、方式与施肥量、地下水埋藏条件等因素综合制约,NO-3 N是氮淋失的主要形式。根据试验与计算结果,Ⅰ区和Ⅱ区的合理施肥的氮利用率分别为30 8%和20 8%,高于习惯施肥的11 5%和8 5%,气态损失和淋失率均低于习惯施肥。显然,施肥的合理性是控制集约化农业区氮素损失的重要措施。
李广贺张大奕张旭郭华明
关键词:氮素损失滇池流域
缓释有机碳源材料释碳模型与生物脱氮效应被引量:21
2009年
针对原位生物脱氮受地下水碳源缺乏制约的关键问题,制备了高分子缓释碳源材料,研究材料结构、释碳和生物脱氮性能。结果表明,缓释碳源材料静态释碳符合Fick扩散机制,静态释碳系数为(15.38±1.45)×10^-4mg·g^-1·s^-1/2。动态释碳符合骨架溶蚀机制,动态释碳系数为(46.31±2.38)×^-4mg·g^-1·h^-1。缓释碳源材料具有良好的促进生物脱氮的性能,脱氮过程符合零级反应动力学,脱氮速率为(2.26士0.38)g·m^-3·d^-1,反应过程碳氮比为0.81~1.21。缓释碳源材料在氮污染地下水修复方面具有良好的工程应用前景。
张大奕李广贺王允周贵忠张文静
关键词:地下水硝酸盐碳源生物脱氮原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