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D0906006040191)

作品数:7 被引量:29H指数:3
相关作者:王绿娅秦彦文杨娅王旭陈永福更多>>
相关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南华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动脉
  • 4篇动脉粥样硬化
  • 2篇胆固醇
  • 2篇蛋白
  • 2篇蛋白酶
  • 2篇低密度脂蛋白
  • 2篇低密度脂蛋白...
  • 2篇血症
  • 2篇脂蛋白
  • 2篇脂蛋白受体
  • 2篇族性
  • 2篇组织蛋白
  • 2篇组织蛋白酶
  • 2篇家族
  • 2篇家族性
  • 2篇家族性高胆固...
  • 2篇固醇
  • 2篇高胆固醇
  • 2篇高胆固醇血症
  • 2篇斑块

机构

  • 6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南华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首都儿科研究...

作者

  • 7篇王绿娅
  • 3篇杨娅
  • 3篇王旭
  • 3篇秦彦文
  • 2篇潘晓冬
  • 2篇陈永福
  • 2篇蔺洁
  • 2篇杜兰平
  • 2篇张小山
  • 1篇勇强
  • 1篇吕树峥
  • 1篇李新
  • 1篇代艳芳
  • 1篇苏鹏宇
  • 1篇吕树铮
  • 1篇叶平
  • 1篇许瑛杰
  • 1篇孙立元
  • 1篇赵景新
  • 1篇王旭

传媒

  • 2篇中国动脉硬化...
  • 2篇实用儿科临床...
  • 2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华检验医学...

年份

  • 2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组织蛋白酶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被引量:3
2007年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受多重因素的影响,有多种细胞外蛋白酶参与,新近发现组织蛋白酶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对斑块稳定性起重要作用。研究组织蛋白酶在人类的生理作用意义重大,可能有助于揭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机制,并可为防治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提供新的方案。
秦彦文王绿娅
关键词:内科学动脉粥样硬化组织蛋白酶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及其家系成员候选基因突变分析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对1例临床确诊为杂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先证者及其3代家系成员进行候选基因检测和系谱分析,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收集该家系3代共13例血标本及临床资料。对先证者进行心电图和超声检查。对其家系成员进行血脂测定。酚氯仿法提取患儿及家系成员基因组DNA并鉴定,应用多聚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分析结合DNA直接测序方法,检测其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基因的启动子及编码区,枯草溶菌素转化酶9(PCSK9)基因启动子及编码区,载脂蛋白B100(apoB100)26外显子,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与GenBank比对。结果1.先证者颈动脉中膜厚度增厚,局部可见强回声斑块;左房轻度增大,主动脉瓣、二尖瓣轻度返流,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减低。2.该家系排除apoB100基因3500及附近位点突变。3.核苷酸序列分析证实先证者LDLR基因第10外显子发生W462X杂合突变,为色氨酸变为终止密码子;PCSK9基因第1外显子发生第158位碱基T取代C,63、64碱基间插入CTG,分别导致53位丙氨酸(A)变为缬氨酸(V)和21、22位氨基酸之间插入亮氨酸(L)。结论该先证者LDLR基因存在W462X杂合突变,可能为该家系中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致病原因,PCSK9基因第1外显子21-22insL和A53V为中国人中首次发现,为基因多态性,与该家系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发病无关。
王旭蔺洁潘晓冬许瑛杰杨娅张小山杜兰平王绿娅
关键词: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低密度脂蛋白受体
内质网应激与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被引量:10
2009年
动脉粥样硬化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血管疾病,其病因涉及多种危险因素和疾病,迄今为止提出了多种病理生理通路,但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内质网应激逐渐被人们认识,多种致病因素会引起内质网应激。研究发现,内质网应激是蛋白质监控和信号传导系统的保护性反应,但应激过度则导致细胞凋亡,内质网应激是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多种危险因素和炎症反应的共同信号通路,各种危险因素可单独或协同通过内质网应激诱导细胞凋亡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最近,内质网应激在冠心病不稳定斑块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受到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内质网应激的研究进展,为阐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机制及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为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治疗开启新思路。
王旭王绿娅
关键词:内质网应激细胞凋亡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药物治疗进展被引量:10
2008年
动脉粥样硬化(As)不稳定斑块也称易损斑块.不稳定斑块表面溃疡形成、破裂及继发血栓形成,是引起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主要病理基础。药物治疗对防治不稳定斑块破裂的发生,降低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治疗不稳定斑块的药物主要有他汀、抗氧化剂等,其主要药理学机制是抗炎、抗氧化、调节细胞因子、抑制MMPs活性等作用。本文对不稳定斑块有治疗作用的药物研究与应用进展做一综述,为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及线索。
陈永福王绿娅吕树铮秦彦文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药物治疗
冠心病相关基因的全基因组扫描策略与研究进展
2009年
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并受多种遗传、环境因素及其之间相互作用影响的复杂性疾病。因此,深入进行遗传和环境因素研究,将为预防和控制冠心病提供依据。全基因组扫描新策略对于筛查多基因疾病的致病和易感基因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其对疾病相关基因的定位,
王旭李新王绿娅
关键词:全基因组扫描疾病相关基因冠心病复杂性疾病多基因疾病
组织蛋白酶S与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观察组织蛋白酶S(Cathepsin S)在不同周龄载脂蛋白E基因缺陷(ApoE-/-)小鼠主动脉的表达,初步探讨Cathepsin S对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As)病变的影响。方法:将16只8周龄ApoE-/-小鼠随机分为两组:16周龄组(n=8),24周龄组(n=8),均饲以高脂饮食,分别在16周龄和24周龄处死动物。采用普通光镜、病理图象分析法测定主动脉As斑块面积及管腔面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组织蛋白酶S(Cathepsin S)在不同周龄ApoE-/-小鼠主动脉的表达。结果:16周龄组ApoE-/-小鼠主动脉根部出现As病变;与16周龄组ApoE-/-小鼠相比,24周龄组ApoE-/-小鼠主动脉根部As病变显著增强(P<0.01),免疫组化显示Cathepsin S表达明显增加(P<0.01)。结论:Cathepsin S在ApoE-/-小鼠主动脉的表达随As病变程度增强而显著增加。
秦彦文王绿娅叶平陈永福杨娅吕树峥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组织蛋白酶S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儿及其家系基因分析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通过对1例伴血清胆固醇水平极度增高的疑诊为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的多发性皮肤黄瘤病患儿及其2代家系成员进行基因检测和系谱分析,探讨多发性皮肤黄瘤病的发病机制。方法收集1例多发性皮肤黄瘤病患儿的家系2代共5例血标本及临床资料,对其家系成员进行血脂测定;对患儿行心电图、血管超声、心脏彩超和冠脉CT造影检查;酚-氯仿抽提法提取患儿及家系成员基因组DNA,应用PCR-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分析结合DNA直接测序方法 ,检测其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基因的全部18个外显子和启动子,以及载脂蛋白B(apoB100)R3500Q位点;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与GenBank比对,寻找突变。结果 1.该患儿父母胆固醇水平均高于正常上限。2.该患儿双侧颈总动脉分叉处中段内-中膜轻度增厚,局部可见强回声斑块;左房轻度增大,二尖瓣轻度返流,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减低;冠状动脉前降支中段轻-中度狭窄。3.该家系排除apoB100基因R3500Q突变。4.核苷酸序列分析证实先证者LDLR基因第13外显子发生D601Y纯合突变,为1864位G>T碱基置换,导致天冬氨酸改变为脯氨酸;患儿父母LDLR基因第13外显子均发生D601Y杂合突变;患儿2个姐姐未检测到突变。结论该例多发性黄瘤病患儿确诊为纯合子FH,其LDLR基因存在D601Y纯合突变分别来源于父系和母系的遗传,该突变可能为该家系中FH的致病突变。
孙立元潘晓冬苏鹏宇王旭代艳芳杨娅张小山勇强杜兰平蔺洁赵景新王绿娅
关键词:低密度脂蛋白受体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