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CZS072)
- 作品数:18 被引量:13H指数:2
- 相关作者:成功伟熊斌刘卫吴丽君更多>>
- 相关机构:四川大学中国民航飞行学院西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经济管理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更多>>
- 抗战时期的农本局与四川农村合作金融建设(1937—1942)被引量:2
- 2016年
- 农本局在川合作金库的建设和发展过程是中国近代农村合作金融发展进程的一个缩影。抗战时期,农本局曾在川辅设了大量的县级合作金库,对四川农村合作金融体系的构建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推行贷款、存款以及汇兑等业务,农本局合作金库对调剂四川农村金融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都发挥了一定的积极功效。然而,农本局不仅未能抑制农贷市场的无序竞争,相反还使川省农贷局面更加复杂化。合作金库对农本局资金的依赖,以及农贷金额少、周期短、有违农时等弊病严重阻碍了川省农村合作金融的健康发展。
- 成功伟刘卫
- 关键词:合作金库农贷
- 民国时期四川农村合作运动的发展轨迹探析
- 2014年
- 民国时期,四川农村合作运动的发展轨迹与中国其他地方大致同步,但也有其自身特点。"防区制"时代,由于缺乏中央政府力量的介入,四川合作事业发展明显滞后;川政统一后,通江、南江、巴中等"剿匪区"的农村善后催生了大量的合作预备社,四川农村合作运动得以初步发展;全面抗战爆发后,政治、经济和军事地位的提升极大地促进了四川农村合作社数量的急剧增长,农村合作运动进入全面发展时期;抗战胜利后,四川农村合作运动仍旧保持着一种惯性的发展态势直至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终结。
- 成功伟
- 关键词:农村合作运动
- 民国时期中国农村单位合作社的发展概况——以四川省为中心的研究
- 2014年
- 单位合作社是民国时期中国农村基层合作组织的主体,种类较多,但各类单位合作社的发展极不平衡,尤以信用合作社数量最多,发展最快。抗战中后期,随着农村合作运动的开展,四川省的各类单位合作社因政策的调整得以不断完善和充实,呈现均衡发展的趋势,但信用合作社的畸形发展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性地改变,最终影响到农村合作运动全面健康的推进。
- 成功伟
- 抗战时期四川县级合作金库职员薪酬研究被引量:2
- 2014年
- 抗战时期,四川县级合作金库职员的薪酬主要由薪级工资、战时津贴、米贴、旅费补助以及眷属津贴组成。辅导机关的不同、地区经济水平的差异以及通货膨胀等因素都直接影响到合作金库职员的薪酬。与合作指导人员相比,合作金库职员薪酬较高,这极易加深双方的隔阂并激化矛盾,造成农村合作运动中"不合作"现象的发生。与中国农民银行职员相比,合作金库职员的薪酬水平明显偏低,造成合作金库人员的大量流失,严重影响了农村合作事业的健康发展。
- 成功伟
- 关键词:薪酬合作金库中国农民银行
- 抗战时期消费合作社经营管理思想研究被引量:1
- 2015年
- 抗战时期,社会舆论与国民政府共同确立了消费合作社的基本经营原则。为完善消费合作社经营管理制度,时人积极倡导运用广告媒介进行宣传,要求提高营业员素质以吸引社员,主张通过合作竞赛诱发其内在活力;针对人才缺乏的现状,有识之士呼吁重视业务人才培养;为增进社员福利以及资金周转便利,消费合作社又号召发展公用、专营与兼营业务。这些经营管理思想的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消费合作社的市场竞争力,然而受人才缺乏、通货膨胀等因素影响,一些思想的践行效果不甚理想。
- 熊斌
- 关键词:抗战时期消费合作社
- 民国时期川省县级合作金库损益分析被引量:2
- 2014年
- 民国时期,四川省建有县级合作金库121处,覆盖了全省大部分地区。县级合作金库是民国时期四川推行农村合作运动的基层金融机构,主要办理合作社农民贷款、存款和汇兑业务。1940年以前,四川各县合作金库大都处于盈利状态,但盈利数额较小;1941年以后,各县合作金库则出现可较普遍的亏损状况,金库的日常运行都难以正常维持。物价上涨、合作金库转贷利息较低等是导致四川各县合作金库营业亏损的主要原因。
- 成功伟
- 关键词:合作金库利息损益
- 从“农贷割据”到“农贷统一”——民国时期四川省农贷格局的演变(1935—1942)被引量:4
- 2015年
- 农贷是国民政府复兴农村经济的重要举措,也是农本局、中国农民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及中央信托局等国家金融机构涉足四川省农村金融的主要投资方式。民国时期,川省农贷经历了从"农贷割据"、"分区—联合农贷"到"农贷统一"的格局变化过程。川省农贷的统一化进程体现了国家金融机构在川农村势力的此消彼长,是各机构势力在争夺川省农村金融市场时相互博弈和妥协的结果;同时,这种统一化进程也是国民政府借助农贷对川省农村进行权力渗透的过程中对农贷机构进行制约和平衡的结果。
- 成功伟
- 关键词:合作金库农贷
- 抗战时期四川省农村合作社“有产化”现象及其成因被引量:1
- 2014年
- 抗战时期,四川农村合作社"有产化"现象,是国民政府借助农村合作运动将国家权力渗入川省乡村社会的必然结果。在国家权力向乡村社会延伸的过程中,国家农贷信用体制和传统乡村监管思维是造成农村合作社"有产化"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无限责任连带"的国家信用农贷制度,使合作社会对贷款偿还能力较低的贫农进行排斥;另一方面,作为国家控制传统乡村社会的最佳人选,乡绅和保甲长等地方势力常常得到合作行政主管机关的青睐,使合作社的"有产化"现象更为突出。
- 成功伟
- 关键词:农村合作社
- “国家权力—乡村社会”视野下的四川农村合作运动被引量:2
- 2016年
- 农村合作运动是国民政府运用国家权力控制和整合乡村社会的一种重要表现方式。在国家权力的"下沉"过程中,农村合作运动不再是单纯的经济运动,而是国家权力的一种政治体现。农村合作事业从"自下而上"的民间自发倡导演变成一种"自上而下"的国家运动的过程也是国家权力逐渐渗入乡村社会的过程;在四川推行新县制以后,保甲制度逐渐与川省农村合作制度融合在一起,政治目的优先于经济政策,"控制"取代了"自治",国民政府利用农村合作运动来控制川省乡村社会的政治意图明显增强。
- 成功伟
- 关键词:国家权力农村合作运动新县制保甲制度
- 抗战前后消费合作社会计制度研究
- 2016年
- 抗战前夕,消费合作社并无专门的会计立法,基本上在《会计法》之下运行。抗战时期,消费合作社的会计立法日益被社会重视,推动了政府关于消费合作社会计制度的建构,相关制度的确立明确了会计人员职责,加强了财务监管,保证了经费合理使用。然而因会计人员缺乏,会计制度并未得到切实遵行。
- 熊斌
- 关键词:抗战前后消费合作社会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