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项目(2011E-2602)

作品数:28 被引量:330H指数:10
相关作者:冯胜斌牛小兵尤源王芳刘锐娥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中国石油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天文地球
  • 13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7篇盆地
  • 17篇鄂尔多斯盆地
  • 11篇延长组
  • 9篇致密
  • 9篇孔隙
  • 8篇延长组长
  • 7篇砂岩
  • 6篇致密砂岩
  • 6篇储层
  • 5篇孔隙结构
  • 5篇核磁
  • 5篇核磁共振
  • 5篇测井
  • 4篇微观孔隙
  • 4篇磁共振
  • 3篇油层
  • 3篇油层组
  • 2篇压汞
  • 2篇影响因素
  • 2篇致密砂岩储层

机构

  • 17篇中国石油天然...
  • 11篇低渗透油气田...
  • 9篇中国石油
  • 6篇西北大学
  • 2篇石家庄经济学...
  • 2篇浙江大学
  • 2篇中国矿业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北京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勘探...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化
  • 1篇中国石油塔里...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陕西延长石油...

作者

  • 9篇冯胜斌
  • 6篇牛小兵
  • 5篇尤源
  • 5篇王芳
  • 4篇钟高润
  • 4篇刘锐娥
  • 3篇吴浩
  • 3篇梁晓伟
  • 3篇张小莉
  • 3篇张春林
  • 3篇李卫成
  • 2篇张居增
  • 2篇王成玉
  • 2篇郝炳英
  • 2篇郭英海
  • 2篇贺静
  • 2篇陈胜
  • 2篇杜江民
  • 2篇甄静
  • 1篇方艳兵

传媒

  • 6篇低渗透油气田
  • 3篇复杂油气藏
  • 2篇地球物理学进...
  • 2篇石油科技论坛
  • 2篇长江大学学报...
  • 1篇大庆石油地质...
  • 1篇石油学报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西北大学学报...
  • 1篇高校地质学报
  • 1篇测井技术
  • 1篇国外测井技术
  • 1篇地质科技情报
  • 1篇天然气地球科...
  • 1篇重庆科技学院...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石油化工应用
  • 1篇东北石油大学...

年份

  • 4篇2017
  • 3篇2016
  • 8篇2015
  • 7篇2014
  • 2篇2013
  • 4篇2012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立用恒速压汞技术研究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储层微观孔喉特征
2012年
应用恒速压汞数据对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储层微观孔喉特征进行了分析.直观、定量地表征了各参数的变化特点,为致密油的规模开发拓宽思路。研究结果表明,致密油平均孔隙半径主要分布于90-240μxm之间。长7平均孔隙半径为160μm,大于长6的137μm,且分布范围更宽泛;平均喉道半径为0.35μm,与渗透率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影响着储层流体的渗流能力;孔喉半径比大,平均为550,孔喉半径比与渗透率呈现很强的负相关关系;汞在进入阻力较小的大喉道所控制的孔隙时,喉道的影响不明显,随着进汞量的不断增加,毛管压力逐渐升高,喉道逐渐主导着进汞总量。综合研究成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的开发更要注重对喉道的研究和保护。
李卫成张艳梅王芳朱静叶博马文忠张三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恒速压汞
致密油气EM30滑溜水压裂液体系被引量:5
2017年
致密油气田体积压裂技术不断发展要求压裂液实现从常规的交联冻胶向低黏液体和滑溜水体系转变。以减阻剂、助排剂、防膨剂研发为核心,在产品性能检测与综合评价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形成了具有低摩阻、低黏度、低伤害、低成本、可连续混配、可回收等技术特点的致密油气EM30滑溜水压裂液体系,在致密油气储层改造中累计应用超过10000层段400×104m^3液量,成为鄂尔多斯盆地致密储层改造主体压裂液。应用后返排液回收率达85%,累计节约用水30%,节约成本5亿元,创造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范华波刘锦郭钢吴江
关键词:减阻剂助排剂防膨剂体积压裂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沉积环境及沉积类型被引量:1
2012年
鄂尔多斯盆地长7油层组沉积主要为半深湖-深湖沉积环境。沉积相类型以浊积扇砂体为主,砂体厚度大、连片性好、分布面积大,平面上主要分布于陇东地区;其次为三角洲前缘砂体,砂体多呈条带状分布,局部发育分流河道分叉交汇叠加的连片性好、规模较大的有利储集体,平面上主要分布于陕北地区水体较浅的沉积区。长7油层组为典型的“源储共生、自生自储”成藏组合,具形成致密油的有利地质条件,勘探潜力大。
王成玉王芳冯胜斌淡卫东尤源方艳兵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沉积环境浊积扇
基于压汞和核磁共振对致密油储层渗透率的评价: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长7油层组为例被引量:9
2017年
为探讨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储层渗透率与孔喉半径、T_2弛豫时间的相关性,在分析目前对常规储层渗透率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基于压汞和核磁共振实验数据,利用线性回归分析建立了适应于长7致密油储层渗透率评价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于常规储层和其他类型的致密砂岩储层,长7致密油砂岩累积进汞饱和度5%所对应的孔喉半径(r_5)与渗透率产生了良好的相关性,是渗透率预测的最佳孔喉半径,且在这个孔喉范围内孔喉大小主要介于0.1~1μm,由微孔和中孔构成;核磁共振渗透率评价参数T_2截止值(T_(2cutoff))和T_2谱峰(T_(2peak))对长7致密砂岩储层不再适用,而T_2几何平均值(T_(2gm))是长7致密砂岩渗透率评价的重要参数,其与渗透率、孔隙度产生良好的关联性,建立的评价方法结果显示预测渗透率与实测渗透率非常接近,吻合度较高(R^2=0.9599)。利用孔喉半径和T_2弛豫时间建立的渗透率评价方法匹配使用,对今后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储层质量预测具有指导意义。
刘刚吴浩张春林刘锐娥陈胜杜威马天骄侯高峰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致密砂岩毛管压力核磁共振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致密油储层微观孔隙特征研究被引量:41
2014年
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微米CT、自动矿物识别系统(QEMSCAN)、微图像拼接(MAPS)等测试新技术结合常规分析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致密油储层孔隙特征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致密油储层具有微米—纳米级多尺度孔隙连续分布的特征,大于2μm的微米级孔隙构成主要的储集空间;颗粒间充填胶结物质剩余的各尺度残余粒间孔及溶蚀形成的各尺度溶蚀孔隙是最重要的孔隙类型;致密油储层各尺度孔隙连通性较好,可以作为有效的储集空间及渗流通道;深湖细粒沉积及后期强压实、强胶结及强溶蚀为主的成岩作用是现今长7致密油储层微孔隙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由于具备源储近邻或互层配置及异常高压驱动优势条件,致密油储层微孔隙中形成了富集石油的特征。
尤源牛小兵冯胜斌王芳王成玉李卫成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长7致密油储层储集空间特征及其意义探讨被引量:7
2012年
鄂尔多斯盆地长7致密油储层具相对高孔低渗特征,孔隙类型复杂,常规的测试技术无法识别和表征储集空间特征。通过对长7致密油储层的核磁共振测试和研究,表明盆地长7致密油储层孔隙孔径分布范围宽,储层中大孔、中孔、小孔、微孔及纳米孔隙类型均发育,且孔径分布范围、孔隙类型和主体孔隙类型受储层致密程度的控制作用明显;长7致密油储层大孔隙至纳米孔孔隙均含油,且微孔至纳米孔隙含油饱满。长7致密油储层微孔、纳米孔孔隙类型的识别及其含油的认识对鄂尔多斯盆地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冯胜斌牛小兵刘飞张居增郝炳英郑庆华甄静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孔隙特征核磁共振技术
陇东地区延长组长7致密砂岩伊利石成因初探
2012年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为典型的致密砂岩储层,粒度细,物性差。最主要的黏土矿物为伊利石,占填隙物总量的60%。根据大量的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包襄体测试等分析资料,探讨了伊利石的产状、成因,以及对储层物性的影响。研究认为:伊利石呈片状、蜂巢状和丝缕状3种方式产出。第一种为原生沉积所带来:第二种为早期形成的蒙皂石转化而来:第三种是由钾长石溶蚀形成的高岭石在深埋期间通过伊利石化作用形成。高岭石的伊利石化能促进钾长石的溶解,其形成的长石溶孔是该区最主要的孔隙类型。长石溶孔发育区即为相对优质储层发育区。
王芳牛小兵梁晓伟李卫成李廷艳刘晓英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致密砂岩伊利石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致密油砂体特征及成因分析
2014年
以野外露头调查和岩心观察为基础,综合运用粒度分析和薄片鉴定等分析测试手段,结合湖盆底的形状类型,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致密油砂体沉积特征被分析了。致密油砂体成因类型被划分了。致密油砂体纵向、平面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被探讨了。研究结果表明:湖盆中部长7主要发育三种成因类型的致密油砂体,即砂质碎屑流、浊积岩和滑塌岩,其中砂质碎屑流是致密油最主要的储集体。湖盆中部受朵体加水道重力流沉积作用控制.细粒级砂体分布广、厚度大。砂体的形成与分布范围主要受湖盆底形控制,湖盆坡脚及湖底平原是有利的致密油砂体叠合发育区。
王芳冯胜斌梁晓伟甄静郝炳英
关键词:砂质碎屑流砂体成因鄂尔多斯盆地
国外致密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研究及其对鄂尔多斯盆地的启示被引量:31
2013年
致密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是致密油储层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制约致密油勘探、开发的关键问题,主要表现在:致密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表征难、分类评价难、预测难,并且孔隙结构与油气赋存和渗流的关系复杂等。国外在致密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发现了纳米孔喉储集类型并研究了其成因;逐级深入,形成了微观尺度分析测试系列方法;发展了数字岩心技术;定量分析了矿物成分及其在微观渗流中的作用;有效识别和表征了微裂缝;对比分析了储层中各类孔隙及流体分子的尺度。根据国外的经验,探讨了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指出要在致密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测试手段上有所突破;要证实致密油储层中纳米级孔隙的存在与否及其贡献;要揭示致密油储层中孔隙和喉道的配置关系;要认识致密油储层中微裂缝发育及分布规律;要探讨致密油储层改造及储层保护的手段。
尤源牛小兵辛红刚冯胜斌宋娟毛振华张丹丹
陇东地区长7致密油储层下限值的确定
2015年
陇东地区长7致密油储层下限尚不明确,需建立其下限标准。利用毛管压力、岩心分析、油—水相渗及常规测井资料研究陇东地区长7致密油储层下限。采用优化后的平均毛管压力曲线确定了致密油层最小流动孔喉半径为0.054μm,孔隙度下限为5%,渗透率下限为0.03×10-3μm2;采用密闭取心刻度法与油—水相渗法确定了含油饱和度下限为58%,并通过实际生产验证了该下限的准确性,该下限的确定为陇东地区长7致密油储层测井解释提供了标准,为长庆油田的增储上产奠定了基础。
席辉成志刚张蕾罗少成甘宁
关键词:物性下限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