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8XZX017)
- 作品数:11 被引量:13H指数:2
- 相关作者:马正平徐杰朱兵朱斌吕峰更多>>
- 相关机构:四川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浙江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更多>>
- 《倾城之恋》写作文化研究
- 2014年
-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代表性作品,对于这部小说已经有了很多种、各角度的分析与解读。文章以写作文化为新的研究视角,通过分析这部小说的写作文化的内在生成机制"时空情绪-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写作规范"来重新解析张爱玲小说创作的深层控制性因素——写作文化。
- 王子海
- 关键词:《倾城之恋》写作文化思维方式写作规范
- 第一人称民族叙事审美空间的拓展——以次仁罗布的短篇新作《传说》为例
- 2011年
- 当代少数民族小说常常采用限知视角的第一人称叙事,其叙述格局往往狭小而逼仄。出色的第一人称民族叙事,往往都运用了巧妙的"反限知"策略,拓展出广阔的审美空间。次仁罗布的短篇新作《传说》,通过听他人讲述、变换叙述者和多层次叙述等方式,拓展出耐人回味的审美空间,成为这方面的一个成功范本。
- 朱斌马正平
- 赋形与时空:现象学美学的“身体化美学”特征阐释——以茵加登和杜夫海纳美学为例
- 2019年
- 文章通过对茵加登和杜夫海纳的现象学美学的身体主体的身体化美学维度的分析,我们看到:所谓现象学美学中的"现象"奥秘所在和身体化美学的特征所在,实质上就是在审美活动中的身体化参与的身体感与生命感直观的介入问题。反过来说,所谓"身体化美学"不是以身体为审美对象的客体论身体美学,而是对美和审美的身体化与生命化体验成果与成果进行描述的现象学美学,于是,我们发现目前很多"身体美学"是"有身体,没美学"的身体美学;另一方面,并非所有的现象学美学都是"身体化美学",只有真正对审美活动与审美创生物进行身体性感觉、体验,并进行描述的现象学美学才是身体化美学。这样我们就又发现,国内当前很多所谓的现象学美学并非身体化美学,也非真正的现象学,尤其是思维现象学的身体化美学,而是一种"有美学,没身体"的现象学美学。总之,真正的美学是对审美活动的过程和深创生成果的直观,并对直观成果进行描述,最后形成的美学体系,这才是真正的现象学美学,也是真正的身体化美学。
- 马正平
- 天人之道的张力空间——中国传统小说的审美空间被引量:1
- 2010年
- 中国传统小说中的杰出之作,常常通过诸多矛盾两极的流动逆转,借助儒、道、释精神的对立互补,加之神话叙事与现实叙事的有机统一,拓展出深广的审美空间,这往往是内蕴着天人之道的张力空间,独特而深远的审美意味寄寓其中。遗憾的是,传统小说的这种成功经验,却极少为我国现、当代小说所吸取。
- 朱兵马正平
- 关键词:中国传统小说审美空间
- 近百年来“美”字本义研究透视被引量:6
- 2009年
- 马正平
- 关键词:本义逻辑实证主义后现代美学哲学美学当代美学
- 失败的小说:审美张力空间的匮乏被引量:2
- 2010年
- 杰出的小说总是移情卷入和超然审视的对立一体,是人道视野与天道眼光的矛盾统一,因而具有深广的审美张力空间,内含着耐人回味的审美意蕴。古典形态的小说,其失败主要是因为偏重于移情而缺乏超然审视;现代形态的小说,其失败主要是因为偏重于超然审视而缺乏移情观照;我国现当代文学的失败之作,则主要是因为过度移情于时代,毫无超然反观的轻灵。因此,它们都匮乏深广的审美张力空间。
- 朱兵马正平
- 关键词:小说匮乏
- 从中西美学传统看写作美学建设的可能性
- 2011年
- 当代写作美学重返中国古代"前学科"的美学形态已经不可能。但是,全盘接受西方美学的概念体系、逻辑体系以及认识论、本体论,又会抹杀由特定历史建构出的本土的生活意义和生存体验。如何在现代的、理性的学科体系内最大限度地承接和转化传统的美学资源,是当代写作美学建设的迫切任务。
- 吕峰
- 关键词:美学传统写作美学体系化生命体验
- 哲学中的“语境”——语境发展的三条路径及层面性分析被引量:4
- 2011年
- 在古希腊时代,语境是一种不自觉的、隐藏的思维方式。语境作为一种范式在近代哲学中逐渐发展出三条路径:语言哲学(包括英美分析哲学,尤其是日常语言学派和欧陆存在本体论哲学),知识论语境主义和语境论哲学。语境无论作为人类的一种认知模式还是学科理论研究抑或终极追求,都充满着一种本体的、终极的追求,因此需要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哲学层面对语境进行分析,从而为语境哲学构建一个形而上的体系。
- 徐杰
- 关键词:语境语言哲学语境主义
- “美”字“六书”与“本义”研究述评
- 本文从研究者对"美"字的"六书"理解上的差异和审美意向、审美视角的角度不同上,把百年来中国学者关于"美"之"六书"与本义的阐释思想分成四派九种观点进行介绍,并深入分析评论了各种观点的长短得失。最后竟然发现:几乎没有一种观...
- 马正平
- 关键词:六书审美意向审美思维
- 文献传递
- 反讽张力与小说审美空间的拓展被引量:1
- 2014年
- 反讽要求在表象与真相之间维持必要的张力,往往能有效拓宽作品的审美空间。小说叙述中的反讽,既要以事实表象欺骗人,又要暗示出事实真相,这常常是通过"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的叙述话语促成的;小说的命运反讽主题,常将消极低落的结局与积极高扬的过程矛盾交融,这往往是通过提前预示低落结局的情节建构实现的;小说的总体反讽视角,关键在于移情卷入与超然反观的矛盾统一,这常常是依靠预示或发现真相以及对比性的视角并置形成的。中国当代文坛匮乏这样张力充盈的反讽,多属言语层面的话语反讽,而且常常是浅白直露的讥讽。
- 朱斌杨思涵
- 关键词:小说审美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