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KZCX2-YW-116-1)

作品数:4 被引量:164H指数:4
相关作者:倪四道郑勇陈颙韦生吉崇加军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地震
  • 2篇震源
  • 2篇震源深度
  • 1篇地壳
  • 1篇地震学
  • 1篇地震学研究
  • 1篇余震
  • 1篇余震区
  • 1篇余震序列
  • 1篇玉树地震
  • 1篇震区
  • 1篇震源机制
  • 1篇震源机制解
  • 1篇破坏性地震
  • 1篇前震
  • 1篇强地面运动
  • 1篇汶川大地震
  • 1篇汶川地震
  • 1篇下地壳
  • 1篇反演

机构

  • 3篇中国科学技术...
  • 2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中国地震局

作者

  • 3篇倪四道
  • 2篇陈颙
  • 2篇郑勇
  • 1篇李丽
  • 1篇陈棋福
  • 1篇崇加军
  • 1篇曾祥方
  • 1篇王伟涛
  • 1篇韦生吉
  • 1篇罗艳

传媒

  • 2篇中国科学:地...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中国科学(D...

年份

  • 2篇2010
  • 2篇2009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2010年4月14日玉树地震:一个有前震的破坏性地震被引量:32
2010年
2010年4月14日早晨,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了一次强烈地震,地震面波震级达到7.1级(Ms7.1,http://www.csndmc.ac.cn;矩震级Mw6.9,http://neic.usgs.gov).地震震中距离玉树县城30km左右,此次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两千多人不幸罹难,一万多人受伤.地震发生后,
倪四道王伟涛李丽
关键词:玉树地震破坏性地震前震
汶川地震余震区东北端一个余震序列的地震学研究被引量:58
2010年
以往研究结果表明,大陆板内成熟断层的浅部有断层泥的充填,不能积累足够应变产生地震,所以绝大多数地震的深度都深于5km.而年轻断层或完整岩体在积累足够应变的情况下可以发生浅于3km的地震.汶川地震形成了200多公里的地表破裂,但是远震波形反演及余震分布表明,主震可能继续往北东方向的地下破裂了50多公里,在破裂区东北端深部破裂可能引起浅部应力增加,从而产生浅震.2008年7月24日在汶川地震破裂带东北端青川发生了一次Ms5.7级的余震.CAP方法反演表明,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为逆冲型,深度为3km.为了进一步确认震源深度,本文利用震中距约15km的近台L0205观测到的深度震相sPL及面波体波振幅比确认其深度.由于地震深度小于震中距1/5,Rayleigh波才能发育,在15km左右的距离上观测到远强于SV波的Rg波,这也充分证明了这次地震的震源很浅.在该台上还观测到该地震序列多次余震的sPL,由此得到的震源深度都浅于3km.另一方面,由于实地考察和InSAR研究没有发现汶川主震在这个地区有地表破裂,所以本文认为这个地震序列是由于深部破裂引起浅部应力增加而导致完整岩体的新鲜破裂,而非沿着汶川主震破裂带发生.研究余震深度变化趋势及发震断层对认识主震发震机理及理解破裂带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罗艳倪四道曾祥方郑勇陈棋福陈颙
关键词:汶川地震震源深度波形反演
汶川大地震中的应急地震学被引量:13
2009年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毁灭性大地震.地震发生于一段曾被认为存在中度地震危害性的断层上,在震前几乎没有观测到前兆现象.考虑到四川省现有地震台的覆盖面,应急地震学本来可以有效地避免地震带来的一些破坏,并对震后应急反应方面给予帮助.从回顾的角度上看,文章证明仅仅用两个三分量地震台站就足够在10s内对地震的震中位置给出误差范围在20km的定位.从P波初至的前4s信号,可以估计地震的震级为7级;更准确的震级估计则可以利用耗时2min的Pnl波形模拟来完成,此时在500km外的地震台站刚刚接收到S波.利用震后2h内发生的5级以上余震,破裂区域能被很好的显示出来.在几个小时内,更详细的破裂过程和有限断层模型能通过分析远震体波记录来得到,并可随时用来计算地面强震动,从而在没有实时强震记录可用的情况下为救援工作提供重要资料.
万柯松倪四道曾祥方Paul Sommerville
关键词:强地面运动
2003年8月16日赤峰地震:一个可能发生在下地壳的地震?被引量:84
2009年
利用宽频带远震数字地震记录,计算赤峰台下方接收函数,得到了MOHO面深度为34~35km,并结合CRUST2.0模型等前人工作成果得到了赤峰地区的速度结构.我们以此速度结构作为模型,利用中国国家地震台网(CDSN)5个台站的宽频带地震数据,采用CAP方法反演2003年8月16日赤峰地震震源机制解并初步确定震源深度;再利用IRIS9个台站远震体波数据,通过对比理论计算和观测记录的方法进一步精确确定震源深度并验证反演得到的机制解,得出此次地震矩震级为5.2,震源机制解为:节面I:315°/64°/19°,节面II:216°/74°/152°,震源深度为25±2km,已深达下地壳.本文初步讨论了这样的发震深度所对应的可能发震机理和岩石物理特征,认为赤峰地区的下地壳处于相对低温的状态.
韦生吉倪四道崇加军郑勇陈颙
关键词:震源机制解震源深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