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05020)

作品数:4 被引量:21H指数:3
相关作者:饶瑞中崔朝龙黄宏华朱文越梅海平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理学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 2篇机械工程
  • 2篇理学

主题

  • 4篇雷达
  • 4篇激光
  • 4篇激光雷达
  • 4篇光强
  • 4篇光强闪烁
  • 3篇大气光学
  • 1篇噪声
  • 1篇噪声分析
  • 1篇物理光学
  • 1篇光波
  • 1篇光学
  • 1篇大气湍流

机构

  • 4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科学技术...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3篇黄宏华
  • 3篇崔朝龙
  • 3篇饶瑞中
  • 2篇朱文越
  • 1篇陶宗明
  • 1篇梅海平
  • 1篇赵琦

传媒

  • 2篇光学学报
  • 1篇量子电子学报
  • 1篇强激光与粒子...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6
  • 2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光强闪烁激光雷达的背景噪声分析被引量:5
2013年
介绍了光强闪烁激光雷达回波信号中背景噪声的分类,通过某次实验中实验条件的变化,获得了采集卡本底噪声、放大器本底噪声、PMT本底噪声、自然背景光噪声和散粒噪声等不同背景噪声叠加在一起的大小和方差信息,以及不同噪声各自本身的方差信息。通过不同噪声之间的比较,发现在未接收激光大气散射回波信号时,放大器本底噪声占主导,自然背景光噪声相对于其他噪声是小量;在接收散射回波信号时,近距离内(低层通道2 km,高层通道4 km)散粒噪声占主导,远距离上处于弱势。实验结果确定了不同噪声对总背景噪声的贡献程度,为光强闪烁激光雷达从散射回波信号中提取大气湍流信息提供了依据,也为消除噪声对有效信号的影响提供了指导。
崔朝龙黄宏华陶宗明饶瑞中
关键词:大气光学
探测大气湍流的光强闪烁激光雷达被引量:13
2013年
基于残余光强闪烁理论,分析了与大气湍流探测有关的激光雷达各项硬件参数并获得参数的优化范围,据此研制了一台用于大气湍流探测的光强闪烁激光雷达。背景基线、线性特征等性能测试表明,激光雷达各硬件工作正常,数据获取可靠。实验测量中获得了水平方向上闪烁指数和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随探测距离和时间的变化趋势,其中闪烁指数在450~2000m探测距离范围内由0.001逐渐增大至0.350左右;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基本保持水平均匀性,在1.0×10-16~1.0×10-15 m-2/3范围之内;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在10:00~21:00时间内大致呈现上午上升、下午下降、晚上上升的变化趋势,具有较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实验结果与理论和常规测量较为相符,表明光强闪烁激光雷达能够获取大气湍流的探测距离变化和日变化特征信息。
崔朝龙黄宏华梅海平朱文越饶瑞中
关键词:大气光学大气湍流激光雷达
内尺度对光强闪烁激光雷达测量结果的影响被引量:1
2018年
利用Kolmogorov谱、修正Hill谱和Rytov改进模型三种大气湍流功率谱模型,得到了光强闪烁激光雷达探测路径上闪烁指数与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之间的关系。分析了不同内尺度下大气湍流强度的变化情况,并与不考虑内尺度的情况进行了比较。结合实验数据对比分析了内尺度对光强闪烁激光雷达在探测大气湍流时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在内尺度的取值变化范围内,采用修正Hill谱时,理论上有限内尺度的折射率结构常数与不考虑内尺度时折射率结构常数的比值可达9,实验中传输距离为1020 m和2040 m的传输路径上两者最大偏差为0.4和0.1个量级;Rytov改进模型下,理论上有限内尺度的折射率结构常数与不考虑内尺度时折射率结构常数的比值可达6,实验中同样传输路径上两者最大偏差为0.6和0.3个量级。理论和实验结果表明:有限内尺度的折射率结构常数测量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不考虑内尺度的折射率结构常数,且影响程度与激光传输距离和内尺度的大小有关。因此,在光强闪烁激光雷达的大气湍流探测过程中,必须考虑内尺度效应。
赵琦崔朝龙黄宏华朱文越饶瑞中
关键词:大气光学
激光雷达双程路径上的光波闪烁效应被引量:4
2016年
对光强闪烁激光雷达在湍流大气中的双程光路传输路径进行了研究,分别得到了单站和双站情况下接收端获取的残余闪烁指数的表达形式。在大孔径条件下,双程光路的残余闪烁指数为发射光路湍流效应引起的球面波闪烁指数。通过光强闪烁激光雷达与闪烁仪的水平对比实验,理论结果得到了验证。
赵琦崔朝龙黄宏华朱文越饶瑞中
关键词:物理光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