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海洋局青年海洋科学基金(2011106)

作品数:8 被引量:107H指数:7
相关作者:陈全震曾江宁江志兵朱旭宇刘晶晶更多>>
相关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宁波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海洋局青年海洋科学基金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生物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7篇植物
  • 7篇浮游植物
  • 5篇群落
  • 3篇氮磷
  • 3篇植物群
  • 3篇植物群落
  • 3篇群落结构
  • 3篇环境因子
  • 3篇浮游
  • 3篇浮游植物群落
  • 2篇演替
  • 2篇营养盐
  • 2篇影响因素
  • 2篇群落组成
  • 2篇夏季
  • 2篇长江口
  • 1篇氮磷比
  • 1篇优势种
  • 1篇鱼礁
  • 1篇植物群落结构

机构

  • 8篇国家海洋局第...
  • 2篇宁波大学
  • 2篇国家海洋局
  • 1篇浙江省海洋水...
  • 1篇浙江省海洋监...

作者

  • 8篇曾江宁
  • 8篇陈全震
  • 7篇江志兵
  • 5篇朱旭宇
  • 4篇刘晶晶
  • 3篇寿鹿
  • 3篇黄伟
  • 3篇廖一波
  • 2篇高瑜
  • 2篇李宏亮
  • 2篇徐晓群
  • 2篇周锋
  • 2篇杜萍
  • 2篇严小军
  • 1篇周青松
  • 1篇张东声
  • 1篇朱根海
  • 1篇张月霞
  • 1篇王琪

传媒

  • 2篇生态学报
  • 2篇海洋学报
  • 1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环境科学
  • 1篇海洋通报
  • 1篇海洋学研究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11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夏季长江口浮游细菌和浮游病毒的分布特征及环境制约因素被引量:8
2011年
应用荧光显微直接计数法,研究了2006年夏季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浮游细菌、浮游病毒数量的分布特征,探讨了它们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浮游细菌数量为(6.92×105~5.54×106)个/mL,浮游病毒数量为(2.22×106~9.97×107)个/mL。浮游细菌和浮游病毒数量的平面分布特征较一致,均为近海过渡区(B)〉近岸混水区(A)〉远岸清水区(C);在垂直分布上,表层和10 m层的浮游细菌和浮游病毒数量均高于底层。(2)浮游病毒分布、表层浮游藻类生长以及10 m层水温变化是影响浮游细菌分布的重要因素,远岸表层浮游细菌分布还可能受硝酸盐浓度限制;营养盐供给及浮游细菌、浮游藻类的生长则成为影响浮游病毒分布的关键因子,温、盐变化对浮游病毒分布的影响不显著。
刘晶晶杜萍曾江宁陈全震寿鹿廖一波江志兵王琪
关键词:浮游细菌浮游病毒环境因子长江口
丰水期长江感潮河口段网采浮游植物的分布与长期变化被引量:8
2013年
于2009年6、8月对长江口门至江阴的河口段浮游植物进行了拖网采集,共检出浮游植物6门99属239种。其中:硅藻123种,甲藻19种,绿藻和蓝藻各42种,裸藻9种,黄藻4种。河口段网采浮游植物丰度以蓝藻占绝对优势,硅藻次之,两者合计在群落中的比例超过了95%。优势种也主要以蓝藻(水华鱼腥藻Anabaena flos-aquae、柔软腔球藻Coelosphaerium kuetzingiarum、微囊藻Microcystis spp.、颤藻Oscillatoria spp.和席藻Phorimidium spp.)构成,硅藻仅有2种(骨条藻Skeletonema spp.和颗粒直链藻Aulacoseira granulata)。口门内盐度均<0.5,群落基本以淡水类群为主,口门附近则以半咸水类群为主,海水类群主要位于口门外(盐度>13)。随着水温和营养盐水平的升高,8月浮游植物平均丰度(347.75×104个/m3)明显高于6月(204.19×104个/m3)。根据多维尺度和相似性分析,丰水期长江河口段浮游植物群落组成与分布存在显著(P<0.01)的时空差异。对比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历史资料发现,长江口门内网采浮游植物丰度显著升高,且优势种也从硅藻(骨条藻、直链藻和圆筛藻)转变为蓝藻(颤藻、鱼腥藻和微囊藻)。
江志兵刘晶晶李宏亮周锋陈全震严小军曾江宁
关键词:长江感潮河段浮游植物优势种
氮磷比对冬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被引量:21
2013年
对浙江省洞头岛海区浮游植物在不同氮磷比(1:1、4:1、8:1、16:1、32:1、64:1、128:1和256:1)条件下进行了30 d的(冬季)室内实验研究.结果表明,N:P比对浮游植物群落的种类数、细胞丰度和叶绿素a浓度均产生了显著影响:实验结束时,高N:P组(128:1和256:1)种类数和细胞丰度显著高于低N:P组(1:1、4:1和8:1),对照组叶绿素a(Chla)浓度高于其他组.实验期间各组浮游植物群落均发生演替,演替顺序为:硅藻(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绿藻(塔胞藻Pyramimonas sp.)和隐藻(伸长斜片藻Plagioselmis prolonga)→硅藻→甲藻(双刺原多甲藻Protoperidiniumbipes),其中硅藻粒级结构变化较大,从微型(中肋骨条藻和旋链海链藻Thalassiosira curviseriata)向小型(圆海链藻Thalassiosira rotula、海洋角管藻Cerataulina pelagica和柔弱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ima)方向演替.优势种最适N:P比不同,实验结束时16:1组圆海链藻和双刺原多甲藻细胞丰度显著高于其他各组,柔弱伪菱形藻在128:1组生长较好.此外,各N:P组群落演替速度不同,d 24时8:1、16:1和32:1组甲藻(双刺原多甲藻)丰度即超过硅藻,N:P值略降有利于硅藻向甲藻演替,而N:P比过高不利于甲藻占优势.
朱旭宇黄伟曾江宁江志兵刘晶晶徐晓群陈全震
关键词:氮磷比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演替
氮磷比对浙江近岸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影响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6
2012年
通过室内受控实验方法研究不同氮磷比(N/P)(1∶1,4∶1,8∶1,16∶1,32∶1,64∶1,128∶1和256∶1)对浙江近岸秋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N/P对浮游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物种组成及演替过程均有显著影响。实验前期(6~12d),低N/P组(1∶1)H′,Ma,J和Dr值均偏小,实验结束时(30d)8∶1和16∶1组H′,J和Dr值小于其他各组。实验初期(6d),高N/P组(128∶1和256∶1)对硅藻生长有明显促进作用,实验结束时8∶1和16∶1组更适合硅藻生长。此外,各组中浮游植物群落都呈硅藻→甲藻的基本演替规律,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较之群落初始物种组成对浮游植物群落的演替顺序更具决定性作用。
黄伟朱旭宇曾江宁陈全震徐晓群廖一波刘晶晶杜萍
关键词:浮游植物营养盐群落结构群落演替
衢山岛海域秋季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及影响因素被引量:1
2012年
根据2010年10月的调查数据,对衢山岛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丰度、多样性及其环境因子进行了分析。在本次调查期间,共采集到浮游植物7门181种,其中硅藻133种,占总种数的73.9%,为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的主要类群,且中肋骨条藻为绝对优势种;甲藻38种,占总种数的21.1%。该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和细胞丰度具有明显的潮周期特性,体现为大潮期浮游植物种类数和细胞丰度明显高于小潮期;大、小潮期间浮游植物平均H′分别为0.65和1.10;由聚类分析发现,浮游植物不同群落间组成差异显著。衢山岛海域富营养化现象较为严重,大潮期间,无机氮及活性磷酸盐的平均浓度分别为0.81 mg/L和0.04 mg/L;小潮期间,无机氮及活性磷酸盐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04 mg/L和0.04 mg/L。
高瑜江志兵朱旭宇周青松陈全震曾江宁
关键词: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
象山港人工鱼礁区的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被引量:30
2012年
根据2010年1月(冬)、4月(春)、7月(夏)和11月(秋)对象山港人工鱼礁区及其邻近海域的网采浮游植物样品,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门74属220种,主要由硅藻(168种)和甲藻(38种)组成。春、秋、冬季全区浮游植物丰度(分别为67.85、65.88和56.77×104个/m3)显著高于夏季(7.19×104个/m3),优势种主要有琼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jonesianus)、大洋角管藻(Cerataulina pelagica)、洛氏角毛藻(Chaetoceros lorenzianus)和罗氏角毛藻(C.lauderi)等,其中琼氏圆筛藻为全年的优势种,且在春、冬季为该海域的绝对优势种。浮游植物群落参数(丰度、chl a浓度、种类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Pielou均匀度和Margalef丰富度等指数)和环境因子(温度、盐度、透明度、pH值、DO、悬浮物、DIN、PO4-P和SiO3-Si浓度)均存在极显著的季节变化(P<0.001),但区域(鱼礁区与对照区)间基本无显著差异。聚类、多维尺度和相似性分析结果也表明,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存在显著季节差异(P=0.001),但区域间无显著差异。可见,人工鱼礁投放对网采浮游植物群落无显著影响。究其原因:(1)可能是该海域人工鱼礁投放数量不多,仅有230个水泥鱼礁体(共5000空立方),建礁时间也较短,导致其生态效应在短期内难以显著体现;(2)对照区与人工鱼礁区的距离较近,且采样站位均靠近岛屿,潮流和岛屿对浮游植物的影响可能超过了人工鱼礁投放对其的影响。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显示,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的主要因子依次为温度、营养盐、盐度和悬浮物。
江志兵陈全震寿鹿廖一波朱旭宇高瑜曾江宁张月霞
关键词:浮游植物人工鱼礁环境因子CCA分析象山港
长江口及其邻近陆架区夏季网采浮游植物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13
2014年
2009年6、8月长江口及其邻近陆架区的网采样品中检出浮游植物9门395种(含223种硅藻与125种甲藻)。浮游植物丰度8月(3 077.15×104 cells/m3)显著高于6月(107.80×104 cells/m3)。随长江冲淡水势力增强,位于长江口的丰度高值区8月较6月更偏外侧。种类丰富度8月高于6月,但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略低于6月。6月尖刺伪菱形藻和三角角藻占绝对优势,8月优势种主要有尖刺伪菱形藻、笔尖形根管藻和铁氏束毛藻。骨条藻虽非优势种,但在长江冲淡水区丰度较高。相似性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表明,浮游植物群落组成时空差异显著。典范对应分析表明,温度和盐度是分别影响6、8月群落分布的首要因子。根据水动力和化学参数,该区浮游植物群落分布与环流变化和水团消长密切相关。
江志兵曾江宁李宏亮周锋陈全震朱根海张东声严小军
关键词:长江口浮游植物环境因子
氮磷比对东海浮游植物群落生长影响的微宇宙实验被引量:13
2012年
采用微宇宙实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氮磷比条件(1N∶1P、4N∶1P、8N∶1P、16N∶1P、32N∶1P、64N∶1P、128N∶1P和256N∶1P)培养30 d对东海近岸浮游植物群落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氮磷比对浮游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细胞丰度、Chl-a(叶绿素a)含量、比生长率以及硅、甲藻相对比例均产生了显著影响:6 d时高氮磷比组的物种丰富度、细胞丰度、Chl-a含量和比生长率显著高于低氮磷比组;30 d时氮磷比接近Redfield比值的处理组(8N∶1P、16N∶1P和32N∶1P)细胞丰度显著高于其它组.各处理组中浮游植物群落都呈先硅藻后甲藻的基本演替规律,不同氮磷比对甲藻发生时间和优势种产生了明显影响:实验前期(0~12 d)各处理组中硅藻占绝对优势;18 d时,4N∶1P、16N∶1P和32N∶1P组中甲藻占浮游植物总细胞丰度的比例超越硅藻;随后(24~30 d),其它处理组中甲藻的比例也相继超越硅藻而占据优势;30 d时,除8N∶1P、16N∶1P和32N∶1P组外,其它各处理组中甲藻均占绝对优势.
黄伟朱旭宇曾江宁寿鹿陈全震江志兵
关键词:营养盐浮游植物群落结构CHL-A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