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气象局气象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CMAGJ2013M21)

作品数:10 被引量:126H指数:6
相关作者:张胜军许映龙更多>>
相关机构:宁波市气象网络与装备保障中心宁波市气象服务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气象局气象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宁波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天文地球

主题

  • 6篇台风
  • 4篇暴雨
  • 4篇大暴雨
  • 3篇海葵
  • 2篇登陆
  • 2篇登陆前后
  • 2篇地形
  • 2篇强台风
  • 2篇热带
  • 2篇暴雨成因
  • 2篇暴雨成因分析
  • 2篇大暴雨成因分...
  • 1篇登陆台风
  • 1篇低空
  • 1篇低空急流
  • 1篇动力条件
  • 1篇杜鹃
  • 1篇预报着眼点
  • 1篇中尺度
  • 1篇中尺度辐合

机构

  • 2篇中国气象科学...
  • 2篇宁波市气象服...
  • 2篇宁波市气象网...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作者

  • 1篇张胜军
  • 1篇许映龙

传媒

  • 5篇气象
  • 2篇热带气象学报
  • 1篇浙江气象
  • 1篇气象与环境学...
  • 1篇暴雨灾害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杜鹃”登陆减弱后所致的宁波大暴雨成因分析被引量:7
2018年
利用常规观测和自动站加密资料、卫星云图、雷达及NCEP再分析资料,诊断分析1521号台风"杜鹃"登陆福建减弱过程中造成宁波异常强降水原因,结果表明:本次宁波强降雨是由"杜鹃"减弱后的外围云系在加强西进的副高边缘通过对流发展引发的,伴有强雷电,具有低质心降水特点;中低层大范围、长时间持续的水汽能量输送给本次强降水提供了必要的水汽条件,水汽通量散度出现负值、极小值、变大与强降水的开始、增幅、结束有提前12 h的预示期;能量场的梯度大小和位置对台风暴雨的预报有较好的指示作用,强降水发生在能量场梯度大值区出现12 h之后;本次大暴雨过程发生在对流不稳定条件下,并伴有和暖湿气流相联系的湿位涡水平分量的发展,触发了垂直涡度的增长;中尺度辐合线的位置和强度对未来1 h降水预报有非常好的指示作用。
郭宇光钱燕珍方艳莹朱宪春潘灵杰陆峰毅
关键词:大暴雨水汽动力条件
“海葵”登陆前后强度演变及造成浙江省强降水的诊断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利用湿位涡、螺旋度和湿矢量对"海葵"登陆前后强度变化及造成浙江省强降水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广阔的暖海面、高空急流的维持、弱纬向风垂直切变及暖心结构的增强为"海葵"在近海发展提供条件。TC中心附近mpv1负中心的出现及mpv2正值区的抬升,及此后mpv2由正转负的过程,分别对其发展和衰减有12~18 h的提前量。台风先增强后减弱的过程对其大风区内高层水平螺旋度负-正-负的转换存在12 h的响应时间。大气层结不稳定条件下,TC强度发展有利于中心附近能量积累,促使低层气流增强并携带丰富水汽输送至浙东沿海,形成暴雨。台风大风区内高层水平螺旋度的演变通过影响TC强度,促使低空水平螺旋度变化,850 hPa数值增加及减弱为零的过程分别对强降水的形成与减弱有9~12 h左右的预示,且中心阈值一定程度上可表征TC登陆前后降水强度与持续时间上的差异。湿矢量可预示雨带分布,其负值区大小对雨带范围的表征能力较强但负值中心相对降水中心偏北,且无法反映登陆前后降水强度的差异。
金靓钱燕珍黄裕火
关键词:台风强度强降水湿位涡螺旋度
“菲特”减弱时浙江大暴雨过程成因分析被引量:49
2014年
文章利用常规观测和自动站加密、凉帽山高塔、雷达站及NCEP再分析等资料,分析了2013年10月7-9日1323号"菲特"台风登陆减弱后浙江异常强暴雨事件,得到:这次大暴雨过程是"菲特"减弱后,由于北侧的弱冷空气从近地层渗透流入,导致垂直涡度加强,上升气流增强,高层出流强,低层能量锋区堆积,辐合增强,诱生中小尺度系统而产生的;由于东侧"丹娜丝"的活动,使得浙江北部地区有持续强盛的偏东气流,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能量,近地层偏东气流和东北气流的辐合是强降雨的动力机制。偏东风明显增大比雨量增大有2 h左右的提前,水汽增加和减少与雨量增大和减小有6 h的提前;呈喇叭口状西高南高的杭州湾地形有迎风坡作用和地形辐合,对偏东、东北气流参与造成的降雨过程有增幅作用。由此,秋季台风雨量预报要考虑冷空气的加入可能引起的强降雨时间延长;盛行偏东风时,杭州湾海域风力明显偏大,可能引起周围地区的降雨增幅;用当地多源资料、边界层观测资料做暴雨预报局地性临近修正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周福钱燕珍朱宪春杜坤金靓
关键词:冷空气中尺度辐合地形
强台风海葵登陆前后强度变化的观测分析被引量:11
2013年
1211号台风海葵强度强,在近海及登陆前后中、日、美三个国家的业务定强差别较大。云图分析"海葵"强度强,近海后云顶亮温长时间在-70℃以下。雷达资料表明"海葵"登陆前后,结构对称,眼区清晰,范围增大。登陆点附近沿海测站出现了长时间的强大风,过程13级及以上阵风共持续了26 h,东矶、大陈、石浦最大风速的极大值分别是:46.9、39.4和36.8 m·s^(-1)。风场垂直分布差别500 m以内普遍在7~8 m·s^(-1)。这些陆基观测资料表明"海葵"可能达到了强台风标准,中央气象台定强是合理的。近海或登陆台风强度的确定在使用Dvorak技术的基础上,还应更多地参考陆基探测资料。
钱燕珍高拴柱黄思源杜坤郭建民郭宇光
关键词:登陆前后
强台风“海葵”(1211)近海急剧增强的数值研究被引量:11
2014年
近海台风强度急剧增强是预报中的难点。使用新一代中尺度WRF模式对台风"海葵"(1211)近海强度急剧增强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对数值模拟结果展开分析,研究引起台风强度突变的可能机理及相应结构变化。模拟结果表明,台风"海葵"的急剧增强与低层水汽输入的突然增加以及有利的高、低层辐散、辐合流场配置密切相关,且在"海葵"台风强度迅速增强的前6 h其高低层辐合、辐散流场呈现同时增强。台风结构变化的分析表明,在台风急剧增强时段台风结构趋于对称化,且低层眼壁范围小,高层眼壁范围向外扩展。伴随着台风强度增强,径向风速和切向风速也处在增大过程中,特别是台风急剧增强阶段,径向风速和切向风速增大更明显。另外,暖心强度逐渐加强,且暖心范围明显扩大并向低层扩展。同时随着台风强度的增强,垂直上升运动也逐渐增强。台风的这些结构变化都有利于其强度的维持和发展。
钱燕珍张胜军黄奕武郭建民
关键词:台风强度突变数值模拟
东海转向和登陆热带气旋特征合成分析被引量:5
2013年
进入东海的热带气旋(TC)每年有3.2个,转向或者髓陆将造成不同的影响。通过对这两类TC登陆或转向前后,形势场和物理量场的合成分析得到:转向类TC,副热带高压(以上简称副高)弱,东侧呈块状;西风带强,离TC近;中高层西风急流明显急流在向东移动过程中有增强趋势;TC东北方高层辐散增强,在中低层有正涡度平流,涡度平流中心清晰。而登陆尖TC,副高强,呈宽带状;西风带弱,离TC远;西风急流不明显,没有增强,高层急流中心位于TC的西北方和北方;TC东北方高层没有明显的辐散流出,中低层正涡度平流位于TC的西北方和北侧,涡度乎流中心不清晰。转向或登陆前72 h各特点已有显示,前48 h其特征更加明显。
钱燕珍许映龙徐迪峰
关键词:热带气旋登陆
三个登陆台风间接造成宁波大暴雨特征分析被引量:6
2019年
利用常规观测和自动站加密观测、雷达、卫星云图及NCEP再分析资料,统计登陆福建未进入浙江而对宁波产生影响的台风,着重分析近几年预报与实况差别较大的“菲特”、“杜鹃”和“莫兰蒂”台风造成宁波强降水的原因。结果表明:此类台风1949—2016年共有82例,43.9%造成宁波局部暴雨,9.8%造成局部大暴雨,4.9%造成全市范围大暴雨,其中75%发生在2013年以后。远距离、范围小的台风减弱后,云系扩散,与冷空气、副热带高压、其他台风等相互作用,有利于急流和持续性强降水的形成;低层水汽收入增加(减少)对于宁波降雨增强(减弱)的开始时间有6—12h提前;非地转湿Q矢量散度负值的增强(减弱)对于宁波强降雨的开始(减弱)有提前6h的预示意义。
钱燕珍潘灵杰段晶晶郭宇光朱宪春
关键词:台风大暴雨低空急流非地转湿Q矢量
宁波海雾特征和预报着眼点被引量:29
2015年
本文用1971—2011年石浦站资料及N(2EP再分析资料,统计分析宁波各种强度海雾特征和合成分析其出现的天气背景。统计表明:海雾多发生于4—6月,主要出现在23时至次日11时,其中23时至次日02时最多,11时后消散。风力在2~3级的西南或东北风有利于海雾的发生。相对湿度在90%~95%,本站气压在990~1002 hPa时,海雾发生概率随着湿度的增加及气压的减小而增加,但对于能见度≤50 m的强浓雾来说,相对湿度和本站气压范围分别为92%~95%和990~999 hPa,且强浓雾随湿度及气压的增加而增加。宁波海雾通常出现在江淮气旋、冷空气影响前和梅雨锋中低涡东移前。合成分析表明:锋面雾一般形成于系统过境前2~3 d,局地上空西南暖湿气流影响时;或静止锋南侧,局地上空风速较小,且前期有充足水汽汇聚并导致湿层增厚;平流雾形成时上空位于西南涡前部,长时间西南暖湿气流输送,形成一定厚度和范围的湿度层,在该天气背景下,下垫面的气-海温差维持在0~1.5℃左右,露点-海表温差在-0.5~0℃上下。浓雾(强浓雾)的形成需在稳定的大气层结下,长时间深厚的暖湿气流里,同时来自北方的冷海流不断注入宁波沿海。此外,雾的强度与暖平流及海表冷平流的强度有较大关系。这些对宁波海雾及其强度的预报有较好指导作用。
周福钱燕珍金靓孙军波
关键词:统计特征
“灿鸿”台风造成浙江东北部大暴雨成因分析被引量:19
2016年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和自动站加密资料、卫星云图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5年7月10—11日1509号台风灿鸿造成其西侧浙江东北部异常强暴雨事件,得到本次大暴雨过程是由于"灿鸿"强度强、范围大、直接影响时间长,长时间东北气流下,在浙东北特殊地形作用下,形成地面辐合带造成的。台风影响前期该区域处在对流不稳定状态,水汽含量丰沛,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且气温低,有利于上升运动,上层水汽冷凝造成强降雨。暴雨区低层MPV1由负值转变为正值,导致垂直涡度加强,925 hPaθse的高能区的长期存在,有利于上升气流增强,水汽长时间大量输送有利于台风的发展和维持,也有利于强降雨的形成。这些物理量的变化与雨量增大和减小有612 h的提前。呈喇叭口状的杭州湾及南面四明山、狭长东北一西南走向的象山港以及南岸的山脉等地形有迎风坡作用和地形辐合,对东北气流参与造成的降雨有增幅作用。
周福钱燕珍方艳莹顾小丽王毅
关键词:大暴雨地形
一次东风波发展成登陆热带风暴的特征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热带风暴"环高"(0311)具有结构浅薄,范围小,移动速度快等特点。对环流形势、云图、观测资料的分析发现,"环高"的云形,其形成、结构、移动和风雨影响都有东风波的特征。通过相关物理量诊断表明,从风暴南面和东南面有大量水汽的涌入体现了东风波的特征,高层没有水汽辐散不利于"环高"充分发展。8月19日08时垂直螺旋度正中心在500 h Pa左右,体现了东风波特征,到了20时,500 h Pa以下垂直螺旋度都是正值,以上是负值,此时的环境螺旋度分布比较有利于风暴的发展,但此时"环高"正接近陆地,导致"环高"发展不充分。
钱燕珍张程明王蕾朱宪春徐迪峰
关键词:热带风暴结构特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