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F49734230)

作品数:12 被引量:378H指数:11
相关作者:刘训高锐李秋生肖序常王永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河北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5篇西昆仑
  • 4篇地学
  • 4篇地学断面
  • 4篇新疆地学断面
  • 4篇岩石
  • 4篇岩石圈
  • 3篇地震
  • 3篇深地震
  • 2篇地震探测
  • 2篇地幔
  • 2篇新生代
  • 2篇深地震探测
  • 2篇青藏高原
  • 2篇青藏高原北缘
  • 2篇陆-陆碰撞
  • 2篇北缘
  • 1篇地壳
  • 1篇地壳构造
  • 1篇地壳构造演化
  • 1篇地壳构造运动

机构

  • 10篇中国地质科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河北理工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5篇刘训
  • 5篇高锐
  • 4篇李秋生
  • 4篇肖序常
  • 3篇王彦斌
  • 3篇管烨
  • 3篇王永
  • 2篇贺日政
  • 2篇傅德荣
  • 2篇卢德源
  • 2篇李朋武
  • 2篇莫宣学
  • 2篇罗照华
  • 2篇史大年
  • 1篇柯珊
  • 1篇王宝善
  • 1篇李德兴
  • 1篇邓晋福
  • 1篇姜枚
  • 1篇王世成

传媒

  • 3篇地球学报
  • 2篇中国科学(D...
  • 1篇岩石矿物学杂...
  • 1篇地质论评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新疆地质
  • 1篇中国区域地质
  • 1篇地质通报
  • 1篇Acta G...

年份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3
  • 1篇2002
  • 6篇2001
  • 2篇2000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Collision Tectonics between the Tarim Block(Basin)and the Northwestern Tibet Plateau:New Observations from a Multidisciplinary Geoscientific Investigation in the Western Kunlun Mountains被引量:19
2001年
New results from deep seismic reflection profiling, wide-angle reflection-refraction profiling and broadband seismic experiments reveal that a series of south-dipping reflectors occur on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Tarim block (basin). However, it is these south-dipping structures that are intercepted by another series of north-dipping reflectors at depths from 30 to about 150 km beneath the foreland of the W Kunlun Mountains. No evidence from the above geophysical data as well as geochemical and surface geological data indicate the southward subduction of the Tarim block beneath the W Kunlun Mountains (NW Tibet plateau), forming the so-called “two-sided subduction” model for the Tibet plateau as proposed by previous studies. So the authors infer that the tectonic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arim block and the W Kunlun block was chiefly affected by a “horizontal compression in opposite directions”, which brought about “face-to-face contact” between these two lithospheric blocks and led to the thickening, shortening and densifying of the lithosphere. Hence a “delamination” was formed due to the gravitational instability created by the thickening and densifying; then alkaline basic volcanic rocks (mainly shoshonite series) was erupted along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Tibet plateau owing to the delamination. This inference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alkaline basic volcanics has been confirmed by recent geochemical and petrological studies in Tibet, indicating that different contacts control different magmatic activities: the alkali basalts are always developed in the “horizontal shortening boundary (contact)” o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Tibet plateau, while the muscovite granite and two-mica granite (leucogranite) in the “subductional contact” on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Tibet plateau.
XIAO XuchangLIU XunGAO RuiHoun KAOLUO Zhaohua
天山、西昆仑山中、新生代幕式活动的磷灰石裂变径迹记录被引量:74
2001年
通过对天山独山子—库车公路、西昆仑山新疆—西藏公路出露的7个花岗岩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研究了天山、西昆仑山脉低温(<110℃)热历史。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范围为(9.6±0.8)~(89.2±2.3)Ma,平均裂变径迹长度变化范围为(7.9±3.7)~(11.6±1.9)μm。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反映冷却作用时代,地质资料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数据表明,天山在白垩纪存在一次抬升作用,天山和西昆仑山在中新世发生另一次抬升作用。
王彦斌王永刘训傅德荣王军王世成
关键词:西昆仑山磷灰石裂变径迹新生代抬升作用
塔什库尔干碱性杂岩体形成时代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30
2003年
帕米尔构造结是青藏高原变形最强烈的地区之一,区内新生代岩浆侵入活动发育,既有壳源岩浆侵位,也有幔源岩浆广泛分布.根据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侵人岩可分为幔源碱性正长岩和壳源花岗岩2个系列.幔源碱性正长岩总体上由暗色正长岩、浅色正长岩和碱性花岗岩组成,其成因为岩浆不混溶作用.壳源花岗岩类成分单一,具有低共熔岩浆属性,其成因可能与幔源岩浆对地壳加热有关.利用碱性正长岩的钾长石进行40Ar-39Ar法获得3个分别为大约23Ma、13 Ma和8 Ma坪年龄数据,结合岩体地质特征,认为它们分别代表了碱性正长岩和花岗岩的侵位时间以及后期构造热事件.研究结果表明,岩浆活动是帕米尔构造结形成和帕米尔强烈变形的主要因素之一.
罗照华莫宣学柯珊
关键词:碱性杂岩
西昆仑—塔里木—天山岩石圈深地震探测综述被引量:98
2002年
沿新疆地学断面走廊域实施了3种深地震探测方法:近垂直深地震反射剖面、宽角反射与折射深地震测深剖面和移动式宽频地震观测,揭露出西昆仑—塔里木—天山岩石圈的结构与横向变化,发现了塔里木大陆地块与青藏高原西北部西昆仑造山带碰撞的地震学证据,揭示出天山与塔里木、天山与准噶尔,以及昆仑山与塔里木之间的岩石圈尺度盆山耦合关系。阶段成果发表后引起国内外学者广泛注意,本文结合相关资料对这些新成果进行了系统综述,旨在对比研究青藏高原南北两缘不同的碰撞变形之深部过程。
高锐肖序常高弘李秋生刘训姜枚史大年
关键词:新疆地学断面西昆仑深地震探测陆-陆碰撞盆山耦合
青藏高原北缘新生代幔源岩浆活动及构造运动性质被引量:12
2001年
北方板块是否俯冲到了青藏高原之下?现有的资料尚难对此作出确切的回答解决问题的关键之一是青藏高原北缘的新生代岩浆起源与作用过程.支持俯冲模型的地球物理论据及岩浆活动证据都还不够充分.然而,许多证据却表明,陆-陆碰撞引起的大型剪切断裂和地壳大规模缩短在青藏高原北缘的岩石圈运动中有重要的作用.青藏高原北缘的慢源岩浆活动局限在大型走滑断裂的交汇部位,岩浆成因可能与走滑作用导致的局部拉张环境有关.走滑断裂导致岩石圈的重力不稳定性和垮塌,深部热物质上升,它们所携带的热量与剪切作用生成的热一起,导致含水地慢发生部分熔融.
罗照华肖序常曹永清莫宣学苏尚国邓晋福张文会
关键词:青藏高原北缘俯冲作用碰撞走滑断裂深源包体新生代
新疆地学断面(独山子-泉水沟)走廊域及邻区地球物理调查综合研究被引量:20
2001年
沿新疆地学断面 (独山子 泉水沟 )走廊域实施了多种地球物理方法调查研究。对岩石圈现今活动性、位场异常图像处理与岩石圈变形踪迹、地体基底构造与边界断裂划分等进行了综合研究。整条地学断面处于近SN向的挤压环境中。挤压力一方面来自印度板块向北的推挤 ,另一方面来自增厚岩石圈根带下沉的拖力。塔里木岩石圈呈刚性 ,且整体变形 ,对应力的传播起到放大的作用。阿尔金断裂向南延展进入西昆仑造山带 ,南端与泉水沟断裂相接 ,并且斜截了库地断裂和康西瓦断裂。中天山地体与北天山地体与准噶尔盆地统属同一基底构造区 ,南天山地体与北塔里木统属同一基底构造区。南北塔里木是 2个基底性质不同的地体。 4 0°N是分割南北塔里木的地体边界断裂。研究结果表明 ,新疆新构造运动不是古板块的简单复活。
高锐管烨贺日政史大年李德兴李秋生卢德源李力军
关键词:新疆地学断面西昆仑
北天山山前安集海河阶地形成的时代及意义被引量:11
2000年
北天山山前几条主要河流普遍发育河谷阶地。安集海河发育6~8级阶地,通过年代测定及区域对比,可得出安集海河阶地形成于中更新世晚期—晚更新世早期(约12~14万年左右)。第四纪以来构造活动及气候变化控制着河流下切和侧蚀作用的进行,安集海河阶地的形成和发育明显受第四纪晚期构造活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王永王彦斌
关键词:北天山气候变化
西昆仑造山带下岩石圈地幔速度结构被引量:28
2006年
在已完成的新疆地学断面研究计划实施中曾在西昆仑山前布置了14个宽频带地震台站.利用记录到的远震P波初至和层析成像方法,研究了西昆仑造山带下的岩石圈地幔结构特征.在已有地震学证据基础上,层析成像结果显示,西昆仑造山带下的高速岩石圈地幔可能是印度岩石圈地幔的俯冲前缘.沿东经80°深度剖面图像显示,在西昆仑造山带下的150~300km处,高速异常的岩石圈地幔前锋与低速异常的塔里木块体岩石圈地幔发生了面对面碰撞.
贺日政赵大鹏高锐王宝善齐诚
关键词:远震P波层析成像西昆仑造山带
新疆地学断面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的西昆仑-塔里木结合带岩石圈细结构被引量:50
2001年
横过西昆仑 塔里木结合地带的深地震反射剖面 ,首次揭露出新疆地学断面南部山盆结合部位地壳与上地幔顶部的精细结构 ,发现了塔里木岩石圈下部南倾、西昆仑山岩石圈下部北倾的强反射特征 ,它们相向倾斜、相互交织 ,构成了塔里木岩石圈挤入到西昆仑北带之下 ,与青藏高原西北缘岩石圈相碰撞的地震证据。深地震反射剖面还揭示出西昆仑山与塔里木盆地在岩石圈尺度呈“V”型的盆山耦合关系 ,这种“V”型的耦合关系代表了陆内陆
高锐肖序常刘训管烨李秋生卢德源李朋武
关键词:西昆仑深地震反射陆-陆碰撞岩石圈细结构新疆地学断面
南天山托云盆地晚白垩世—早第三纪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初探被引量:31
2000年
托云盆地晚白垩世—早第三纪碱性橄榄玄武岩Sr、Nd、Pb同位素组成表明 ,本区玄武岩以低Sr、Pb和相对高的Nd同位素值 (87Sr/ 86 Sr为 0 .70 3554~ 0 .70 3884 ;14 3Nd/ 14 4 Nd为0 .512 838~ 0 .512 90 4 ;2 0 6 Pb/ 2 0 4 Pb为 18.0 0 6 3~ 18.4 72 0 ;2 0 7Pb/ 2 0 4 Pb为 15.4 4 11~ 15.50 6 0 ;2 0 8Pb/ 2 0 4 Pb为 37.80 72~ 37.92 90 )为特征 ,相似于夏威夷的洋岛玄武岩。玄武质岩石的主要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进一步揭示 ,本区玄武质岩石起源于交代富集型地幔。这种富集型地幔经低度熔融形成原始岩浆 ,并在上升过程中经高位岩浆房的分离结晶作用 ,最终形成玄武质岩石。
王彦斌王永刘训傅德荣肖序常戚龙水
关键词:南天山玄武岩地球化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