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011FY120300)

作品数:22 被引量:587H指数:14
相关作者:郑景云葛全胜郝志新卞娟娟闫军辉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经济管理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9篇天文地球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9篇气候
  • 3篇暖期
  • 3篇气候变化
  • 3篇气温
  • 3篇降水
  • 2篇气候区
  • 2篇气候区划
  • 2篇气候舒适度
  • 2篇温度变化
  • 1篇东亚季风
  • 1篇冬半年
  • 1篇冬季气温
  • 1篇信风
  • 1篇汛期
  • 1篇中国气候
  • 1篇日变
  • 1篇日变化
  • 1篇日数
  • 1篇石笋
  • 1篇时空分布特征

机构

  • 20篇中国科学院
  • 8篇中国科学院大...
  • 4篇中国科学院研...
  • 3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南京师范大学
  • 2篇重庆师范大学
  • 2篇信阳师范学院
  • 2篇中国气象科学...
  • 2篇国家气象信息...
  • 2篇上海市气象科...
  • 1篇宁夏大学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湖北文理学院
  • 1篇湖北科技学院

作者

  • 18篇郑景云
  • 15篇葛全胜
  • 12篇郝志新
  • 4篇卞娟娟
  • 4篇闫军辉
  • 3篇尹云鹤
  • 3篇方修琦
  • 2篇刘舸
  • 2篇刘健
  • 2篇周秀骥
  • 2篇赵平
  • 2篇傅辉
  • 2篇张学珍
  • 2篇杨保
  • 2篇王欢
  • 2篇丁玲玲
  • 1篇邵雪梅
  • 1篇席建超
  • 1篇徐新创
  • 1篇赵国永

传媒

  • 9篇地理学报
  • 4篇地理研究
  • 3篇科学通报
  • 2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资源科学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农业资源与环...

年份

  • 2篇2016
  • 5篇2015
  • 4篇2014
  • 4篇2013
  • 3篇2012
  • 4篇2011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1951-2010年中国主要气候区划界线的移动被引量:59
2013年
根据采用同一区划方法、指标体系划分的1951-1980年及1981-2010年中国气候区划结果,对比分析了过去60年中国气候区划的主要界线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51-1980年至1981-2010年,我国寒温带界线西缩、北移;暖温带北界东段北移,其中最大北移幅度超过1个纬度;北亚热带北界东段平均北移1个纬度以上,并越过淮河一线;中亚热带北界中段从江汉平原南沿移至了江汉平原北部,最大移动幅度达2个纬度;南亚热带北界西段北移0.5~2个纬度;青藏高原亚寒带范围缩小,高原温带范围增加。东北湿润、半湿润区虽转干与趋湿并存,但其中温带地区的湿润—半湿润东界东移,大兴安岭中部与南部的半湿润—半干旱界线北扩;其他地区的干湿分界线虽未出现明显移动,但北方半干旱及华北半湿润区总体转干,河西走廊、新疆及青藏高原的干旱、半干旱区总体转湿;而南方湿润区则趋干与转湿并存。
卞娟娟郝志新郑景云葛全胜尹云鹤
1750-2010年强火山喷发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5
2014年
根据美国Smithsonian研究院全球火山计划发布的火山喷发年表,提取了1750-2010年逐次强火山喷发(火山爆发强度指数VEI≥4)事件的详细资料,按照地理纬度、海拔高度、发生年份及月份等要素进行分类统计,分析了1750年以来的全球强火山喷发的主要特征。结果表明:1750-2010年间强火山喷发多集中于环太平洋火山带以及苏门答腊岛—爪哇岛火山带上,并以赤道两侧地区(10°N^10°S)最多;1000~2000 m海拔高度上易多发强火山喷发事件;1月和4月是强火山喷发最为集中的月份,夏半年(4-9月)较冬半年(10月-次年3月)发生次数略多;强火山喷发具有15~25年和35~50年的年代际周期,且1870年以后强火山喷发周期变化较之前更为频繁,其中1750-1760年、1776-1795年、1811-1830年、1871-1890年、1911-1920年及1981-1995年强火山事件相对多发,其他时段则相对少发。
王欢郝志新郑景云
2650年东亚-北印度洋热力差异与东亚夏季风变化
2011年
利用观测资料研究发现,东亚-北印度洋对流层热力差异指数(East Asian-North Indian Ocean index,IEANI)与东亚夏季风及相应的中国东部季风降水都具有密切的关系.当IEANI偏高(低)时,东亚中纬度夏季风偏强(弱),华北地区降水偏多(少),江南地区降水偏少(多).为了研究东亚夏季风的长期变化特征,我们利用北京和澳大利亚塔斯曼尼亚地区的重建气温回归了BC665~AD1985年的IEANI.研究发现,在过去2000多年里,重建的IEANI总体上能够指示世纪尺度上的东亚夏季风变化和中国东部降水异常.重建的IEANI与中国东部降水的关系与现代气候所表现出来的关系非常相似,表明这种相关特征也出现在过去2000多年来的世纪尺度上.对于IEANI在更长时间尺度(数百至千年)上的变化特征及其与降水的关系,尚需利用更多类型的代用资料进一步验证.
刘舸赵平周秀骥
关键词:热力差异降水
过去150年长三角地区的春季物候变化被引量:13
2012年
利用中国历史日记中的长三角地区春季物候记录,重建了该地区1834年以来的春季物候期变化序列,同时结合气温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序列对温度变化的指示意义。主要结论有:(1)1834-1893年,长三角地区春季物候在波动中逐渐推迟,但19世纪末起突然出现大幅提前;1900-1990年以年代际波动为主要特征,1990-2010年又再次出现大幅提前;1834年以来,该地区春季物候最迟的年份为1893年,最早的年份为2007年,分别较1977-1996年平均推迟27天和提早17天。(2)长三角地区的春季物候期变化与该地区上年12月-当年3月及当年1-3月气温变化的相关系数分别超过-0.75、-0.80,可很好地指示该地区的冬季与初春(特别是1-3月)气温变化;这为进一步集成多种代用资料重建历史时期的中国温度变化提供了重要数据基础和依据。
郑景云葛全胜郝志新仲舒颖马翔张学珍
类型变更的相邻气象观测站的日气温资料整合被引量:9
2012年
利用日气温资料,分析了因气象观测站类型变更而致的气候资料连续性和均一性问题及其影响,提出了订正相邻观测站日气温并将因观测站类型变更而致的相邻站不连续日气温资料整合的方法。主要结论有:(1)气象观测站类型变更而致的气候数据不连续既影响资料的均一性,也影响气候变化研究的结果。在考虑或不考虑测站类型变更(仅1980年以后)时,对我国过去60年1月气温趋势变化的估计结果差别达6.0%。(2)虽然海拔差异明显影响相邻站气温,但城乡差别等下垫面及其周边环境差异因素的作用极为显著;可导致两个地理位置相近的测站最大月气温差别超过0.50℃。(3)利用相邻测站的月气温差异进行各月的日气温订正可以消除海拔、台站下垫面及其周边环境差异对观测资料的均一性影响;使订正后的序列能更好地反映出气候的年际变化特征;从而可为我国正在开展的气候区划新方案、气候变化对区划影响及冷暖期环境格局变化等研究工作提供更均一的气候观测基础资料。
郑景云卞娟娟
关键词:气象观测站
中国重点旅游城市气候舒适度及其变化趋势被引量:51
2015年
基于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通用热气候指数,研究中国12个重点旅游城市的气候舒适度及其1960-2013年间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1依据气候舒适度年内分布特征,所有城市可分为5种类型,即春、秋适型,春、秋、冬适型,春、夏、秋适型,冬适型和全年不适型。2 1960-2013年,年均通用热气候指数基本均显著增加;哈尔滨、大连增幅最大,分别达1.73oC/10a、1.44oC/10a。月均通用热气候指数也一致增加,且增幅冬季大、夏季小。3从年尺度看,各城市"冷不舒适"频率降低,"热不舒适"频率增加。哈尔滨、乌鲁木齐、北京、拉萨、西安、上海、三亚年"舒适"频率增加,尤其拉萨增幅高达8.9 d/10a;呼和浩特、大连、昆明、重庆、广州年"舒适"频率降低。4从月尺度看,6-9月的"舒适"频率整体降低;11-2月的"舒适"频率整体增加;3-5月及10月表现为纬度或海拔较高城市的"舒适"频率增加,其余城市降低。
孔钦钦葛全胜席建超郑景云
关键词:气候舒适度
过去千年太阳活动异常期的中国东部旱涝格局被引量:28
2016年
根据过去千年中国东部旱涝等级资料,采用各级旱涝发生几率的比率差指标,参照新近重建的5条过去千年太阳活动序列,重建了其间11个太阳活动异常期的中国东部旱涝格局。结果发现:在11个太阳活动异常期,中国东部旱涝格局各不相同。其中在5个太阳活动极小期(1010-1050年、1280-1350年、1460-1550年、1645-1715年、1795-1823年),中国东部旱涝格局虽不一致,但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北地区)出现偏旱(涝)的几率更高;而在2个太阳活动极大期和4个太阳辐射高值期,中世纪极大(1100-1250年)整个东部多偏旱,1845-1873年的太阳辐射高值期,整个东部多偏涝;其余4个时段(1351-1387年、1593-1612年、1756-1787年、1920-2000年)则旱涝相间出现。集合平均表明:在太阳活动极小期,中国东部呈自南向北的"涝—旱—涝"分布:长江流域偏旱,南北两侧的华南沿海和华北平原偏涝,且西北东部及西南偏旱;而在太阳活动极大期和太阳辐射高值期,长江流域及西北东部多偏涝,华南和华北多偏旱。
葛全胜刘路路郑景云郝志新
清代华北地区冬半年温度变化重建与分析被引量:17
2012年
利用清代地方志中的异常初、终霜记载,根据器测时期华北初、终霜的早、晚与温度变化的关系,重建了1646-1910年华北地区时间分辨率为5年的冬半年温度距平序列,分析了期间的冷暖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清代华北地区气候以寒冷为主要特征,冬半年温度平均较现代(1951-1980年)约低0.55℃,最冷5年(1656-1660年)较现代约低1.42℃;清代华北地区冬半年气候存在"冷—暖—冷"的世纪波动,两个寒冷时段起讫时间分别为1646-1700年(平均较现代约低0.77℃)和1781-1910年(平均较现代约低0.58℃),1701-1780年虽然相对较暖,但冬半年温度仍较现代略低(平均较现代约低0.36℃);从更高时间分辨率看,清代冷暖时段内同样存在较小的波动,清后期寒冷时段出现了两个"冷谷"。
闫军辉葛全胜郑景云
关键词:温度重建冬半年清代
1981~2010年中国气候区划被引量:107
2013年
根据我国658个站1981~2010年日气象观测数据,以日平均气温稳定≥10℃的日数、年干燥度、7月平均气温为划分温度带、干湿区、气候区的主要指标,以1月平均气温、年降水量为温度带、干湿区划分的辅助指标,并参考日平均气温稳定≥10℃的积温及极端最低气温的多年平均值等指标,对我国1981~2010年气候状况进行了区划,将我国分为12个温度带、24个干湿区、56个气候区.与1951~1980年相比,受气候增暖影响,1981~2010年间我国东部多个温度带界线出现了北移,其中暖温带北界东段最大北移超过1个纬度,北亚热带北界东段平均北移1个纬度,中亚热带北界中段最大北移2个纬度,南亚热带北界西段北移0.5~2.0个纬度;西部因受地形影响,温度带水平移动不显著,但在青藏高原有亚寒带范围缩小、温带范围扩大趋势.同时,因华北、东北东南部、西北东部降水减少,北方半干旱与半湿润分界线东移与南进,其中36°~41°N间的移动幅度达0.5~2.5经度;但西北的河西走廊、新疆及青藏高原的干旱区、半干旱区总体转湿.
郑景云卞娟娟葛全胜郝志新尹云鹤廖要明
关键词:气候区划
长江中下游地区1620年的极端冷冬研究被引量:10
2014年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分析了长江中下游地区1620年冬季的积雪特征与寒冷程度;估算了162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及9个地点相对于1961-1990年的冬季气温距平。结果表明:①162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季积雪期在30~100日之间,其中荆州积雪期最长,可能达百日之久;合肥、霍山、南京、巢湖等地积雪平均达70日左右;安庆、武汉、常德、长沙、景德镇等地积雪40~60日不等;苏南、上海等地积雪日数相对较少,也达30日左右。②162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极端寒冷,冬季的区域平均气温较现代(1961-1990年)低约4.4℃;其中景德镇的冬季气温负距平最大,较现代平均低约5.7℃;其次为霍山、合肥、常德、武汉和上海,其冬季气温距平在-5^-4℃之间;长沙冬季气温负距平虽相对最小(低约3.6℃),但仍远低于器测时期的极端最低值。
闫军辉刘浩龙郑景云郝志新葛全胜傅辉
关键词:积雪日数冬季气温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