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278404)
- 作品数:5 被引量:7H指数:2
- 相关作者:孙昕解岳徐凯李璇李鹏飞更多>>
- 相关机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科技统筹创新工程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 分散式处理技术在酒店污水处理中的工程应用
- 2014年
- 对西安某酒店的生活污水处理系统进行工艺设计、设备安装与系统调试。采用水解酸化与二级生物接触氧化结合的分散式污水处理工艺,稳定运行后对原污水中COD、BOD5、SS、NH3-N、TP的去除率分别为91.3%、94.1%、84.1%、75.8%、78.8%,出水水质满足《黄河流域(陕西段)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标准要求(DB 61/224—2011)。
- 解岳李小明张舟
- 关键词:生活污水脱氮除磷水解酸化
- 低平均光强下波动光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被引量:1
- 2020年
- 为了研究波动光对藻类的影响,以典型水华藻种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为研究对象,运用了基于单片机系统的光强控制实验装置,开展了不同光照条件下铜绿微囊藻的生长研究。共设置了四种光照条件,分别为不同周期波动光强FL(Fluctuating Light)组(10min FL、1h FL和6h FL)和平均光强AL(Average Light)组。实验结果表明,在低平均光强下,6h FL、1h FL和10min FL组铜绿微囊藻藻密度相对于AL组分别增加了28.3%(P<0.05)、18.2%(P<0.05)和7.7(P>0.05)。三组波动光强下铜绿微囊藻的比增长速率、Fv/Fm和rETR均显著大于平均光强组(P<0.05),且随着波动光周期的增大,各指标也会显著增加(P<0.05),而热耗散NPQ平均值、单个细胞类胡萝卜素含量等指标与上述指标呈相反的规律并且差异显著(P<0.05)。结果也表明在低平均光强下,相比于恒定光照,铜绿微囊藻在波动光下能更好地调节自身光合作用机制去利用光能,且波动周期越大,铜绿微囊藻对光能利用效率越高。这暗示了低强度波动光可以作为提高藻类产量的一种手段。
- 孙昕汤加刚李鹏飞孙杰何飞飞由黎贺健程
- 关键词:周期叶绿素荧光参数铜绿微囊藻
- 温度分层环境下异重流演绎动力学
-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大多数城市特别是北方城市的供水主要依靠由本地区所见的水库水来供给,但是近年来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特别是水库水质污染导致的水质型缺水加剧,这严重影响了城市供水而且阻碍了社会经济建设。因此,提...
- 朱丽鹏
- 关键词:水温分层泥沙浓度泥沙粒径
- 文献传递
- 入流泥沙粒径组成对弱分层水体异重流及挟沙特性的影响被引量:2
- 2017年
- 利用水槽设计水库分层水体模型试验,研究温度弱分层水体中不同入流泥沙粒径组成时异重流及其泥沙运动的特性。选用颗粒粒径0.01 mm、0.02 mm、0.05 mm的泥沙,开展了不同入流泥沙粒径组成条件下的异重流试验研究。在水温弱分层水库水体中,分析入流泥沙粒径组成的变化对分离点水深和间层流厚度的影响规律;不同泥沙粒径组成下,分析异重流在水库断面的泥沙浓度、较深的水域挟沙量变化规律;研究了泥沙沉淀量和悬浮量与入流泥沙粒径组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弱分层条件下,维持入流泥沙浓度3.75 g/L、入流速度0.005 m/s不变,异重流在水库中泥沙沉淀比例为29%~38%,泥沙在水库中的悬浮比例为46%~60%;粒径组成变化导致分离点深度和间层流厚度不同,颗粒粒径越大,分离点深度越深,间层流厚度越厚;异重流挟沙能力弱,水库淤积更严重,泥沙也会造成水库水浑浊;入库泥沙粒径越小,水库悬浮的泥沙浓度越大,水库的内源污染越大;当入库泥沙粒径较小时,宜在水库深水区取水,可减少水处理费用。研究成果可为水库取水、调水调沙提供参考。
- 徐凯孙昕余伟宾
- 关键词:异重流泥沙粒径
- 出水口位置对异重流运动及泥沙分布的影响被引量:2
- 2017年
- 在实验室小环境下模拟大型水库及水库的分层环境,在水库温度分层条件下进行异重流实验,研究不同出水口位置条件下由水温分层引起的间层流现象,并探究分层环境下,出水口不同位置水库异重流运动的普遍规律及泥沙分布特性。结果表明:当入流泥沙浓度确定,出水口分别位于上、中、下层时,异重流的厚度、分离点深度、水跃高度和行进时间等参数数值差异较小;当入流泥沙浓度确定,上层出水口形成的间层流厚度基本沿程不变,中、下层出水口的间层流会因卷吸作用而卷吸周围清水导致间层流厚度局部增加;出水口位置确定,入流泥沙浓度基本不影响排沙比;入流泥沙浓度确定,上层出水口的排沙比远远大于中层和下层的排沙比。
- 解岳李璇孙昕
- 关键词:泥沙浓度排沙比
- 分层水库异重流挟沙特性及适宜排沙口的确定被引量:2
- 2017年
- 利用异重流排沙是控制水库泥沙淤积和避免水库浑水现象的一种有效手段,但是目前对水库水温分层环境下的情况却鲜有研究。基于自然水温分层的分层模型水库研究,分别在入流量为0.08~0.64 m^3/h、入流泥沙浓度为1.25~7.5 g/L和泥沙粒径为0.01 mm的条件下,进行了一系列分层水库异重流的中试研究,测定了水库中5个断面、6个运行时间下的垂向泥沙浓度分布,系统分析了其变化特性和影响因素。对于固定工况,定义出水口断面处泥沙浓度不低于10%最大浓度(≥10%C_(max))的位置为适宜排沙口位置。中试结果表明,在跃温层温度梯度为41~48℃/m的分层条件下,入流量和泥沙浓度均能影响水库内异重流的主要挟沙范围及适宜排沙口的位置。水库内最大泥沙浓度随入流量和泥沙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其主要挟沙范围亦随之扩大,异重流排沙口的适宜垂向位置下移。
- 解岳陈恩源孙昕
- 关键词:异重流泥沙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