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9BADA8B02)

作品数:9 被引量:121H指数:8
相关作者:江海东邢邯周琴田一丹邢兴华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农业大学海伦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东北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主题

  • 8篇大豆
  • 4篇胁迫
  • 3篇花期
  • 3篇干旱
  • 2篇生理特性
  • 2篇水胁迫
  • 2篇渍水
  • 2篇外源
  • 2篇苗期
  • 2篇光合特性
  • 2篇光合作用
  • 2篇复水
  • 2篇Α-萘乙酸
  • 2篇大豆生长
  • 1篇氮代谢
  • 1篇淹水
  • 1篇淹水胁迫
  • 1篇叶片
  • 1篇油菜
  • 1篇油菜素内酯

机构

  • 8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东北农业大学
  • 1篇黑龙江省农业...
  • 1篇海伦市农业技...

作者

  • 8篇江海东
  • 7篇邢邯
  • 7篇周琴
  • 5篇田一丹
  • 4篇韩亮亮
  • 4篇邢兴华
  • 2篇张国正
  • 2篇江洪强
  • 1篇刘丽欣
  • 1篇钟鹏
  • 1篇刘德生
  • 1篇马凤鸣
  • 1篇林蔚刚
  • 1篇吴俊江
  • 1篇陈卫平
  • 1篇刘丽君
  • 1篇郭娜
  • 1篇林浩
  • 1篇董德建
  • 1篇吴园园

传媒

  • 4篇大豆科学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中国油料作物...
  • 1篇核农学报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淹水对大豆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4
2011年
以南农99-6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淹水胁迫(水面淹至大豆子叶节部位)对大豆生长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淹水抑制了大豆的生长,随淹水时间延长大豆的主、侧根逐渐腐烂,茎淹水部分产生大量不定根,为大豆适应淹水环境提供条件。在淹水处理0~10 d内,植株的生物量、叶面积、光合参数较对照有一定增加,但10 d以后随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叶片中的色素含量降低,随时间延长与对照差异显著;叶片丙二醛、过氧化氢含量随胁迫时间延长呈上升趋势,显著高于对照。淹水胁迫最终导致单株荚数和产量明显降低,淹水时间越长,降低幅度越大。综合各指标来看,光合参数、丙二醛和过氧化氢含量等生理指标在0~10 d与对照差异不显著,而10 d后差异显著,可以推断该大豆品种的淹水胁迫临界期为10 d。
韩亮亮周琴陈卫平田一丹邢兴华邢邯江海东
关键词:大豆淹水胁迫
大豆对渍水的生理响应Ⅰ:光合特性和糖代谢被引量:4
2012年
以大豆品种南农99-6为材料,研究了渍水对大豆生长的影响及大豆对渍水的适应性。结果表明:长期渍水抑制了大豆的生长,植株的生物量、叶面积、叶片中的色素含量、净光合速率等均显著低于对照,H2O2含量一直高于对照。但苗期短期渍水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大豆的生长,生物量、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均有所上升。大豆通过增大茎粗,提高叶片中蔗糖、可溶性糖含量,提高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的比值,从而使其在形态上、生理上产生适应性变化来适应渍水环境。
田一丹韩亮亮周琴张国正邢邯江海东
关键词:GLYCINE苗期渍水胁迫光合特性
三唑酮预处理对花期大豆干旱胁迫及复水后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8
2013年
为探明三唑酮预处理对增强大豆抗旱性的影响,以南农99-6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三唑酮预处理对花期干旱条件和复水后大豆叶片抗氧化系统、内源激素、光合性能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三唑酮预处理显著提高了不同水分条件下大豆叶片的SOD、POD酶活性及GSH含量,但降低了AsA含量;同时三唑酮预处理降低了胁迫期间和复水以后叶片H2O2、MDA含量和O2-的产生速率以及EL的值,但对正常水分条件下影响不显著;此外三唑酮预处理显著提高了干旱胁迫下及复水后大豆叶片Pn、Ci、Gs、Tr的值和IAA的含量,但降低了GA和ABA的含量。干旱条件下,三唑酮预处理显著提高了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增加了单株产量。
吴园园田一丹刘丽欣邢兴华江洪强邢邯江海东周琴
关键词:干旱三唑酮大豆生理特性
不同磷效率大豆干物质积累、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的研究被引量:8
2010年
利用不同磷效率基因型大豆品种,采用盆栽控制磷供应量,探讨其同化物积累及光合生理特性与产量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磷高效品种在低高磷处理下,相对干物质量比较高,能达0.9左右,而磷低效品种多在0.6左右;在低磷处理下,磷高效品种的净光合速率Pn均大于高磷处理,磷低效品种则小于高磷处理;高磷处理使气孔导度Cond、胞间CO2浓度(C i)、蒸腾速率(Tr)增加;低磷处理加强大豆叶片水分利用率(WUE);磷高效品种低高磷处理下产量比在0.9左右,磷低效品种仅为0.62。因此,可以将低高磷下干物质量比和产量比作为筛选不同磷效率基因型大豆的指标。
吴俊江马凤鸣林浩刘丽君钟鹏林蔚刚董德建王金生刘德生
关键词:大豆同化物积累光合生理
α-萘乙酸对干旱和复水处理下大豆幼苗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被引量:24
2011年
以大豆品种南农99-6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α-萘乙酸对干旱和复水处理下大豆幼苗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抑制了大豆的生长,植株的生物量和叶面积的增长速率降低,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蒸腾速率等生理指标急剧下降。复水后大豆生长状况得到改善,植株的生物量和叶面积的增长速率变大,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蒸腾速率迅速回升,并在试验的最后阶段接近正常对照的水平。α-萘乙酸预处理,使干旱处理后大豆幼苗生物量和叶面积的增长速率下降变缓,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等生理指标的降低幅度变小,复水后加快了各项生理指标的恢复速度,较干旱处理更快恢复到正常水平,可见NAA能有效增强大豆幼苗的抗旱能力。
梁鹏邢兴华周琴韩亮亮田一丹张国正邢邯江海东
关键词:Α-萘乙酸干旱复水大豆幼苗光合作用
不同渍水时间对苗期和花期大豆生长及碳氮代谢的影响被引量:14
2012年
以大豆品种南农99-6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苗期和花期渍水对大豆生长及碳氮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渍水显著抑制了大豆的生长,植株生物量、叶面积、叶片色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均显著下降,而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升高;随着渍水时间的延长,各生理指标的变化幅度增大;渍水胁迫解除后有一定的恢复,渍水10d处理后恢复能力较渍水20d处理强.可溶性碳、氮物质及关键酶对渍水反应不同,可溶性糖含量以及叶片谷氨酰胺合成酶和蔗糖合成酶的活性上升,而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渍水对苗期大豆植株生物量、叶面积和MDA含量的影响比花期小.苗期和花期渍水时间越短,大豆受到的伤害越小,其恢复能力也越强.渍水时间在10d内,大豆植株能够通过自身的调节逐渐恢复.
周琴董艳卞雅姣韩亮亮田一丹邢邯江海东
关键词:大豆渍水碳氮代谢光合速率苗期花期
外源油菜素内酯对高温胁迫下大豆光合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被引量:22
2017年
通过盆栽试验探究外源喷施油菜素内酯(EBR)对开花期大豆高温胁迫下抗逆性的影响。试验于2014-2015年在南京农业大学牌楼试验基地进行,以大豆品种南农99-6为试验材料,在花后7 d进行EBR预处理,花后11 d进行高温胁迫,持续4 d。分别在花后11 d(EBR处理结束)、15 d(高温胁迫结束)、19 d(恢复常温后4 d)、27 d(恢复常温后8 d)取样。探究外源EBR对大豆常温及高温胁迫下光合、生物量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EBR显著提高了常温和高温胁迫大豆叶片净光合速率和干物质积累量,且增加了百粒重和单株产量。除此之外,外源EBR显著提高了籽粒中的蛋白质含量、可溶性总糖及淀粉的含量,降低了粗油脂的含量,改善了大豆籽粒的品质。综上所述,外源喷施EBR预处理不但可以通过提高常温和高温条件下大豆叶片的光合能力,促进干物质积累,提高产量,而且提高了籽粒中蛋白质含量,改善了籽粒品质。
谢云灿何孝磊杜鹏邢邯江海东
关键词:大豆高温胁迫
外源α-萘乙酸对花期长期干旱大豆叶片抗氧化系统的影响被引量:14
2015年
以不同耐旱型品种‘南农99-6’和‘科丰1号’大豆为材料,2012年在南京农业大学牌楼试验站进行为期110 d的盆栽试验,研究大豆花期叶面喷施α-萘乙酸(NAA)对长期干旱条件下大豆植株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显著降低了大豆地上部干物质量,叶片中丙二醛(MDA)含量及活性氧(ROS)水平显著升高,同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MDHAR)、谷胱甘肽还原酶(GR)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还原型抗坏血酸(As 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及As A/DHA(双脱氢抗坏血酸)和GSH/GSSG(氧化型谷胱甘肽)比值显著升高,其中‘科丰1号’大豆的抗氧化能力更高,从而维持较低的ROS水平和MDA含量.NAA可显著提高叶片中的APX、POD、CAT、MDHAR活性及As A/DHA、GSH/GSSG比值,其中‘科丰1号’大豆叶片的脱氢抗坏血栓还原酶(DHAR)活性和As A含量极显著增加.
江洪强邢兴华周琴江海东
关键词:大豆干旱Α-萘乙酸抗氧化系统
玉米/大豆不同配置下的玉米生长和产量形成研究被引量:21
2016年
[目的]研究不同田间配置下的间作玉米生长与产量形成,探索长江下游地区适宜的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为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玉米品种‘郑单958’和大豆品种‘南农99-6’为材料,设置玉米行距40 cm、玉米/大豆距离60 cm的窄行距间作处理(IM1),玉米行距50 cm、玉米/大豆距离50 cm的窄行距稍宽处理(IM2)两种不同间作方式,以玉米宽、窄行单作(M1)和玉米常规普通种植(M2)处理为对照,通过2年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玉米/大豆田间配置方式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光合效应及产量效益的影响。[结果]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IM1、IM2)玉米单株干物质量和叶面积指数在营养生长阶段较M1处理略低,但在生殖生长阶段则显著高于M1处理,光合速率显著提高。IM2处理的各生育期干物质量、叶面积指数、光合速率比IM1处理高,产量和效益显著提高。IM1处理和IM2处理玉米产量与M2处理玉米产量相当,但大豆产量增加,总体效益显著提高,尤以IM2处理的玉米大豆间作模式最好。[结论]长江下游地区玉米大豆间作应采取玉米行距50 cm、玉米/大豆距离50 cm(IM2)的种植模式。
程玉柱李龙周琴郭娜邢邯江海东
关键词:光合作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