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A123])
- 作品数:30 被引量:226H指数:5
- 相关作者:殷企平胡强高晓玲陈礼珍李思兰更多>>
- 相关机构:杭州师范大学湘潭大学浙江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 英国文学中的音乐与共同体形塑被引量:14
- 2016年
- 通过音乐来想象共同体,是英国文学中古往今来的普遍现象。我们可以在菲莉丝·韦利弗所做工作的基础上,把相关研究的范围从1840年至1910年的英国小说扩大到整个英国文学史。在优秀的英国文学作品中,无论是音乐事件,还是音乐场景,或是音乐意象,都强烈地呼唤着民族认同感,都为公共领域的构建、公共文化的建设提供了启示。在这些音乐事件/场景/意象的背后,是各种社会/政治话语的交集和互动,是世代文学家为重塑共同体的不断努力。
- 殷企平
- 关键词:音乐共同体公共领域民族认同
- “仙境”与共同体想象:《纳尼亚传奇》的文化意义
- 2017年
- 想象在C.S.刘易斯的写作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纳尼亚传奇》蕴藏着广阔的想象愿景。刘易斯通过"仙境"纳尼亚,重新想象了在现代文明中逐渐丧失的共同体文化精神。纳尼亚实现了人与其他生灵进行交流的愿望,激发了人内心的愉悦、关爱、信任和理解等美好的情感力量,重现了中世纪骑士视忠诚、正义、信念为生命的品格与情操。刘易斯的创作是他对令人失望的现代化进程的有力回应,抒发了他心中强烈的乌托邦冲动。
- 许巍
- 关键词:《纳尼亚传奇》共同体情感力量
- 乔叟对中古英语的点化和英格兰民族的催生
- 2020年
- 被誉为“英语诗歌之父”的杰弗里·乔叟不仅是英国文学的先驱,而且为中古英语的发展和英格兰民族的形成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大量借用法语和拉丁语词汇,极大地扩充了中古英语的词汇量,增强了它的表现力,使其摆脱了“粗鄙语言”的尴尬地位。他借助文雅、平实、粗俗三种语体刻画英格兰社会百态的同时,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英语特有的语体风采,并且开创了英语诗歌的格律形制,为中古英语的标准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他的作品细致地展现了英格兰的全貌,将英语文学推向了欧洲大陆,激发了英格兰民族精神,为英格兰民族的形成铺平了道路。
- 高乾
- 关键词:中古英语语体特色诗歌格律
- 自我的异化和张扬——毛姆小说《寻欢作乐》中的身体美学
- 2015年
- 《寻欢作乐》是一部社会讽刺小说。小说把文本置于20世纪初身体主体性地位不断增强的社会背景下来考量,其中诸多关乎身体的细微描写获得了更大的阐释空间。一方面,主人公德里菲尔德的"失语症"和"机械化"的肉体隐喻了在商业文化社会中人遭受物化的内在本质;另一方面,通过女主人公罗西身体的审美,作者试图表明这种象征着自然和健美的身体不仅呈现出身体和心灵的和谐状态,而且构成了对前者机械化身体的反拨。同时,小说创作本身取得的成功也证明了身体之美所蕴含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有可能为艺术注入无限的灵感与活力。
- 彭禹
- 关键词:毛姆美学自我
- “找家”的书:《霍华德庄园》中的共同体重塑被引量:4
- 2019年
- 福斯特的代表作《霍华德庄园》被称为一部“找家”的书。批评界主要从联结观、生态主义及焦虑主题等角度分析这部作品,而对镶嵌于文本中的共同体意识多有忽视。小说通过对当时社会共同体意识缺位的描写,折射出对共同体的思考和憧憬。在作者福斯特看来,传统的延续、个体的心智培育等都是有利于建构共同体的重要因素。由此这部“找家”的书追寻的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家园”,而是探寻一个具有归属感和凝聚力的家园共同体。
- 文蓉
- 关键词:福斯特《霍华德庄园》共同体
- “朋友”意象与共同体形塑——《我们共同的朋友》的文化蕴涵被引量:14
- 2013年
- 《我们共同的朋友》中连贯而密集的"朋友"意象,本应比"垃圾山"意象受到更多的重视。该"朋友"群像并非简单地要说明友情和财富孰轻孰重,而是要提请读者参与财富这一文化命题的讨论。讨论财富问题,就是讨论文化问题。在19世纪的英国,关于如何建构文化共同体的思想观念已经逐步形成,狄更斯也参与了这一建构。他的伟大之处,在于向世人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任何共同体的建构,都不能忘记生活在"漏洞"和"边角"里的共同朋友。通过"共同的朋友"这一形象,狄更斯参与建构了批判"现金联结"的文化语境,同时提出了一条通向共同体的路径。
- 殷企平
- 关键词:朋友共同体
- 文本的反思考掘与文化批评的思想史维度--评殷企平的《“文化辩护书”:19世纪英国文化批评》被引量:1
- 2014年
- 《"文化辩护书":19世纪英国文化批评》对阿诺德、卡莱尔、罗斯金、金斯利和莫里斯等人在英国文化主义传统形成阶段所起到的关键作用进行了细致的文本分析和理论梳理。全书着重审视了19世纪英国文化批评所内蕴之独特的民族经验和价值观,在文本的反思考掘与文化批评的思想史维度中重写了一部英国文学与文化的"断代史",阐明了文化观念在引领社会走向、塑造共同体意识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 胡强
- 关键词:文化批评语境化断代史
- “我的诗意乌托邦”:罗伯特·伯顿文化思想分析被引量:1
- 2017年
- 文艺复兴时期的《忧郁的解剖》一书在英国文学史中占有独特地位。作者罗伯特·伯顿在书中提出了一种独特的"我的乌托邦"理念,以"诗意联邦"为主题,提倡诗性写作和阅读,不但为同时代的"忧郁病患者"提供救赎良方,也为乌托邦批判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他从人的社会本性出发,针对传统的乌托邦思想,提出了"自下而上"的"自我乌托邦"主张,以诗性对话的方式积极地介入生活。在他看来,要治疗"忧郁"这一普遍性的社会疾病,不能消极地依赖社会改变,个人的诗意救赎才是出路。他把传统乌托邦"救众"理念发展为通过诗来"救独"、然后实现"救众"的主张,让人们看到了乌托邦思辨、生活方式与诗性艺术创造三者有机结合的可能性。
- 邓天中
- 铸造有良心的民族语言与文化——评萨克雷小说《名利场》被引量:5
- 2018年
- "民族良心"作为文化命题,是构建民族特性、文化身份和行为准则的过程。本文聚焦《名利场》中女主人公利蓓加·夏泼扔弃《英语大辞典》这一举动,指出萨克雷将约翰逊博士的词典看作民族知识、文化乃至道德象征,深刻意识到英语起着对内凝聚民族向心力,对外与其他民族相区隔的重要作用。他在小说中着力描述了英国人对民族语言和文化缺乏自信的现实,揭示出英国公共媒介浮夸虚伪、良心丧失的斑斑劣迹,旨在警醒并敦促国民,尤其是掌握文字的人,应努力铸造有良心的语言文字,探寻同质认同,守卫民族文化。《名利场》的创作本身就是萨克雷追寻有良心的文化之举,反映了维多利亚早期渐入英国国民意识的民族良心,形成了与英国文化观念的互动。
- 孙艳萍
- 关键词:萨克雷《名利场》文化认同
- 西方文论关键词:共同体被引量:157
- 2016年
- 共同体观念的空前生发始于18世纪前后。从黑格尔到马克思,从滕尼斯到威廉斯,把有机/内在属性看作共同体主要内涵的观点一直占据共同体思想史的主流地位。由于解构主义思潮的兴起,声讨共同体的有机/内在属性突然成了一种时髦。共同体,还是独体?这居然成了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文学中的共同体想象就很难想象。也就是说,对共同体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梳理,实在是燃眉之急,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走出"独体"怪圈;要走出这一怪圈,则关键在于抓住本文所分析的"三大要害"。
- 殷企平
- 关键词:内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