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128014)

作品数:3 被引量:14H指数:2
相关作者:张新忠许如根吕超林参兰国防更多>>
相关机构:扬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大麦
  • 2篇稳定性
  • 2篇稳定性分析
  • 1篇性状
  • 1篇杂种
  • 1篇杂种优势
  • 1篇杂种优势分析
  • 1篇农艺
  • 1篇配合力
  • 1篇开颖
  • 1篇棱型
  • 1篇DH系

机构

  • 3篇扬州大学

作者

  • 3篇吕超
  • 3篇许如根
  • 3篇张新忠
  • 2篇李洪涛
  • 2篇马骏
  • 2篇兰国防
  • 2篇林参
  • 1篇吕亮杰

传媒

  • 2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核农学报

年份

  • 2篇2014
  • 1篇201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大麦开颖角度的配合力及其稳定性分析被引量:5
2014年
为了解大麦开颖角度的配合力及其稳定性,以5个开颖角度差异较大的大麦品种及以其作亲本按照完全双列杂交组配得到的20个杂交种为材料,对2年6点次的不同环境下大麦开颖角度的配合力及其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开颖角度受材料、环境及二者互作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方差均达极显著水平;亲本一般配合力在环境间差异较小,表现为沪1154>扬0187>黄长芒>1430R>扬农啤7号;组合的特殊配合力在环境间差异较大。5个亲本的一般配合力在不同环境间表现稳定,单点测定的结果对其他环境的参考利用价值高;特殊配合力的稳定性较差。开颖角度配合力的稳定性主要受加性效应的支配,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对其影响较小。
兰国防李洪涛林参马骏吕超张新忠许如根
关键词:大麦配合力稳定性
大麦开颖DH系开颖角度的差异性与稳定性分析被引量:2
2014年
为进一步了解不同基因型大麦开颖系开颖角度的差异性及遗传稳定性,本文以扬农啤7号×扬0187杂种F1花药培养构建的DH群体中的199个开颖系为材料,分别测定参试材料2年6试点的开颖角度,对参试材料的开颖角度进行方差分析、聚类分析及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开颖角度在基因型间、年份间、试点间及基因型、年份、试点的二因素互作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且基因型间差异显著大于其余因素间的差异。DH群体开颖角度的分布均呈现非正态近双峰分布,大麦开颖角度至少受两对基因控制。开颖DH群体的平均开颖角度在6试点间仅相差1°,部分试点间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依据开颖角度的大小,DH系被聚为三类,6试点不同类DH系开颖角度的平均值、变异系数及DH系数目比较接近。19个DH系6试点同聚为第一类,其开颖角度大且稳定;仅7个DH系6试点同聚为第二类,其开颖角度居中且稳定;66个DH系6试点同聚为第三类,其开颖角度较小但稳定。
兰国防李洪涛林参马骏吕超张新忠许如根
关键词:大麦稳定性
大麦农艺性状与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被引量:9
2013年
为进一步了解杂交大麦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本研究以8个保持系、9个恢复系及由其配制的72个杂交大麦为材料,分析了杂交大麦株高、穗下节间长、穗长、单株穗数、千粒重、单株粒重、单株干重等7个性状的中亲优势与超优亲优势表现以及杂交亲本棱型与杂种优势表现的关系。结果表明,72个杂交大麦的7个性状共出现365次显著中亲优势,其中正向显著组合出现348次,负向显著组合出现17次,显著优势组合出现率为72.4%;不同性状的中亲优势出现率差异较大,中亲优势出现率由大到小依次为株高、穗长、穗下节间长、千粒重、单株干重、单株粒重和单株穗数,其中株高、穗下节间长和穗长3个性状的显著中亲优势组合出现率分别达到98.6%、90.3%和91.7%,株高均表现为正向中亲优势,穗长、单株穗数、单株粒重和单株干重均出现负向显著中亲优势;显著超优亲优势组合共出现99次,组合出现率为19.6%,超优亲优势出现率由大到小依次为穗下节间长、千粒重、穗长、单株干重和单株粒重,其中穗下节间长、千粒重和穗长的显著优势组合出现率较高,分别为59.7%、43.1%和20.8%,株高和单株穗数未出现显著的超优亲优势组合;异棱型杂交种的显著超优亲优势组合出现率高于同棱型杂交种。
张新忠吕亮杰吕超许如根
关键词:大麦棱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