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09A020)
- 作品数:6 被引量:19H指数:3
- 相关作者:杨文滢陈姝张艳霍明杰贾红霞更多>>
- 相关机构:广州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更多>>
- “名可名,非常名”——中国文化词音译的认知理据被引量:7
- 2011年
- 音译历来是文化词翻译的一个重要手段。近年来的音译研究多关注英译汉,而较少涉及汉译英,有关音译之认知理据的探讨尤为空缺。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视角例析中国文化词的英译,指出直译和意译的局限在于错置亦或抽离源语文化框架,而音译的优势在于能够“提示”异质文化框架的存在。同时作为一种转喻现象,音译具有引导框架通达的认知机制,促成目标语读者的主体意义建构。
- 杨文滢
- 关键词:转喻
- 中国哲学“道”之隐喻概念化探微被引量:5
- 2012年
- 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考察了中国哲学之"道"的概念建构方式,以《道德经》的语言观和"道"的隐喻工作机制为依据,说明隐喻于《道德经》不是修辞现象,而是老子用以建构其核心哲学概念的认知工具;研究进一步分析了"道"的隐喻类型与概念建构方式,以语料分析论证了"体验性假说"在中国哲学文本中的适应性;提出"道"的概念化机制显示了多域映射与语义冲突两大特征,其与道家哲学的"有物混成"、"有无相生"的思想存在内在联系,并探讨了这种联系所折射的中华认知方式其在汉语言文化上的表征。
- 杨文滢
- 关键词:隐喻概念化中国哲学
- 后殖民语境下中译英人才的培养被引量:1
- 2011年
- 以后殖民文化格局对中国文化国力的威胁为研究背景,以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为研究视域,深入探讨后殖民语境下中国翻译的尴尬处境及其对翻译教学的启示,并以此为根据探讨本科翻译专业如何培养中译英人才的问题。
- 杨文滢
- 关键词:后殖民文化输出翻译人才翻译教学
- 后殖民语境下儒学的发展与典籍外译
- 2012年
- 翻译关乎语言和文化。文化语境从宏观和微观上都对翻译产生影响。国内外用后殖民理论来探讨翻译问题都刚刚起步。典籍外译和儒学发展交织在一起,都是后殖民语境下中国文化找回自己的言说方式、重建话语权、向世界说明真实自我的重要环节,二者目的是一致的。思考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话语的当代发展问题,对于典籍外译的文化定位、文本选择、目的语选择、策略选择以及译学理论等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 霍明杰
- 关键词:后殖民儒学文化定位典籍外译
- 翻译专业课程设置中开设汉文化课的需求分析被引量:6
- 2012年
- 运用哈钦森和沃特斯的需求理论,以10家翻译公司和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系四届翻译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统计、分类、调查问卷和数据分析的研究方式,对翻译专业课程设置中开设汉文化课程的社会需求和学习需求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翻译专业课程设置中开设汉文化课的社会需求度和学习需求度很大,因此汉文化课程应该明确纳入翻译课程设置体系,同时该课程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材选择和教师背景都是合理设置翻译课程体系时必须考虑的因素。
- 陈姝张艳
- 关键词:社会需求翻译专业课程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