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8ZX05003)

作品数:13 被引量:214H指数:9
相关作者:方世虎赵孟军柳少波鲁雪松宋岩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西安石油大学西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石油与天然气...
  • 4篇天文地球

主题

  • 7篇油气
  • 6篇盆地
  • 4篇前陆
  • 4篇前陆盆地
  • 4篇陆盆
  • 3篇克拉苏构造带
  • 3篇构造带
  • 2篇地层
  • 2篇盐岩
  • 2篇应力场
  • 2篇油藏
  • 2篇油气资源
  • 2篇运聚
  • 2篇生长地层
  • 2篇塔里木盆地
  • 2篇气田
  • 2篇勘探
  • 2篇库车前陆盆地
  • 2篇构造应力
  • 2篇构造应力场

机构

  • 11篇中国石油天然...
  • 3篇西北大学
  • 3篇西安石油大学
  • 2篇浙江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勘探...
  • 2篇中国石油塔里...
  • 1篇东北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作者

  • 6篇赵孟军
  • 6篇方世虎
  • 4篇柳少波
  • 4篇宋岩
  • 4篇鲁雪松
  • 3篇王震亮
  • 3篇张凤奇
  • 2篇杜治利
  • 2篇杨宪彰
  • 2篇梁瀚
  • 2篇赵雪娇
  • 2篇谢会文
  • 2篇王宇
  • 2篇宋玉斌
  • 1篇李梅
  • 1篇范昌育
  • 1篇姜林
  • 1篇唐建明
  • 1篇唐雁刚
  • 1篇马玉杰

传媒

  • 3篇石油学报
  • 3篇石油实验地质
  • 2篇石油勘探与开...
  • 1篇地质论评
  • 1篇地质科学
  • 1篇新疆石油地质
  • 1篇断块油气田
  • 1篇中国工程科学

年份

  • 4篇2013
  • 6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西昆仑山前东段新生代褶皱冲断带及其锥形楔机制被引量:9
2012年
西昆仑山前东段的和田—柯克亚构造带与塔里木盆地内的麻扎塔格构造带相距为200 km,两者近似平行,遥相对应,麻扎塔格构造带是和田—柯克亚构造带的前沿,山前挤压变形量沿古近系阿尔塔什组膏泥岩向北传递约200 km到麻扎塔格,形成往北东逆冲的断层传播褶皱,在盆地腹部表现为一条显著的北西向地形隆起。因此,整个西昆仑山前东段新生代褶皱冲断带宽约为270 km,长约为220 km,由和田—柯克亚构造带、麦盖提斜坡和麻扎塔格构造带组成。中部近200 km的麦盖提斜坡内没有明显构造变形,且整个褶皱冲断带的锥形楔角度远小于活动造山带的临界锥形角,说明古近系底部阿尔塔什组膏泥岩以及新生代沉积体的形态是这个褶皱冲断带锥形楔形成的主控原因,膏泥岩控制了锥形楔的顶面坡度α基底构造形态及上覆沉积楔形体则控制了锥形楔的底部滑脱层倾角β。
梁瀚杜治利王宇王易斌
关键词:褶皱冲断带生长地层柯克亚
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油气动态成藏过程及其勘探启示被引量:22
2013年
综合运用多种成熟度参数以及岩石显微观察、储层沥青测试、颗粒荧光分析等技术,剖析了克拉苏构造带油气热演化程度和油气动态成藏过程。研究认为,克拉苏构造带的原油由成熟和高成熟油组成,油气充注过程为"早期成熟油、晚期高成熟油和高—过成熟气",早期形成的盐下古油藏受新近纪晚期断裂的破坏和高—过成熟油气的驱替,部分原油向上进入盐上浅层背斜圈闭汇聚成藏。随着膏盐岩盖层塑性增强,穿盐断裂消失,盐下圈闭再次聚集高—过成熟的油和气。克拉苏构造带博孜段具有巨大的勘探潜力,同时应重视浅层背斜油藏的勘探。因此厘定油气的成熟度和油气动态成藏过程对查明盆地油气构成和勘探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马玉杰卓勤功杨宪彰方世虎唐雁刚郭小文王媛姜林
关键词:古油藏成藏过程勘探领域克拉苏构造带
库车坳陷现今构造应力场与天然气分布关系被引量:5
2012年
运用有限元数值模拟,确定库车坳陷现今平面和剖面的构造应力,总结其分布特征,并对构造应力与天然气分布的关系进行分析。盐下储集层在不同构造带最大主压应力分布不均,呈现出北部大,南部相对小,且大致呈近东西向条带状展布的分布格局,构造挤压强烈的北部区带内形成了诸多相对低应力区;区域性膏盐岩盖层及以上岩层最大主压应力较小,盐下岩层最大主压应力普遍较大,且埋深较大的三叠系、侏罗系烃源岩层最大主压应力较白垩系储集层普遍大,构造挤压强烈的克拉苏构造带北部克拉区带断背斜和断块、南部克深区带背斜顶部和断背斜靠近断层一侧上部均形成了相对低应力区。目前已发现天然气藏大都位于现今最大主压应力的相对低值区。
张凤奇王震亮鲁雪松宋玉斌盛晓峰
关键词:塔里木盆地数值模拟构造应力场天然气分布
库车前陆盆地大北地区储层沥青与油气运聚关系被引量:26
2011年
根据储层沥青的显微特征、热演化程度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系统分析,对库车前陆盆地大北地区的储层沥青成因及油气运聚过程进行了探讨。大北地区库姆格列木群盐下砂岩储层显微裂缝中观测到少量黑色胶质沥青,其中,大北202井储层沥青发育2组,其反射率值分别为1.07%和0.47%,吐北1井储层中只检测到一组沥青,且含量极少,反射率值为0.43%;储层固体沥青为不同源、不同期的油、气混合沉淀而成。由此推断,大北地区天然气并非原油裂解成因;大北1和大北2等盐下圈闭至少发生了3期油气充注,其古油藏原油大多沿北部克拉苏逆冲断层进入浅部砂层,再汇聚于大宛齐背斜成藏;位于该断层附近的吐北1井,其储层沥青的存在说明其砂岩层是油气运移的通道,不排除该断块高部位有油气成藏的可能性。该结论对认识克拉苏构造带天然气成因和促进古油藏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卓勤功赵孟军谢会文方世虎李梅
关键词:储层沥青古油藏油气运聚克拉苏构造带库车前陆盆地
三维多分量地震技术在川西新场地区深层致密砂岩裂缝检测中的应用被引量:18
2010年
针对以往利用三维纵波地震资料无法准确预测川西地区深层致密砂岩裂缝,特别是网状发育的规模裂缝系统的难题,在川西地区实施了三维多分量地震勘探。充分利用三维多分量地震纵横波地震属性、方位各向异性以及横波分裂现象估算裂缝发育的方位和密度,较好地解决了川西新场气田须家河组超致密砂岩裂缝网络系统的预测问题,为勘探和开发井位设计提供了可靠依据;同时,形成了针对不同尺度裂缝的预测方法和技术流程。钻探证实,三维多分量地震技术在川西新场地区深层致密砂岩裂缝预测中效果显著,钻井成功率由过去的50%提高到了89%。
蔡希源唐建明陈本池
关键词:方位各向异性横波分裂
库车克拉2气田多期油气充注的古流体证据被引量:43
2012年
对库车前陆盆地克拉2气田储集层进行流体包裹体分析、荧光光谱分析、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岩心显微CT扫描及油气地球化学分析,从古流体证据的角度综合研究克拉2气田多阶段油气充注过程。克拉2气田经历了中新世早中期(N1)原油充注、上新世库车组沉积期(N2)高成熟油气充注与破坏、第四系(Q1以来)高—过成熟煤成气充注的3期成藏过程。储集层中广泛分布的残余干沥青、较发育的气液两相烃包裹体、纳米孔中的残余油、现今气层和水层中较高的颗粒(抽提物)荧光指数、储集层岩石较大的热解值等均是早期原油充注的证据;残余干沥青、含沥青的3相烃包裹体、凝析油轻质正构烷烃大量损失、石蜡质和芳烃等重组分含量相对较高、金刚烷含量异常高等均是早期原油遭受气洗发生脱沥青作用的有力证据。
鲁雪松刘可禹卓勤功赵孟军柳少波方世虎
关键词:古流体流体包裹体克拉2气田
我国中西部前陆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及勘探战略被引量:5
2010年
阐述了我国中西部前陆盆地石油地质认识现状和技术发展现状,梳理了制约我国前陆盆地油气勘探的瓶颈问题,确定了我国中西部前陆盆地分层次的油气勘探发展战略。
宋岩赵孟军李本亮方世虎
关键词:前陆盆地油气资源勘探战略
随机模拟在油气资源评价中的应用被引量:9
2013年
油气资源评价过程中存在很多不确定地质因素,应用概率统计理论的随机模拟方法建立相应的地质模型进行资源量计算,得到资源量的概率分布,可以使评价结果更准确地反映真实的地质情况。文中基于随机模拟思路,系统论述了3种不同的油气资源量随机计算模型,即基于圈闭体积法的随机模拟、基于储层体积法的随机模拟以及基于油气藏个数和规模的随机模拟,并且将其应用于我国西部某盆地的碳酸盐岩区带、致密砂岩气藏区带以及勘探程度相对较高的常规油气藏区带。随机模拟在油气资源评价应用中,关键是对重要参数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其概率分布,然后通过地质模型随机模拟计算得到资源量。应用结果表明,这3种资源量计算模型简单高效,适用于不同的油气藏类型和勘探程度的地区,并具有推广价值。
李伟鲁雪松柳少波付晓飞朱峰
关键词:资源评价碳酸盐岩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古近系膏盐岩盖层演化与圈闭有效性被引量:46
2013年
膏盐岩层是含油气盆地良好的区域盖层,但不是完美的盖层。研究表明,膏盐岩具有"低温脆变、高温塑变"特征,构造挤压背景下膏盐岩盖层的封闭性随埋深而演化,大于3 000~3 200 m的埋藏深度是克拉苏构造带膏盐岩盖层封闭的关键。克拉苏构造带盐下圈闭成藏有效性因盖层封闭性演化不同而异,克拉苏区带盖层封闭的关键时间为库车中晚期,以勘探盖层埋深超过3 200 m的完整背斜圈闭为主;克深区带盖层封闭的关键时间为库车早中期,在断层侧向封堵时盐下断块、断背斜等圈闭均可聚集油气。研究成果与勘探现状吻合,并有利于提高勘探成功率。
卓勤功李勇宋岩杨宪彰赵孟军方世虎柳少波鲁雪松
关键词:克拉苏构造带塔里木盆地
库车坳陷迪那2气田异常高压成因机制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被引量:34
2012年
通过对间接估算和地层测试获取的地层压力分布特征的研究,结合实际地质资料和前人最新研究成果,分析了库车坳陷迪那2气田异常高压的成因机制,并估算了主要超压机制对现今超压的贡献,探讨了异常高压形成过程及其与天然气藏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均衡压实、构造应力和超压传递作用为迪那2气田异常高压的主要形成机制,其中断裂的垂向开启和褶皱形成引起的超压传递作用是最主要原因。迪那2气藏的形成与气藏内异常高压的形成具有同步性,康村期的早期油气充注时,储层基本为正常压力系统;库车沉积期快速的沉积作用产生了压实不均衡作用,形成了约5~10MPa的过剩压力;库车组剥蚀期到第四纪,在强烈的构造挤压作用下,断裂幕式开启形成的垂向超压传递作用、褶皱形成引起的侧向超压传递作用和水平的构造应力作用,极大地增大了储层中异常压力的幅度,形成了约40~50MPa的过剩压力,该时期为迪那2气田超高压及气藏形成的主要时期。
张凤奇王震亮赵雪娇宋玉斌
关键词:异常高压迪那2气田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