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872211)

作品数:6 被引量:27H指数:3
相关作者:江莉张耀光冯正王真瑜卢伟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市预防医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表位
  • 6篇细粒棘球蚴
  • 6篇棘球蚴
  • 5篇多表位
  • 4篇重组抗原
  • 4篇AGB
  • 3篇血清
  • 3篇血清学
  • 3篇血清学分析
  • 3篇抗原
  • 2篇多表位抗原
  • 2篇基因
  • 1篇多房棘球蚴
  • 1篇原虫
  • 1篇绦虫
  • 1篇疟原虫
  • 1篇细粒棘球绦虫
  • 1篇抗原B
  • 1篇抗原表位
  • 1篇扩增

机构

  • 6篇上海市预防医...
  • 6篇上海市疾病预...
  • 6篇中国疾病预防...
  • 1篇新疆维吾尔自...

作者

  • 8篇江莉
  • 7篇张耀光
  • 4篇冯正
  • 2篇王真瑜
  • 1篇牛新玲
  • 1篇蔡黎
  • 1篇张小萍
  • 1篇李雄
  • 1篇王文静
  • 1篇洪国宝
  • 1篇何艳燕
  • 1篇卢伟
  • 1篇马晓疆
  • 1篇胡薇
  • 1篇蒋守富

传媒

  • 4篇中国寄生虫学...
  • 1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国际医学寄生...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细粒棘球蚴抗原B亚单位多表位重组抗原的血清学诊断评价
目的对6个细粒棘球蚴抗原B(AgB)亚单位多表位重组抗原和AgB亚单位抗原进行血清学平行比较分析,评价多表位抗原的诊断价值。方法在多表位重组抗原MEA-26中插入一段Linker序列,成为MEA-49抗原,用I-TASS...
江莉冯正张耀光王真瑜
关键词:细粒棘球蚴血清学分析
文献传递
用合成多肽分析细粒棘球蚴AgB抗原亚单位的反应性表位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通过合成多肽分析细粒棘球蚴AgB1、AgB2和AgB4等3个亚单位抗原的主要反应性表位区域。方法用ELISA法分析来源于细粒棘球蚴AgB1、AgB2和AgB4亚单位基因序列的5个人工合成多肽KK36、RK30、B4-1、B4-2和B4-3,及上述3个亚单位重组抗原在血清抗体检测中的反应性,共检测细粒棘球蚴病(115例)、多房棘球蚴病(54例)、囊尾蚴病(22例)患者和健康人(18例)血清209份。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合成多肽和重组抗原在血清检测中的诊断效率。结果多肽KK36和RK30诊断细粒棘球蚴病的敏感性分别为89.2%和85.0%,特异性为62.5%和59.4%,诊断效率分别为84.8%和80.4%,与AgB1(84.5%)和AgB2(81.2%)抗原诊断效率相近,拟合AgB1和AgB2重组抗原的ROC曲线。来源于AgB4抗原的3个多肽B4-1、B4-2和B4-3检测细粒棘球蚴病患者血清的诊断效率分别为49.4%、57.9%和77.4%。其中,B4-3的反应性最佳,B4-2也有一定的反应性。结论 KK36和RK30完整地包含了AgB1和AgB2抗原的反应性表位区域。B4-2和B4-3多肽均含有AgB4抗原的部分表位区域,推测AgB4抗原的表位区域位于序列的中后段。
江莉李雄张耀光马晓疆牛新玲何艳燕冯正
关键词:细粒棘球蚴合成多肽表位分析
人工合成多表位抗原的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10年
通过表位作图、表面展示及计算机预测等技术确定抗原表位的序列,再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多个表位串联起来形成多表位抗原。目前,有关多表位抗原的研究已取得长足进步,该文对特异性表位的选择和鉴定、多表位抗原基因的分子设计和合成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张耀光江莉
关键词:多表位抗原分子设计基因合成
细粒棘球蚴抗原B亚单位多表位重组抗原的血清学诊断评价
目的对6个细粒棘球蚴抗原B(AgB)亚单位多表位重组抗原和AgB亚单位抗原进行血清学平行比较分析,评价多表位抗原的诊断价值。方法在多表位重组抗原MEA-26中插入一段Linker序列,成为MEA-49抗原,用I-TASS...
江莉冯正张耀光王真瑜
关键词:细粒棘球蚴血清学分析
棘球蚴AgB抗原家族基因的克隆及抗原表位的预测分析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对棘球蚴AgB抗原家族的不同亚单位基因进行克隆,并对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抗原表位预测分析。方法根据GenBank中的参考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以我国新疆、甘肃和四川来源的细粒棘球蚴(Eg)和多房棘球蚴(Em)虫体DNA为模板扩增目的基因,将PCR产物克隆到TA载体中测序。用Bioedit分析软件和Blastn、NPS@和IEDB等在线分析系统对序列进行分析。结果分别从细粒棘球蚴和多房棘球蚴中克隆获得AgB抗原的全部5个亚单位基因,经测序确定为正确的目的序列;序列比对分析表明,EmAgB的5个亚单位基因序列高度保守,而EgAgB的亚单位基因变异性较大。细粒棘球蚴和多房棘球蚴种间差异分析显示,相同亚单位基因的序列一致性为87.69%~100%。AgB各亚单位抗原主要的二级结构包括α-螺旋、β-折叠和无规卷曲等3个类型。其中,AgB1、AgB2和AgB4等3个亚单位抗原中无规卷曲所占比例较高。AgB各亚单位抗原预测表位区共10个,分别是AgB1:1~7和21~27,AgB2:1~7和29~36,AgB3:1~11和18~28,AgB4:1~13、27~37和39~60,AgB5:1~11。结论 EgAgB和EmAgB亚单位抗原表位区的大部分序列一致或相似,预测的10个表位区主要位于序列N端。在5个亚单位抗原中,AgB1、AgB2和AgB4的抗原性较高。
江莉冯正胡薇张耀光
关键词:细粒棘球蚴多房棘球蚴表位预测
细粒棘球蚴抗原B表位结构的预测分析和多表位重组抗原的构建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对细粒棘球蚴抗原B(EgAgB)的3个亚单位(EgAgB1、EgAgB2和EgAgB4)的反应性表位的结构进行预测分析并进行基因重组,鉴定构建的多表位重组抗原的反应性。方法用Bioedit和Discovery Studio Visualizer分析软件和I-TASSER在线服务器对EgAgB1、EgAgB2和EgAgB4等3个亚单位抗原序列及其不同组合方式的组合序列进行分析和结构预测。选择结构预测评分较高的表位或亚单位组合方式进行基因重组。设计特异性重叠引物,用重叠延伸PCR技术扩增目标序列。将目标序列克隆至pET32a(+)载体中构建表达质粒表达重组蛋白,表达产物经纯化后即为多表位重组抗原。采用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鉴定多表位重组抗原的反应性。结果结构预测显示,EgAgB1、EgAgB2和EgAgB4等3个亚单位的主要表位均呈"Z"字型结构,且主要表位区域亦均位于序列的中部;对拟进行组合的3个EgAgB亚单位和4个主要表位(KK36、RK30、B4-2和B4-3)的57种不同的组合方式进行了结构预测,选择6种组合方式进行重组表达。对6个多表位重组抗原(MEA-8、MEA-20、MEA-26、MEA-36、MEA-49和MEA-52)进行的Western blotting分析显示,多表位重组抗原与细粒棘球蚴病患者血清的反应条带明显强于AgB亚单位抗原。结论构建的6个多表位重组抗原与细粒棘球蚴病患者血清的反应性明显强于EgAgB亚单位抗原。
江莉张耀光蒋守富冯正
关键词:细粒棘球绦虫多表位抗原
细粒棘球蚴抗原B亚单位多表位重组抗原的血清学诊断评价
2013年
目的对6个细粒棘球蚴抗原B(AgB)亚单位多表位重组抗原和3个AgB亚单位抗原进行血清学平行比较分析,评价多表位抗原的诊断价值。方法在多表位重组抗原MEA-26中插入一段Linker序列,成为MEA-49抗原。用I-TASSER在线服务器模拟分析蛋白质三维结构,比较2个目标序列相同但三维结构不同的重组抗原(MEA-26和MEA-49)在样品检测中反应性的差异。用间接ELISA方法对6个多表位抗原(MEA-8、MEA-20、MEA-26、MEA-36、MEA-49和MEA-52)、3个亚单位抗原(AgB1、AgB2和AgB4)和2个对照抗原(Trx和Linker)平行检测232份血清样品(细粒棘球蚴病患者血清112份、多房棘球蚴病患者血清35份、囊尾蚴病患者血清43份和健康人血清42份),并用ROC曲线分析不同抗原对细粒棘球蚴病患者血清的诊断价值。结果三维模型预测结果显示,MEA-26的表位区域相互靠近,呈平行排列;MEA-49表位区域相互分离形成独立的结构域。用MEA-49抗原检测细粒棘球蚴病患者血清的反应性(2.88±2.02)、敏感性(92%)和诊断效率(89%)等均高于MEA-26抗原(2.54±2.02,78%,82%)。ELISA结果显示,MEA-20(2.24±1.31)、MEA-26(2.54±2.02)、MEA-36(2.44±1.51)、MEA-49(2.88±2.02)和MEA-52(2.50±1.37)等5个抗原检测细粒棘球蚴病患者血清的反应性均高于AgB1抗原(2.15±1.26)。多表位抗原检测多房棘球蚴病患者血清的反应性与AgB1抗原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EA-52抗原检测囊尾蚴病患者血清(1.27±0.70)的反应性显著高于AgB1抗原(0.95±0.13)(P<0.01)。6个多表位抗原检测健康人血清的反应性仅MEA-8抗原的反应性(1.04±0.15)与AgB1抗原(0.89±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OC曲线结果显示,3个亚单位抗原检测细粒棘球蚴病患者血清的敏感性以AgB1抗原最高,为77%;MEA-49(92%)、MEA-36(92%)、MEA-52(87%)和MEA-26(78%)等4个多表位抗原的检测敏感性均高于AgB1抗原。结论多表位抗原的总体反应性优于亚单位抗原,MEA-49�
江莉冯正张耀光王真瑜
关键词:细粒棘球蚴血清学分析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检测间日疟原虫方法的建立及应用分析被引量:12
2012年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简便的检测间日疟原虫的环介导等温扩增方法(LAMP)并与常规PCR方法作比较。方法根据间日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CSP)基因序列合成2对特异性LAMP引物,优化Mg2+浓度、dNTPs浓度、BstDNA聚合酶添加量、反应温度、时间以及设计引物缺省试验。评估优化后的LAMP反应的特异性和灵敏性。检测133份患者血样,以显微镜检方法为金标准,比较LAMP和多重PCR法检测间日疟原虫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LAMP法检测重组质粒DNA(Pv-rDNA)的灵敏度达到10-10,为传统PCR方法的100倍。镜检确诊的68例间日疟、43例恶性疟和22例非疟疾患者中,LAMP法和多重PCR检测间日疟原虫的敏感性为98.53%和97.06%,两法基本相当(χ2=0.34,P>0.05);特异性为86.15%和100%,LAMP法低于多重PCR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7,P<0.05)。LAMP法的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16%和98.25%,多重PCR的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和97.01%。结论 LAMP法检测间日疟原虫具有快速简便、敏感性高、设备要求低的特点,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王真瑜江莉蔡黎王文静张耀光洪国宝张小萍卢伟
关键词: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间日疟原虫基因检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