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2011BAD16B15)

作品数:14 被引量:230H指数:10
相关作者:曾昭海胡跃高张会民任长忠徐明岗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白城市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5篇施肥
  • 4篇土壤
  • 3篇氮素
  • 3篇稻田
  • 3篇冬小麦
  • 3篇燕麦
  • 3篇玉米
  • 3篇夏玉米
  • 3篇小麦
  • 2篇氮肥
  • 2篇氮素吸收
  • 2篇稻田土
  • 2篇稻田土壤
  • 2篇地力
  • 2篇冬小麦-夏玉...
  • 2篇施氮
  • 2篇双季稻
  • 2篇鲜草
  • 2篇轮作
  • 2篇基础地力

机构

  • 6篇中国农业大学
  • 5篇中国农业科学...
  • 4篇白城市农业科...
  • 3篇河南省农业科...
  • 3篇湖南省土壤肥...
  • 2篇华中农业大学
  • 2篇河南农业大学
  • 1篇贵州大学
  • 1篇贵州财经大学
  • 1篇安徽农业大学
  • 1篇吉林省农业科...
  • 1篇江西省农业科...
  • 1篇全国农业技术...
  • 1篇江西农业大学
  • 1篇西南大学
  • 1篇新疆农业科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江西省红壤研...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张家口市农业...

作者

  • 6篇胡跃高
  • 6篇曾昭海
  • 4篇任长忠
  • 4篇张会民
  • 3篇徐明岗
  • 3篇钱欣
  • 3篇黄绍敏
  • 2篇张水清
  • 2篇聂胜委
  • 2篇刘蒙蒙
  • 2篇司贤宗
  • 2篇郭斗斗
  • 2篇易丽霞
  • 2篇韩燕来
  • 2篇谭金芳
  • 2篇杨光立
  • 2篇杨学超
  • 2篇黄晶
  • 2篇唐海明
  • 2篇肖小平

传媒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植物营养与肥...
  • 2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中国农业科技...
  • 1篇土壤通报
  • 1篇作物杂志
  • 1篇作物学报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Agricu...
  • 1篇中国土壤与肥...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缓释氮肥与普通尿素配施提高冬小麦-夏玉米施肥效果的研究被引量:36
2013年
【目的】探求冬小麦-夏玉米轮作高产体系高效简化的施肥技术。【方法】通过两年定位试验,采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一年两熟高产(22 500 kg.hm-2)生产的土壤条件及栽培管理措施,分别以不施氮肥(CK)和普通尿素施一次基肥和三次追肥(简称一基三追)常规施肥模式(CK1)为对照,研究一次基肥和一次追肥(简称一基一追)施肥模式下缓释尿素和普通尿素不同配比模式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产量、地上部氮素积累量、氮肥利用效率、土壤无机氮动态等指标的影响。【结果】两年试验表明,在冬小麦季,与CK1相比,100%缓释尿素处理(T1)在产量、地上部氮素积累量、氮肥利用率方面与前者无显著差异,80%-20%缓释-普通尿素组合、60%-40%缓释-普通尿素组合处理(T2、T3)上述各项指标显著低于CK1;夏玉米季,各缓释尿素处理在产量、地上部氮素积累量、氮肥利用率方面均不低于CK1,表现出较好的施肥效应,其中T2处理两年产量、地上部氮素积累量、氮肥利用率均达最高。与CK1相比,在冬小麦季,T1在灌浆后具有相对较高的无机氮水平;在夏玉米季,T2在吐丝后15 d具有相对较高的无机氮水平,且在吐丝期土壤无机氮水平亦高于其它缓释尿素处理。【结论】本试验条件下,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采用T1、T2处理一基一追模式的产量、地上部氮素积累量、氮肥利用率均高于CK1,总产量均超过22 500 kg.hm-2,实现了高产高效简化的施肥目标。
司贤宗韩燕来王宜伦刘蒙蒙谭金芳
关键词: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缓释尿素土壤供氮
稻田土壤肥力评价方法及指标研究进展被引量:27
2017年
水稻土作为典型的水耕人为土,其土壤肥力是水稻优质高产的重要基础,肥力评价是稻田培肥和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稻田肥力评价指标和方法的选择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通过分析不同土壤肥力评价方法特点,土壤肥力指标的影响因素和变化特征,对我国水稻土肥力评价的现状进行了总结。在选择评价方法时应最大程度地减少人为的主观性,同时,如何将作物产量纳入土壤肥力综合评价值得进一步探讨。在对稻田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时,土壤容重、总孔隙度、土壤团聚体和黏粒含量可作为土壤物理肥力指标的主要因子;土壤化学肥力指标随着施肥、耕作模式和稻作区域的差异应各有侧重;众多的土壤生物学指标中,微生物量碳氮、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等需重点关注。下一步应制定一套针对不同稻作区典型施肥和耕作模式下比较完整和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客观又简单实用的评价方法,为以水稻高产优质为目标的土壤培肥技术提供参考。
黄晶蒋先军蒋先军陈金陈金柴如山柳开楼
关键词:水稻土土壤肥力评价指标
白城地区皮燕麦肥料效应与推荐施肥研究被引量:11
2015年
为明确燕麦需肥规律、探索吉林省白城地区皮燕麦最佳施肥量,以白燕7号皮燕麦品种为材料,依照“3414”试验设计原则,设置了氮磷钾三种肥料各4个梯度共14个处理,于2012-2013年定位研究不同施肥量对燕麦子粒产量的影响,并运用不同模型对结果进行分析。2年的大田试验结果表明,通过三元二次方程拟合得出N、P和K肥的推荐施用量分别为90、50和35kg/hm^2(纯量,下同),燕麦子粒产量约为2 800-3 000kg/hm^2;一元二次方程拟合结果表明,N、P和K肥推荐施用量分别为100、40、30kg/hm^2,燕麦子粒产量介于2 800-3 150kg/hm^2;通过经济效益分析得出,N、P、K施用量分别为90、45、0kg/hm^2时经济效益最高,为6 100-6 300元/hm^2。综合不同模型研究结果,白城地区白燕7号皮燕麦生产中,N肥的推荐施用量为90kg/hm^2,P肥的推荐施用量为40-50kg/hm^2,K肥可以不施或低量施用。
葛军勇臧华栋钱欣杨永冯晓敏任长忠曾昭海胡跃高
关键词:燕麦肥料效应推荐施肥量
作物根际沉积氮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4年
根际沉积氮是土壤微生物重要的营养元素来源,也是联系作物、土壤和微生物的桥梁。近年来随着对作物地上部分研究的深入,对地下部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和关注,作物根际沉积氮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简要介绍了国内外作物根际沉积氮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数量评估、影响因素、研究和计算方法等,以供相关研究参考。并提出未来应加强大田原位情况下根际沉积氮量与组成的研究,明确其调控机制,以及与根际沉积碳之间的协同作用与机制。
臧华栋钱欣杨学超任长忠曾昭海胡跃高
关键词:^15N
长期施肥下黑土活性有机碳变化特征被引量:12
2012年
观测分析了黑土长期不同施肥30年后不同形态的活性有机碳含量(易氧化有机碳>轻组有机碳>微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长期施用氮、氮磷和氮磷钾化肥对土壤活性有机碳无显著影响;长期施用有机肥以及有机肥配施化肥均显著提高了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与不施有机肥相比,有机肥区组中土壤轻组有机碳和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增幅较大,分别在122%~258%和237%~351%之间,而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增幅分别在72%~98%和83%~112%。黑土不同形态活性有机碳对施肥的响应灵敏度为,轻组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易氧化有机碳。因此,轻组有机碳是指示土壤有机碳变化的较好指标。
仪明媛彭畅张会民张文菊汪怀建徐明岗
关键词:长期施肥黑土活性有机碳
行距及间作对箭筈豌豆与燕麦青干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被引量:26
2011年
在我国西北地区,普遍应用燕麦与箭筈豌豆间作生产饲草。为了研究不同间作模式的增产效果,2009—2010年在吉林省白城市采用两因子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2种行距(A1:33cm;A2:16.5cm)和3种种植方式(B1:燕麦单作;B2:箭筈豌豆单作;B3:燕麦箭筈豌豆1∶1间作)对饲草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减小播量增大时,作物单株重量减小,饲草总产量提高13%;行距减小播量不变,燕麦单株重量增大,饲草总产量提高29%;B3饲草产量比B1提高24%,比B2提高30%;B3粗蛋白产量比B1高1倍,比B2低20%;间作使燕麦的株高、单株重和粗蛋白质含量提高,使箭筈豌豆的株高增加,单株重、含氮量降低,节数减少,分枝减少。采用行距16.5cm、燕麦播量87.5kghm-2、箭筈豌豆播量75kghm-2的间作处理,全年两茬饲草产量为19.8thm-2,粗蛋白产量为2.43thm-2,可作为白城及气候相似地区饲草生产的基本模式。
陈恭郭丽梅任长忠郭来春赵国军胡跃高曾昭海
关键词:燕麦间作行距
黑麦草鲜草翻压还田对双季稻田肥料氮循环的影响被引量:10
2012年
【目的】研究黑麦草鲜草与尿素混施对双季稻田肥料氮利用率及氮循环特征的影响。【方法】利用盆栽15N示踪试验比较总施氮量一致的条件下单施尿素(CF)、半量尿素与半量黑麦草鲜草混施(RGCF)以及不施氮肥(CK)对双季稻产量、氮吸收利用效率、肥料氮素在土壤中残余以及N2O排放的影响。【结果】与CK相比,RGCF和CF显著增加了双季稻生物量和稻谷产量。RGCF与CF相比,水稻生物量和稻谷产量分别增加5.9%和7.3%。与CK相比,RGCF和CF显著增加了双季稻氮素吸收量。RGCF与CF氮素吸收量无显著差异。与CF相比,RGCF增加了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氮素稻谷生产效率和氮素农学效率,降低了15N回收率和15N收获指数。RGCF比CF提高了氮素在土壤中的残留率,降低了N2O排放量。【结论】在双季稻体系中,尿素与黑麦草混施能够提高氮素利用效率,改善稻田氮素循环。
朱波易丽霞胡跃高曾昭海唐海明肖小平杨光立
关键词:黑麦草双季稻氮素利用效率氮循环
连续施氮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产量和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英文)
2013年
[目的]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高产、稳产,合理施用氮肥提供依据。[方法]研究了连续施氮对冬小麦-夏玉米产量、经济效益、氮肥吸收利用效率和土壤无机氮的影响。[结果]施氮使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显著增产,2个轮作周期分别增产17.76%~30.32%、22.24%~46.63%;施氮量660.0kg/hm2在2个轮作周期的产量均最高,分别为23391.19和23444.35kg/hm2,经济效益和产投比较佳,氮肥利用率分别为22.2%和30.7%,农学效率分别为8.3kg/kg和11.3kg/kg。施氮量540.0和660.0kg/hm2的氮肥利用率和农学效率均无显著差异。2个轮作周期后,施氮量540.0kg/hm2的0~40cm土壤无机氮积累量与试验前基本平衡。[结论]该试验条件下,综合产量、效益、氮肥效率及土壤无机氮平衡考虑,高产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适宜施氮量为625.3~660.0kg/hm2。
司贤宗王宜伦韩燕来刘蒙蒙谭金芳
关键词:冬小麦-夏玉米轮作
中国稻田土壤基础地力的时空演变特征被引量:22
2016年
【目的】探明1988年以来中国粮食主产区稻田土壤基础地力的差异与时空演变特征,为地力提升和实现水稻的稳产高产提供科学的施肥依据。【方法】结合水稻土实际情况,并参考生产力模型、土壤质量系数模型等修正得出土壤生产力指数模型(PI)和土壤基础地力指数模型(BPI)的计算公式并验证,同时以全国水稻土监测数据资料为基础,将统计所得的各肥力指标和权重因子采用数值归一化处理,运用土壤生产力指数模型和土壤基础地力指数模型方法综合分析;并进一步与产量和基础地力贡献率相结合验证,从而定量地分析出中国粮食主产区间稻田土壤基础地力的高低差异和时空演变特征。【结果】1988—2012年间,长江中下游、东北、西南以及华南4个区域稻田土壤基础地力BPI值(P<0.05)与土壤生产力PI值(P<0.01)均呈显著上升趋势。其中,长江中下游区的BPI值增幅最大,从0.031上升至0.108,增幅为248.4%,其次为华南区,从0.127上升至0.289,增幅为128.0%,东北区的BPI值到2012年为止,增幅为71.7%,西南区BPI值从0.028上升至0.046,增幅为65.8%;而长江中下游区、东北区、西南区和华南区土壤生产力水平(PI值)平均每年分别升高0.0015、0.0042、0.0022和0.0113。各大区稻田土壤基础地力(BPI值)与相对应的施肥区产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即各施肥区水稻产量随着稻田土壤基础地力的提升而呈增加趋势,即土壤基础地力的提升可以实现土壤生产力的提高。25年来4大区稻田土壤基础地力水平(BSPI值)以长江中下游区为最高,华南区土壤基础地力最低,而西南区略高于华南区,但二者差异较小;而最近10年(2003—2012年)间,长江中下游区的BSPI值也明显高于其他3区,西南区土壤基础地力水平最低,东北区与华南区无明显差异;并且区域间BSPI值的变化趋势与土壤基础地力产量的变化趋势相吻合。【结论】�
李建军徐明岗辛景树段建军任意李冬初黄晶申华平张会民
关键词:粮食主产区
黑麦草鲜草翻压还田对双季稻CH_4与N_2O排放的影响被引量:16
2011年
为了研究黑麦草鲜草翻压还田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该文利用静态箱-盆栽装置观测了尿素、黑麦草鲜草翻压还田、半量尿素与半量黑麦草鲜草混施和对照4个处理稻田CH4和N2O排放。结果表明:黑麦草鲜草翻压还田、半量尿素与半量黑麦草鲜草混施的CH4排放通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371%和210%,比尿素增加了152%和66%;尿素的CH4排放比对照高87%,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黑麦草鲜草翻压还田的CH4排放在3个时期(早稻移栽前,早稻生长期和晚稻生长期)分布均匀,约60%的CH4排放于早稻移栽前和早稻生长期。尿素的N2O排放分别为黑麦草鲜草翻压还田、半量尿素与半量黑麦草鲜草混施和对照的18倍、6.6倍和25倍。CH4和N2O的全球增温潜势(GWP)依次为黑麦草鲜草翻压还田>半量尿素与半量黑麦草鲜草混施>尿素>对照,差异均显著(P<0.05)。黑麦草鲜草翻压还田虽然增加了稻田CH4排放,但减少了N2O排放,抑制了尿素对N2O的排放。
朱波易丽霞胡跃高曾昭海唐海明肖小平杨光立
关键词:黑麦草N2O双季稻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