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无)
- 作品数:2 被引量:58H指数:2
- 相关作者:魏臻武盖钧镒更多>>
- 相关机构:南京农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豆科模式植物蒺藜苜蓿基因组研究进展被引量:24
- 2006年
- 鉴于豆科植物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近年来国际上发起将蒺藜苜蓿作为豆科基因组研究模式植物。由于具有基因组小、染色体数为2×8(2n=16)、生长期短、自花授粉、根瘤固氮、遗传转化效率高、与豆科主要作物亲缘关系较近等特点,蒺藜苜蓿已代替百脉根(Lotus japonicusL.)做为豆科模式植物。国际蒺藜苜蓿基因组研究计划于2001年启动,基因组全序列测定即将完成。目前已经构建了细胞遗传学图谱、物理图谱和遗传图谱,获得EST序列189714条。蒺藜苜蓿基因组长度470Mbp(1C=0.47pg,2C=1.15pg),基因密度7Kbp/基因,平均GC含量33.3%。细胞遗传学分析表明,蒺藜苜蓿染色体基因组分成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两个明显的区域,常染色质区富集基因,异染色质区富集大量重复序列。蒺藜苜蓿80%的基因组以异染色质的形式聚集在着丝粒附近。蒺藜苜蓿与苜蓿和豌豆有非常高的共线性关系,与大豆在宏线性水平和微线性水平也有较高的共线性关系,是豆科作物比较基因组研究的好材料,有待在我国开展相关的研究。
- 魏臻武盖钧镒
- 关键词:蒺藜苜蓿豆科作物基因组比较基因组学共线性
- 豆科模式植物--蒺藜苜蓿被引量:38
- 2008年
- 由于蒺藜苜蓿具有高的遗传转化效率、生长期短、染色体组为2×8、基因组小、自花授粉、固氮等特点,使它成为豆科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研究的模式植物。本研究描述了蒺藜苜蓿的形态特征,介绍了苜蓿属植物的系统关系及蒺藜苜蓿的分类学地位,概述了蒺藜苜蓿遗传图谱构建和基因组学研究的进展。
- 魏臻武盖钧镒
- 关键词:蒺藜苜蓿基因组
- 豆科模式植物蒺藜苜蓿(Medicago truncatula Gaertn.)作图群体遗传分析
- 通过形态特征和SSR标记,对蒺藜苜蓿(Medicago truncatula Gaertn.)种质资源进行了鉴定和筛选,选配两个差异较大的蒺藜苜蓿亲本W5160和Jemalong进行杂交,获得杂交组合W5160×Jema...
- 魏臻武盖钧镒张丽芳杨占花雷艳芳
- 关键词:SSR标记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