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2011-G16)
- 作品数:22 被引量:135H指数:7
- 相关作者:易干军盛鸥魏岳荣李春雨郑加协更多>>
- 相关机构: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华侨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 香蕉A基因组6个品种的核型分析被引量:4
- 2012年
- 以6个A基因组香蕉(Musaspp.)品种为材料,采用改良的去壁低渗法对其核型特征进行分析。‘天宝蕉’(AAA)核型公式为2n=3x=33=3M+27m(3SAT)+3sm,属"1A"核型;‘海南贡蕉’(AA)核型公式为2n=2x=22=2M+18m(2SAT)+2sm,属"2A"核型;‘玫瑰蕉’(AA)、‘贡蕉’(AA)、‘抗枯1号’(AAA)和‘抗枯5号’(AAA)核型公式分别为2n=2x=22=2M+16m(SAT)+2sm+2st,2n=2x=22=4M+16m(SAT)+2sm,2n=3x=33=6M+15m(3SAT)+12sm和2n=3x=33=6M+15m(3SAT)+12sm(3SAT),属"2B"核型。基于核型分析结果,绘制了6个香蕉品种的核型模式图。
- 劳世辉盛鸥魏岳荣易干军邓夫平
- 关键词:香蕉核型分析
- 福建抗枯萎病香蕉品种引种及其配套栽培技术被引量:4
- 2013年
- 当前,福建省香蕉主栽品种天宝高蕉、台蕉2号、巴西蕉和威廉斯等均不同程度感染香蕉枯萎病菌4号生理小种。引进、选育、推广抗枯萎病香蕉新品种,经适应性试种成功后,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工厂化育苗,能够在短时间内大面积替换原有感病品种,解决日趋严重的香蕉枯萎病问题,对促进当地香蕉业的进一步发展及良种普及具有重大意义。
- 周红玲郑加协
- 关键词:香蕉枯萎病菌抗枯萎病配套栽培技术品种引种组织培养技术工厂化育苗
- 东莞水乡地区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思路被引量:7
- 2014年
- 休闲观光农业是以农业为基础,满足生态体验需求,将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一项新型交叉型产业。东莞水乡地处珠三角中心腹地,交通便捷,农业资源丰富,民资丰厚,旅游消费需求旺盛,休闲观光农业开发潜力大。从东莞水乡地区观光农业资源的特点与开发潜力分析出发,探讨了东莞水乡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思路与模式,以期为水乡地区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 曾莉莎吕顺王芳周建坤陈石刘文清杜彩娴刘建平
- 关键词:休闲观光农业农耕文化旅游资源
- 二倍体香蕉种质资源花粉活力检测方法的筛选被引量:6
- 2014年
- 本研究利用4种父本育性较强的二倍体香蕉(Musa spp.)种质,比较不同染色法和离体萌发法检测香蕉花粉活力的效果,以期筛选适合香蕉花粉活力快速检测的方法。结果显示:醋酸洋红和I-KI染色法处理后的香蕉花粉形态较模糊,而TTC法与MTT法的染色效果较好,花粉形态较清晰,容易区分染色与未染色的花粉;适合香蕉花粉离体萌发的培养基中,蔗糖浓度为15%,pH值为5.8;MTT染色法结果与离体萌发法结果相关性最好,说明MTT染色法的结果较其他染色法准确、可靠。利用MTT染色法,本研究比较了17份二倍体香蕉种质的花粉活力,结果显示:‘Calcutta 4’(M.acuminata ssp.burmannicoides(AA))、BGY3(M.balbisiana(BB))、Malaccensis(M.acuminata ssp.malaccensis(AA))、Balbisiana(M.balbisiana(BB))等4份野生类型种质,以及双单倍体种质‘CIRAD 930’(M.acuminata ssp.malaccensis var.DH Pahang(AA))的染色率超过50%,而3份改良二倍体种质和4份栽培类型种质的染色率低于30%。
- 邓彪盛鸥魏岳荣李大志高慧君邝瑞彬易干军Agustin B.Molina
- 关键词:花粉生活力
- 韭菜对香蕉枯萎病菌4号生理小种的抑制作用及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控研究(英文)被引量:6
- 2011年
- 以香蕉枯萎病4号生理小种(Foc4)及巴西香蕉(AAA)和广粉1号粉蕉(ABB)为材料,研究了韭菜对Foc4的抑制作用及其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控效果。结果表明,韭菜粗提取液能显著抑制Foc4菌丝的生长,孢子的萌发。透射电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显示,韭菜对Foc4菌丝细胞结构有极大的破坏作用,并对其孢子有极高的杀灭作用。大棚盆栽接菌试验表明,与对照相比,韭菜处理的巴西香蕉(AAA)枯萎病发生率下降80.0%,病情指数减轻88.9%,韭菜处理的广粉1号粉蕉(ABB)枯萎病发生率下降60.0%,病情指数减轻75.0%。试验结果表明,韭菜对Foc4具有高度的抑制作用,并对香蕉枯萎病具有很好的防控效果。
- 黄永红魏岳荣李春雨左存武易干军
- 关键词:香蕉香蕉枯萎病韭菜
- 大蕉枯萎病病原菌鉴定及TEF-1α序列分析被引量:12
- 2014年
- 近年来,大蕉枯萎病在广东省东莞市发生严重,为了有效控制病害发生蔓延,生产上急需明确大蕉枯萎病的病原。本研究收集了我国华南地区的12株大蕉枯萎病病原菌及19株包括1号及4号生理小种的单孢菌株,以来源于澳大利亚的1号、2号、3号和亚热带4号生理小种以及4株非病原尖孢镰孢菌作对照,通过病原菌形态鉴定、致病性测定、4号小种(Foc 4)及热带4号小种(TR4)的分子特异检测、以及基于翻译延伸因子(TEF-1α)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对大蕉枯萎病病原菌进行鉴定。同时,对我国华南地区不同来源的香蕉枯萎病病原菌的遗传发育关系及致病性分化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引起大蕉枯萎病的病原菌主要是1号生理小种或者是与1号生理小种亲缘关系较近的一个新的系统发育谱系,该谱系可能为1号生理小种变异演化而来;(2)大蕉枯萎病病原菌对大蕉和粉蕉都有较强的致病力,但不能侵染香蕉;我国的1号小种存在一定的分化,其中有一个类群只能感染粉蕉,另一个类群既能感染粉蕉也能感染大蕉;(3)大蕉与粉蕉枯萎病的病原菌在致病性及遗传发育关系上都存在一定的交叉和分化。
- 吕顺曾莉莎刘文清王芳赵志慧周建坤李洪波杜彩娴陈石韩秀香向欣叶
- 关键词:生理小种
- 香蕉枯萎病病原菌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3
- 2013年
- 香蕉枯萎病是香蕉生产中最为严重、具有毁灭性的病害之一,已成为限制世界香蕉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难题。本文根据国内外近年来香蕉枯萎病的研究概况,综述了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等基本研究方法,以及病原菌的分类、进化关系和分子鉴定等研究进展,以期能为中国香蕉枯萎病研究工作者提供借鉴,尽早解决香蕉枯萎病难题。
- 李斌盛鸥李春雨魏岳荣左存武胡春华易干军罗充
- 关键词:香蕉枯萎病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进化关系
- 抗枯1号香蕉在漳州地区的性状表现及品质分析被引量:4
- 2014年
- 香蕉枯萎病给我国香蕉产业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研究普遍认为品种(系)是影响该病害感染进程最重要因子。目前,福建省香蕉主栽品种天宝高蕉、巴西蕉等都感香蕉枯萎病4号生理小种。基于香蕉抗病育种的艰难性,引进和创新利用抗病品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抗枯1号是我们2008年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引进的抗枯萎病香蕉新品种,
- 周红玲郑云云郑加协
- 关键词:香蕉枯萎病性状表现品种(系)
- 三倍体香蕉优良品种‘Grand Nain’全基因组变异挖掘被引量:2
- 2018年
- 为全面揭示香蕉(Musa spp.)优良品种的全基因组变异类型,本研究采用高通量重测序技术,对当前香蕉主栽品种‘Grand Nain’(AAA group,Cavendish subgroup)开展全基因组重测序,测序深度53.79 X。与野生香蕉‘DH-Pahang’参考基因组比对,共检测到4 598 633个单核苷酸多态位点(SNP),484 752个小片段插入缺失位点(Indel),57 047个结构变异(SV),共导致36 277个基因变异;代谢通路分析(KEGG)发现,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相关基因的变异最多,存在442个基因变异,其中乙烯合成和信号转导途径中1-氨基环丙烷-1-羧酸氧化酶基因(ACO)、1-氨基环丙烷-1-羧酸合成酶基因(ACS)、EIN3/EILs、ERS、RAN、EBF、EIN2等基因都存在变异。特别是序列分析发现‘Grand Nain’中的Ma ACO1基因与参考基因组相比存在2个变异位点并导致氨基酸的突变,且在A和B基因组中MaACO1基因存在2个相邻的变异位点。本研究为香蕉贮藏保鲜等相关分子标记开发、基因功能研究,以及基于基因组编辑技术的香蕉遗传改良提供依据。
- 邵秀红邵秀红胡春华盛鸥毕方铖邓贵明杨乔松
- 关键词:香蕉单核苷酸多态基因变异
- 一株香蕉枯萎病拮抗菌HQB-1的分离鉴定及其发酵条件优化被引量:18
- 2019年
- 【背景】香蕉枯萎病是由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Foc)引起的一种真菌毁灭性土传病害,近年来施用生防菌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防治手段。【目的】从香蕉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具有良好防效的生防菌,并通过优化培养基及发酵条件,提高生防菌数量及抑菌效率。【方法】以福建省漳州蕉园中根际土壤为样品,以香蕉枯萎病致病菌(4号生理小种)为指示菌,通过稀释涂布、平板对峙法筛选得到一株具有较强抑菌活性的拮抗菌株HQB-1。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检测及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初步鉴定其种属,并采用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设计优化菌株的发酵培养基及发酵条件。【结果】初步鉴定HQB-1菌株为Burkholderiastagnalis;最适培养基为:牛肉膏5.0 g/L,酵母浸粉10.0 g/L,NaCl 5.0 g/L;最佳发酵条件为:温度27°C,pH 7.0,转速200 r/min,接种量1%,培养时间36 h。【结论】使用该条件培养获得的有效活菌数及抑菌率较优化前明显提高,其中OD600由优化前的1.251提高至1.881,抑菌率由优化前的9.18%提高至34.60%。
- 徐志周王明元杜锦鹏刘建福欧树文秦紫艺杨可然
- 关键词:香蕉枯萎病生物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