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科技创新人才研究专项资金(2010RFQXS055)
- 作品数:2 被引量:11H指数:2
- 相关作者:方国飞葛士林王志英曹传旺更多>>
- 相关机构:国家林业局东北林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哈尔滨市科技创新人才研究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三种农药对红裸须摇蚊毒力和羧酸酯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6
- 2011年
- 摇蚊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水生昆虫,常作为监测水环境污染指示生物。以红裸须摇蚊为对象,测定了氧化乐果、毒死蜱和三氟氯氰菊酯对红裸须摇蚊4龄幼虫毒力和体内羧酸酯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氧化乐果、毒死蜱和三氟氯氰菊酯12 h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12.508、2.478和0.046μg/L。低浓度(0.05μg/L)氧化乐果处理3 h和12 h以及各浓度(除8μg/L)氧化乐果处理48 h,摇蚊体内羧酸酯酶活性均高于对照,表现为诱导作用,其余各浓度各处理时间均表现为抑制减少。除0.125μg/L和0.25μg/L毒死蜱处理12 h对羧酸酯酶有诱导作用外,毒死蜱均抑制羧酸酯酶活性;而三氟氯氰菊酯也均抑制羧酸酯酶活性。因此,摇蚊羧酸酯酶可作为一种监测农药污染的生物化学标志物加以利用。
- 方国飞
- 关键词:摇蚊农药毒力
- 红裸须摇蚊幼虫生物标志物系统对苯酚的响应被引量:5
- 2011年
- 以红裸须摇蚊4龄幼虫为对象,测定了苯酚对摇蚊幼虫急性毒性、体质量、化蛹率及体内保护酶和解毒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苯酚对摇蚊4龄幼虫6、24、48、72和96 h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222.52、134.86、67.74、47.39和35.76 mg.L-1;亚致死剂量苯酚(0.4、4和40 mg.L-1)处理降低摇蚊4龄幼虫干湿质量和化蛹率;摇蚊4龄幼虫暴露于苯酚液72 h,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和羧酸酯酶(CarE)均对苯酚暴露做出响应,且随着浓度增加和暴露时间的延长呈现一定的剂量-时间效应,而摇蚊体内酸性磷酸酯酶(ACP)和碱性磷酸酯酶(ALP)对苯酚暴露响应较迟钝,仅高浓度(40 mg.L-1)长时间(48 h和72 h)的胁迫才会产生显著抑制作用.表明摇蚊体质量、化蛹率和CAT、SOD、GST、CarE可作为监测苯酚水体污染的生物标志物.
- 葛士林曹传旺方国飞王志英
- 关键词:苯酚急性毒性酶活性生物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