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军队临床高新技术重大项目(2010gxjs032)

作品数:15 被引量:149H指数:8
相关作者:尹庆水夏虹王建华马向阳章凯更多>>
相关机构: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南方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军队临床高新技术重大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枢椎
  • 9篇寰枢
  • 9篇寰枢椎
  • 7篇脱位
  • 6篇寰枢关节
  • 6篇寰枢椎脱位
  • 6篇关节
  • 4篇寰椎
  • 4篇骨折
  • 3篇脊柱
  • 2篇融合术
  • 2篇术式
  • 2篇术式选择
  • 2篇内固定
  • 2篇经口
  • 2篇后路
  • 2篇脊柱融合
  • 2篇脊柱融合术
  • 2篇骨螺丝
  • 2篇骨折固定

机构

  • 15篇广州军区广州...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15篇尹庆水
  • 14篇夏虹
  • 13篇王建华
  • 12篇马向阳
  • 10篇吴增晖
  • 10篇艾福志
  • 10篇章凯
  • 7篇杨进城
  • 6篇麦小红
  • 4篇王智运
  • 4篇许俊杰
  • 4篇邱锋
  • 3篇刘景发
  • 2篇吴增辉
  • 1篇白朝晖
  • 1篇万磊
  • 1篇黄文华
  • 1篇刘桂英
  • 1篇乔国庆
  • 1篇张皓南

传媒

  • 6篇中国骨科临床...
  • 4篇中国脊柱脊髓...
  • 1篇中国临床解剖...
  • 1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中华创伤骨科...
  • 1篇脊柱外科杂志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年份

  • 3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5篇2012
  • 5篇2011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枢椎椎弓根螺钉置钉失误的影像学分析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分析枢椎椎弓根螺钉置钉失误的原因,探讨提高置钉成功率的方法。方法:2002年1月~2006年12月我院因上颈椎外伤、脱位和肿瘤接受寰枢椎后路内固定手术的患者50例,共置入100枚枢椎椎弓根螺钉。根据术前CT薄层扫描结果将枢椎椎动脉孔分为Ⅰ、Ⅱ、Ⅲ、Ⅳ型;在术后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枢椎椎弓根螺钉钉道上倾角,在术后CT片上测量钉道内倾角,并根据CT结果将置钉失误分为两类,A类为钉道偏内指向椎管,B类为钉道偏外指向椎动脉孔。结果:100个枢椎椎动脉孔分为Ⅰ型76个,Ⅲ型10个,Ⅳ型14个。100枚枢椎椎弓根螺钉共发生A类失误8枚(8%),其中Ⅰ型5枚,Ⅲ型1枚,Ⅳ型2枚;B类失误2枚(2%),其中Ⅲ型、Ⅳ型各1枚。Ⅰ型、Ⅲ型、Ⅳ型的置钉失误率分别为6.6%、20%、21.4%。A类失误组的钉道上倾角为14.8°±8.5°,明显小于钉道正确组的18.3°±9.7°(P<0.05),B类失误组为17.5°±6.8°,与正确钉道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A类失误组的钉道内倾角为21.4°±7.1°,明显小于钉道正确组的33.7°±7.3°(P<0.05);B类失误组为44.9°±8.8°,明显大于正确钉道组(P<0.05)。结论:枢椎椎动脉孔的解剖变异是导致置钉失误的客观因素;而术中钉道内倾角和上倾角偏小是引起置钉失误的最常见原因。术前应根据CT扫描结果充分掌握枢椎椎动脉孔的特点,结合"宁上勿下,宁内勿外"的原则,合理把握钉道方向,以提高置钉成功率。
王建华夏虹尹庆水吴增辉
关键词:枢椎椎弓根螺钉
不可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临床分型及术式选择被引量:16
2015年
目的 探讨不可复性寰枢椎脱位(寰枢椎脱位且其间存在骨性融合)的临床分型及其术式选择策略.方法 2002年1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不可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20例,男8例,女12例;年龄22~57岁,平均39岁;6例无手术史,14例有手术史(前路手术史1例、后路手术史11例、前后路联合手术史2例),其中13例残留内固定物(1例残留寰枢椎前路钢板、12例残留寰枢椎后路钉棒).根据骨性融合范围、位置分为广泛融合型和点状融合型.在气管插管全麻下施行手术,点状融合型采取软组织松解、骨性融合点解除、复位、固定和融合手术;广泛融合型采用直接减压而不进行复位和固定.术后1周、3、6、12个月及之后每年随访时均行X线、CT和MR检查,以观察寰枢椎间复位、内固定、植骨融合和脊髓减压情况.临床评价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结果 20例患者中广泛融合型5例,点状融合型15例;自发性融合6例,医原性融合14例(3例为广泛融合型、11例为点状融合型).5例广泛融合型患者经口前路切除寰椎前弓和齿突减压,术后MRI示脊髓压迫完全消除;15例点状融合型患者术后均获得复位.术中均未出现脊髓及椎动脉损伤.1例患者术后出现脑脊液漏,经清创、取出前路内固定,改行后路内固定后治愈.5例广泛融合型和14例点状融合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72个月,平均38个月.JOA评分由术前平均11分恢复至末次随访时平均14分.5例广泛融合型患者虽未附加内固定,随访期间均未出现寰枢椎间失稳;14例点状融合型患者术后6个月寰枢椎侧块间植骨均融合.结论 点状融合型患者经彻底松解和解除骨性融合后可获得复位,广泛融合型患者通过减压仍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马向阳杨进城邱锋尹庆水夏虹吴增晖章凯王建华艾福志许俊杰王智运麦小红
关键词:寰枢关节脱位脊柱融合术
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的术式选择及治疗效果被引量:31
2011年
目的:总结应用不同术式治疗Ⅱ型新鲜齿状突骨折的效果,探讨其术式选择。方法:2002年6月2010年6月,在我院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Ⅱ型新鲜齿状突骨折患者84例,男56例,女28例,年龄2168岁。术前均伴有颈项部疼痛和活动受限,17例合并不程度寰枢水平的颈脊髓损伤症状。19例为单纯齿状突骨折,65例合并寰枢椎脱位。入院后均行颅骨牵引,骨折均有不同程度的复位。根据骨折线类型、伴随损伤和骨质情况,58例采用前路单枚中空螺钉固定(A组),26例采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融合(B组)。结果:术中均未发生椎动脉和脊髓损伤。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8个月,A组58例患者54例获得骨性愈合,4例纤维性愈合,颈椎屈伸和旋转功能正常;B组均获得骨性愈合,颈椎旋转功能不同程度受限。结论:Ⅱ型新鲜齿状突骨折应根据齿状突的骨折线类型及患者个体情况选择相应的手术方法,单枚中空螺钉固定可保留颈椎的正常活动功能。
马向阳尹庆水夏虹吴增晖章凯王建华艾福志杨进城王智运麦小红
关键词:齿状突骨折内固定疗效
后路寰枢椎钉棒固定非融合治疗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保留寰枢椎旋转功能的临床初探被引量:28
2013年
目的:介绍寰枢椎后路钉棒固定非融合治疗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保留寰枢椎旋转功能的临床初步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1年7月收治8例不适合前路齿状突螺钉固定的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其中骨折线呈前下后上型者5例,牵引后齿状突骨折复位不佳者3例;男6例,女2例;年龄21~56岁,平均38岁。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一期后路寰枢椎钉棒固定,不进行后路植骨;待术后随访CT复查显示齿状突骨折骨性愈合后,二期后路手术取出内固定,观察寰枢椎旋转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8例患者均成功进行寰枢椎后路钉棒固定,共置入直径3.5mm的寰椎、枢椎螺钉各16枚,其中寰椎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13枚、部分经椎弓根螺钉固定3枚,枢椎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11枚、椎板螺钉固定5枚;术中齿状突骨折复位满意,未发生椎动脉、脊髓损伤。一期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6个月,末次随访CT复查显示8例患者齿状突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颈椎左、右旋转均约35°~55°,平均约45°。二期后路钉棒内固定取出术后颈椎旋转功能即刻得到部分恢复,颈椎左、右旋转均约50°~70°,平均约60°;随访6~12个月后颈椎旋转功能基本恢复正常,颈椎左、右旋转均约80°~90°,平均约85°。结论:对不适合前路齿状突螺钉固定的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采用一期后路寰枢椎钉棒固定非融合、二期取出内固定的方法可保留寰枢椎的旋转功能。
马向阳杨进城尹庆水夏虹吴增晖章凯王建华艾福志许俊杰王智运邱锋麦小红
关键词:枢椎齿状突骨折新鲜骨折非融合
异形钛笼在中上颈椎腹侧病变切除后稳定性重建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探讨异形钛笼在中上颈椎腹侧病变切除后重建中的应用。方法:2004年6月-2010年6月收治lO例中上颈椎腹侧病变需行病灶切除手术的患者,其中陈旧性结核2例,原发肿瘤5例,转移瘤3例;病变单纯涉及枢椎2例,C2+C3椎体7例,C2~C4椎体1例。术前JOA评分7~14分,平均10分。根据病变范围,在气管插管全麻下。4例患者采用常规单纯经口咽入路清除病灶,6例采用经口唇下颌骨劈开入路清除病灶。所有患者均应用异形钛笼重建椎体,5例行颈椎椎弓根或侧块钉棒固定(C1-C3固定2例,C1~C4固定3例),5例行枕颈钉棒固定(C0~C4固定1例.C0~C5和CO—C6固定各2例);均行自体髂骨植骨融合。观察并发症发生、神经功能改善和植骨融合等情况。结果:1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5—8h,出血量500~3000ml,术中椎体病灶清除顺利,脊髓受压解除彻底,未发生椎动脉、脊髓损伤和脑脊液漏。9例患者获随访,随访3—14个月,平均8个月,术后复查X线、CT结果均提示植骨获得骨性融合;无钛笼移位、松动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术后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平均为14分。结论:异形钛笼可重建中上颈椎椎体前柱,联合颈椎后路固定可满意重建颈椎力学稳定性。
马向阳尹庆水夏虹吴增晖杨进城许俊杰章凯王建华艾福志王智运麦小红
关键词:上颈椎椎体重建
经口前路寰枢椎侧块关节融合器的力学稳定性评价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评价经口前路寰枢椎侧块关节融合器在前路经口寰枢椎复位固定钢板(TARP)及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后路C1-C2钉棒)固定下的力学稳定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经口前路寰枢侧块关节融合器,将6具新鲜上颈椎标本,随机分为完整对照组(M)、前路TARP+髂骨块组(A1)、前路TARP+cage组(A2)、后路C1-C2钉棒+髂骨块组(B1)、后路C1-C2钉棒+cage组(B2)。利用MotionAnalysis,co.6 Eagle系统对屈伸、侧屈、旋转方向运动范围(ROM)进行测量,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相同固定方式组间比较,cage组比髂骨块组运动范围更小,屈伸方向稳定性依次为A2>B2>A1>B1,其中A1与A2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25),B1与B2比较,有显著性差(P=0.0132);相同置入物组间比较,前路TARP与后路C1-C2钉棒固定力学稳定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寰枢椎融合术中使用cage比髂骨块具有更好的三维稳定性、理论上能够提高寰枢椎融合率,减少并发症。
张皓南尹庆水刘桂英杨涛黄文华
关键词:寰枢椎融合器生物力学
数字骨科技术在寰枢椎个体化置钉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27
2011年
目的探讨数字骨科技术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个性化置钉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术前接受薄层CT扫描的30例上颈椎疾患患者(其中男16例,女14例)的数据输入Mimic和Simpleware软件后,建立三维仿真模型,并设计最佳的椎弓根钉道,然后根据钉道设计导航模版。用激光快速成型机打印导航模版,用于手术时辅助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置钉。结果 60枚寰椎椎弓根螺钉及60枚枢椎椎弓根螺钉均位于设计的椎弓根钉道内,未出现向外偏入椎动脉孔及向内偏向椎管的现象,置钉成功率达100%。结论采用数字骨科技术进行术前手术设计,并采用数字化导航模版辅助手术置钉,能够有效提高置钉的成功率,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新技术。
王建华尹庆水夏虹吴增辉马向阳艾福志章凯
关键词:寰椎枢椎寰枢关节
寰枢椎脱位规范化诊治的临床研究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建立寰枢椎脱位(AAD)临床诊疗规范化流程 ,探讨 AAD 规范化诊治方案的临床效果。方法自 2003年4月至2011年8月,基于自行建立的临床诊疗规范化流程对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收治的 842 例AAD 患者进行规范化诊治,其中随访资料完整的 626 例。诊治过程包括 :(1)对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和 X 线片、CT、MRI 检查明确诊断的 AAD 患者进行双向牵引,基于双向牵引过程中复位的难易程度和转归进行分型。 (2)320 例可复型 AAD 患者中,26 例采取保守治疗,255 例采取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植骨融合术,39 例行后路组合式椎弓根内固定术;266 例难复型 AAD 患者施行经口寰枢椎复位钢板(TARP) 内固定术;40 例不可复型ADD 患者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快速成型 (CAD-RP)+TARP 内固定术。 (3)根据随访期间 X 线片、CT、MRI 检查结果评价寰枢椎复位、骨融合情况及颈髓减压改善程度,根据 Symon 和 Lavender 评分评估术后症状体征的缓解程度,同时评估颈椎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全组患者获随访 0.7~9.0 年,平均随访时间 24.6 个月。可复型、难复型、不可复型 AAD 患者即时解剖复位率分别为 100%、98.1%、87.5%;根据尹氏颈髓减压改善率公式,可复型、难复型、不可复型 AAD 患者平均改善率分别为 99.8%、92.6%、86.5%;按 Symon 和 Lavender 临床标准,显效率为 89.5%;颈椎活动度基本恢复正常。并发症发生情况 :内固定松动 19 例,经 TARP 或后路固定翻修手术,未再发生松钉;术后感染 8 例,其中局部感染 4 例、颅内感染 4 例,取出内固定后改行后路内固定并抗感染治疗后 6 例痊愈、2 例放弃治疗;死亡 2 例,脑梗塞 1 例,呼吸道梗阻 1 例。结论采用基于 AAD 临床诊疗规范化流程的规范化诊治方案,有助于对 AAD 患者实施规范化诊疗,临床效果满意。
尹庆水夏虹马向阳刘景发王建华白朝晖麦小红
关键词:寰枢关节脱位
寰枢椎脱位后路植骨材料的选择与融合效果评价被引量:11
2015年
目的:评价寰枢椎脱位后路钉棒固定手术不同植骨材料的植骨融合效果。方法2002年11月至2012年7月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在气管插管全麻下对468例可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施行寰枢椎后路钉棒固定技术,寰椎采用椎弓根螺钉、部分经椎弓根螺钉或侧块螺钉固定,枢椎行椎弓根螺钉、椎板螺钉、峡部螺钉或侧块螺钉固定,采用自体髂骨松质骨、异体松质骨或异体松质骨混合自体骨髓植骨,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CT以了解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寰枢椎后路钉棒固定,术中未发生椎动脉、脊髓损伤,术后切口浅表感染2例,经清创换药后治愈,影像学检查示所有患者寰枢椎脱位复位满意。术后447例(自体骨405例、单纯异体骨27例、异体骨加自体骨髓15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7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39个月。临床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无螺钉、固定棒断裂。5例患者植骨未获融合(自体骨植骨2例、异体骨植骨3例),且伴有螺钉松动,其中1例患者未出现寰枢椎失稳,佩戴颈围继续随访;余4例行后路翻修大量自体髂骨松质骨植骨,最终获得融合。结论寰枢椎脱位首次手术和翻修手术应尽量采用自体骨植骨,不得已使用异体骨时最好加入自体骨髓以提高融合率。
马向阳杨进城邱锋尹庆水夏虹吴增晖王建华艾福志章凯麦小红
关键词:寰枢关节脱位脊柱融合术后路手术
计算机辅助设计——快速成型技术在经口减压内固定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10
2011年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设计——快速成型技术(CAD—RP)在经口前路复位钢板内吲定(TARP)手术中的应用。方法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采用常规TARP手术(A组)与TARP手术结合CAD—RP技术(B组)治疗86例寰枢椎脱位患者,男49例,女37例;年龄6~62岁,平均43岁。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标准评定脊髓功能情况,并计测和统计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脊髓压迫解除率及螺钉穿出率。结果患者术后获13~28个月(平均15.8个月)随访。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平均分别为(105±23)、(135±2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出血革分别为(25±12)、(30±10)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JOA评分由术前平均(8.5±0.8)分恢复至术后(15.1±0.9)分,脊髓功能改善率为77.6%;B组JOA评分由术前平均(9.2±0.8)分恢复至术后(15.3±0.7)分,脊髓功能改善率为78.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脊髓受压改善率为88.7%,B组为8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钉道扫描显示A组83枚寰枢椎螺钉有5枚穿出,其中寰椎侧块螺钉2枚向外偏入椎动脉孔内,3枚枢椎螺钉向外偏入椎动脉孔内,但均未出现临床症状;B组仅1枚枢椎螺钉偏入椎动脉孔,未出现临床症状。结论住TARP手术中,灵活应用CAD—RP技术可以提高置钉成功率和TARP手术效率,降低手术并发症。
王建华尹庆水夏虹吴增晖万磊艾福志马向阳章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