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278383)

作品数:8 被引量:156H指数:6
相关作者:王军符洪涛蔡袁强刘飞禹曾芳金更多>>
相关机构:温州大学江西理工大学上海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项目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建筑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4篇软黏土
  • 4篇黏土
  • 3篇电渗
  • 3篇预压
  • 3篇真空预压
  • 3篇填土
  • 3篇土力学
  • 3篇吹填
  • 3篇吹填土
  • 2篇地基
  • 2篇荷载
  • 1篇低路堤
  • 1篇地基模型
  • 1篇电渗法
  • 1篇动力特性
  • 1篇堆载
  • 1篇多孔介质
  • 1篇絮凝
  • 1篇岩土
  • 1篇岩土工程

机构

  • 8篇温州大学
  • 3篇江西理工大学
  • 2篇上海大学
  • 1篇河北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宜兴市鑫泰土...

作者

  • 7篇王军
  • 5篇符洪涛
  • 2篇刘飞禹
  • 2篇蔡袁强
  • 2篇曾芳金
  • 1篇孙奇
  • 1篇陈兴城
  • 1篇申矫健
  • 1篇蔡瑛
  • 1篇丁光亚
  • 1篇宓炜
  • 1篇杨芳
  • 1篇崔兵
  • 1篇赵森
  • 1篇吴俊龙
  • 1篇王亚东

传媒

  • 6篇岩石力学与工...
  • 1篇科学技术与工...
  • 1篇Journa...

年份

  • 3篇2016
  • 1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逐级加载电压对电渗加固吹填土的影响被引量:34
2014年
在自制的模型箱中对吹填土进行一系列逐级加载电压的一维电渗试验,通过监测电流强度、出流量和电势分布,分析最终含水率、抗剪强度、能耗系数和电渗透系数等指标,研究逐级加载电压对电渗加固吹填土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方案的逐级加载电压对吹填土的处理效果有较大区别;相比于连续施加25 V电压的方案,合理的逐级加载电压方案能降低电能消耗,提高电渗排水量以及后期电渗效率,增大阴极附近土体的抗剪强度,使土体加固地更均匀;适当地提高初始加载电压能够显著增加电渗的排水量,但初始电压过高,不仅土体加固效果不明显,而且电压损耗还会更大。
刘飞禹宓炜王军符洪涛
关键词:土力学电渗能耗
真空预压–电渗法联合加固软黏土地基试验研究被引量:35
2014年
利用自主研发的试验装置,进行电渗法与密闭式真空预压法联合加固软黏土地基的室内模型试验,通过实时监测真空预压膜下真空度、塑料排水板中真空度以及土体出流量变化情况,并对电渗法中电流强度、电势变化进行量测。试验结束后,量测土体表面沉降值,并对不同部位的土体进行十字板抗剪强度、含水率、土体p H值、土体电导率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真空预压–电渗联合加固软黏土地基比真空预压单独加固软黏土地基处理效果好;真空预压加固软黏土地基的处理效果的好坏取决于膜下真空度与塑料排水板中真空度的大小;在联合作用下,真空预压与电渗法能够相互促进,显示出较好的契合度,阳极区总电阻增加值大于阴极区,阴极区总电阻的增加主要与阴极区土体成分变化及土体含水率变化有关,阳极区总电阻的增加主要与界面电阻以及阳极区土体的水分减少有关。针对温州地区吹填软黏土,塑料排水板与金属电极共同作用构成的电渗阴极能够有效实现水分的汇集与排出,加固效果十分显著。
王军张乐刘飞禹符洪涛
关键词:基础工程真空预压电渗法H值
新型防淤堵真空预压法室内与现场试验研究被引量:63
2014年
针对目前直排式真空预压法的真空应力难以到达深部土体,排水板淤堵严重,加固效果欠佳,难以满足工程实际应用需要的问题,提出一种新型真空预压吹填土地基处理技术——新型防淤堵真空预压法,是对直排式真空预压法的技术改进和创新,该真空预压技术采用防淤堵排水板,其滤膜为无凹凸结构亲水性材料,滤膜与芯材轧在一起,提高排水效果;此外采用无孔真空管、密封接头直接与竖向防淤堵塑料排水板密闭连接,形成水平密闭排水系统,缩短真空传递路径,减少真空度的沿程损失,真空度直达土体深部,加快土体孔压的消散,防止淤堵,提高加固效果。通过不同排水板真空预压试验,以及室内模型试验和现场试验对直排式真空预压法与新型防淤堵真空预压法加固吹填淤泥地基加固效果进行对比研究,获得不同排水板的加固效果和新型真空预压防淤堵加固机制,并证明新型防淤堵真空预压法的有效性,为该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王军蔡袁强符洪涛林统叶强金亚伟陈兴城
关键词:土力学吹填土加固效果
线性堆载下软黏土一维电渗固结理论与试验分析被引量:7
2014年
考虑线性堆载下水流和电流的相互作用以及孔隙水压力的消散情况,通过将单向渗流固结过程的普遍方程推广到电渗领域,建立线性堆载下软黏土一维电渗固结方程,并给出阴极排水、阳极不排水和阴阳极都排水2种情况下孔隙水压力和平均固结度的解析解。通过参数和试验分析,研究最大堆载和加载速率对孔隙水压力消散的影响,以及电压对理论固结度和试验固结度的影响,绘制不同最大堆载和加载速率时,单面排水和双面排水下孔隙水压力消散曲线、不同电压下理论固结度和试验固结度变化曲线。结果表明:最大堆载和加载速率越大,孔隙水压力消散得越快,同时最大堆载和加载速率对双面排水的影响要比对单面排水的更大;电源电压越大,理论固结度和试验固结度的增长速度都越快,在相同时间段内试验固结度的变化幅度小于理论固结度的变化幅度。
王军符洪涛蔡袁强曾芳金申矫健
关键词:土力学电渗解析解
薄壁筒桩在滩涂土地区荷载传递特性现场试验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目前,国内外缺乏通过现场试验对薄壁筒桩荷载传递特性方面的研究,关于筒桩加固滩涂土地基的研究也较少。以温州浅滩一期半岛起步区首期1#地块为工程背景,进行现场荷载试验,以现场实测数据分析筒桩荷载传递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最大荷载作用下,较长的筒桩表现为端承摩擦型桩,桩侧摩阻力比约为75%,较短的筒桩表现为纯摩擦型桩,通过增加桩长、桩径可以提高筒桩竖向承载力;该类地区适合建5层以内工业厂房;桩身轴力自上向下逐渐发挥,桩身上部与下部土层摩阻力异步发挥;当上部土层达到极限侧摩阻力时,随着荷载的增加,出现侧阻软化现象,内侧摩阻力沿桩身自下向上逐渐发挥,为外侧摩阻力的20%~25%。采用簿壁筒桩加固滩涂土地基时,应考虑土芯内侧摩阻力对承载力的贡献。
叶强王军孙奇杨芳胡秀青
关键词:桩基础荷载传递特性
排水板滤膜淤堵效应梯度比试验分析
随着沿海地区的蓬勃发展,海涂开垦的不断壮大,软土地基处理已经是重大的需求,这个工艺中的核心材料就是塑料排水板滤膜。针对不同孔径的热熔排水板滤膜之间的淤堵效应进行研究与分析,通过室内梯度比试验得出以下结论:热熔塑料排水板滤...
白银银蔡瑛付洪涛王军胡秀青
关键词:饱和软黏土
低路堤软土地基在交通荷载作用下的动力特性试验研究被引量:8
2016年
设计并制作了低路堤软黏土地基模型。测试了软黏土地基在交通荷载不同强度、不同频率下的动土压力和孔隙水压力;以及土压力和孔隙水压力随深度的变化。获得了低路堤软粘土地基在交通荷载作用下的动力特性发展规律。研究表明:在交通荷载循环作用下,无论荷载强度、荷载频率的大小,软黏土地基的土压力和孔压都是随着埋深的增加而呈衰减趋势。随着荷载频率的增加,土压和孔压的波动变化明显加剧,但压力值并不是随着荷载频率的增加而简单的增长或减小;随着荷载强度的加大,某一深度处土压力受到的最值变化不是很明显,而孔隙水压力却显著的发生了变化。
崔兵王军丁光亚方梓全吴俊龙
关键词:交通荷载软黏土低路堤地基模型
絮凝–真空预压加固吹填淤泥试验研究被引量:26
2016年
针对目前真空预压法加固吹填土地基中存在的真空传递效率低,排水板易淤堵,深层土体排水固结困难,工期较长的问题,提出一种新型化学絮凝联合真空预压法,其方法在于加固前,先在吹填土样中加入一种化学药剂,通过有效的化学絮凝作用使细小土颗粒凝聚成团,同时降低土颗粒黏性,增大渗透性以利于排水,之后再采用真空预压进行加固处理。为此,设计一组絮凝剂在不同掺量下的真空预压室内模型桶试验,结果表明,掺入絮凝剂的吹填土土中真空度明显上升,孔隙水压力下降更多且消散速率更快,出水量趋于稳定所需时间大大缩短,十字板强度大幅度提升,且沿深度递减幅度大为减小,证明采用絮凝联合真空预压法能使吹填土获得更好的加固效果;絮凝剂的使用存在一个最佳掺量,掺量过多或过少都不能使吹填土加固效果达到最优;通过加固后的效果对比,得到温州地区吹填淤泥(含水量300%)的絮凝剂最佳掺量为1.5%。
赵森曾芳金王军符洪涛王亚东
关键词:吹填土化学絮凝真空预压
Review of permeability evolution model for fractured porous media被引量:3
2015年
The ability to capture permeability of fractured porous media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several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including reservoir, mining, petroleum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In order to solve fluid flow and coupled flow-deformation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se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both empirical and theoretical models had been proposed in the past few decades. Some of them are simple but still work in certain circumstances; others are complex but also need some modifications to be applicable. Thus, the understanding of state-of-the-art permeability evolution model would help researchers and engineers solve engineering problems through an appropriate approach. This paper summarizes permeability evolution models proposed by earlier and recent researchers with emphasis on their characteristics and limitations.
Jianjun Ma
关键词:多孔介质渗透率裂隙岩土工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