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700111)

作品数:7 被引量:59H指数:5
相关作者:邓培雁雷远达曾宝强邱元凯欧阳邓福更多>>
相关机构:华南师范大学珠江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香港教育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生物学
  • 1篇艺术

主题

  • 2篇生态
  • 2篇水质
  • 2篇硅藻
  • 2篇川蔓藻
  • 1篇等温线
  • 1篇叶绿
  • 1篇叶绿素
  • 1篇叶绿素荧光
  • 1篇叶绿素荧光参...
  • 1篇荧光参数
  • 1篇影响因素
  • 1篇日变
  • 1篇日变化
  • 1篇生态补偿
  • 1篇生态服务
  • 1篇生态类群
  • 1篇湿地
  • 1篇湿地退化
  • 1篇水质评价
  • 1篇群落

机构

  • 7篇华南师范大学
  • 4篇珠江流域水环...
  • 3篇香港教育学院

作者

  • 7篇邓培雁
  • 4篇雷远达
  • 3篇曾宝强
  • 2篇邱元凯
  • 1篇欧阳邓福
  • 1篇赖光波

传媒

  • 2篇生态学报
  • 2篇生态经济
  • 2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生态科学

年份

  • 3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干粉对重金属吸附特征的研究被引量:10
2010年
研究了不同pH值、反应时间、反应温度以及重金属质量浓度条件下,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植物干粉对重金属(Cu、Cd、Pb、Zn)的吸附影响,阐述了其对重金属的吸附特征及机理.结果表明,不同pH值、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条件下,轮叶黑藻植物干粉对重金属的去除率依次为Pb(Ⅱ)>Cd(Ⅱ)>Zn(Ⅱ)>Cu(Ⅱ),吸附的Langmuir模型中R2变化范围非常大,而Freundlich模型中R2多大于0.9.该吸附过程很好地符合Lagergren二级动力学方程,而一级方程的R2基本小于0.5,表明吸附过程不是简单的单分子层吸附,整个吸附过程中颗粒内扩散机理在起着支配作用.FTIR图谱显示,植物干粉各组分吸附重金属前后的基本峰形没有改变,只有羟基(3 300~3 400 cm-1处强宽吸收峰)、羧基(1 400~1 440 cm-1)、酰胺基(1 620~1 645 cm-1)等吸收峰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位移.
邱元凯邓培雁欧阳邓福刘威
关键词:轮叶黑藻重金属吸附等温线吸收动力学
川蔓藻的重要生态服务功能评述
2011年
川蔓藻是一种分布于全世界的沉水植物,对维持河口海岸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近几十年来川蔓藻正面临着人类活动带来的严重威胁,种群衰退严重。文章对川蔓藻海草床的重要生态服务功能进行了分析和评述,以期提高公众对川蔓藻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川蔓藻的有效保护与管理。
邓培雁雷远达曾宝强
关键词:沉水植物川蔓藻生态服务
湿地退化的外部性成因及其生态补偿建议被引量:5
2009年
湿地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但退化和丧失严重。文章认为湿地退化的代内外部性成因是湿地保护的正外部性行为未得到应有补偿,湿地破坏的负外部性行为未付出应有代价;代际外部性成因则是由于过去人类缺乏对湿地价值的正确认识,以及资源分配代际权利制衡机制的缺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湿地资源进行保护、恢复的生态补偿建议。
邓培雁刘威曾宝强
关键词:湿地退化外部性生态补偿
宝山堇菜(Viola baoshanensis)和紫花地丁(V. yedoensis)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日变化被引量:5
2009年
研究了宝山堇菜(Viola baoshanensis)和紫花地丁(V. yedoensis)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日变化.紫花地丁NPQ呈单峰型增长,宝山堇菜NPQ有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2种堇菜rETR首先迅速上升,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然后迅速下降,Ik变化趋势相对一致.紫花地丁Pm和α呈双峰型变化,宝山堇菜有先增加,后下降的变化趋势.相关性显示,宝山堇菜叶片rETR与光合有效辐射呈显著正相关(P<0.05).紫花地丁叶片温度分别与Y、NPQ呈显著负相关和正相关(P<0.05),叶表光合有效辐射与Y、NPQ分别达极显著负相关和正相关(P<0.01),与rETR显著正相关(P<0.05).结果表明,正午时刻2种堇菜光系统Ⅱ遭受了光抑制,热耗散和光呼吸是紫花地丁的重要光保护机制,宝山堇菜通过光呼吸来保护光合机构.
邓培雁刘威邱元凯曾宝强
关键词:宝山堇菜紫花地丁叶绿素荧光日变化
桂江流域附生硅藻群落特征及影响因素被引量:16
2012年
研究了桂江流域水质、土地利用、地理因素对河流附生硅藻群落的影响。结果显示,桂江流域电导率(Conductivity,Cond.)由下游至源头呈降低趋势,其它水质参数变化趋势不明显。主成分分析(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PCA)显示前两个主成分共解释了56.2%的水质特征,第一轴反映了氨氮(NH4-N)、硝氮(NO3-N)、总氮(Total Nitrogen,TN)的变化梯度,第二轴反映了水温(WT)、pH、Cond.、溶解氧(Dissolve Oxygen,DO)的变化梯度。桂江流域硅藻特定污染敏感指数(Specific PolluoSensitivity Index,IPS)和硅藻生物指数(Biological Diatom Index,IBD)下游低于源头,差异不显著,与多项水质、土地利用以及地理因子呈线性显著相关。24个样地共发现112种硅藻,丰富度大于5%的37种,丰富度最大的几个种类依次为Achnanthidium minutissimum,A.pusilla,A.tropica,Cymbella laevis。对应分析(Corresponding Analysis,CA)显示桂江流域存在3个差异较大的硅藻群落,流域下游以Nitzschia recta为优势种,A.lanceolata、Amphora montan、Planothidium frequentissimum在中下游丰度较高,上游区域种类较多。典型相关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排序前两轴解释了硅藻群落变异程度的28.60%,CCA排序轴1与水质(Cond.、WT、NH4-N、NO3-N、TN)和土地利用(城市面积、农田面积、植被覆盖)显著负相关,与地理因素(流域面积、海拔、坡度)显著正相关,第二轴与浊度(NTU)显著正相关(P<0.05)。偏典型相关分析(Partial CCAAnalyses)显示,土地利用、地理因子、水质分别解释了桂江流域硅藻群落变异的7.20%,17.50%,48.50%。结果表明,桂江流域附生硅藻群落结构是水质、地理因子和土地利用共同作用的结果,水质起决定性作用,电导和不同形态的氮是影响附生硅藻群落结构的主要水质因素。
邓培雁雷远达刘威黄少锋王旭涛赵彦龙
关键词:硅藻主成分分析
七项河流附着硅藻指数在东江的适用性评估被引量:28
2012年
综合运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箱型图分析等统计方法评估了河流附着硅藻生物指数(Biological Diatom Index,IBD)、硅藻营养化指数(Trophic Diatom Index,TDI)、斯雷德切克指数(Sládecˇek's Index,SLA)、特定污染敏感指数(Specific Polluosensitivity Index,IPS)、硅藻属指数(Generic Diatom Index,IDG)、戴斯指数(Descy Index,DESCY)和欧盟硅藻指数(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 Index,CEE)在东江流域河流水质评价中的适用性。结果显示:SLA与IPS,CEE显著相关(P<0.05),CEE与TDI不相关,其余指标间均极显著相关(P<0.01)。SLA与13项水质理化指标均无相关性,TDI与含氯度(Cl)显著负相关,CEE与溶解氧(DO)、电导率(Cond.)、总氮(TN)显著正相关(P<0.05),其余指标与氨氮(NH4-N)、pH不存在线性相关,与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高锰酸盐指数(CODKMnO4)、亚硝氮(NO2-N)、硝氮(NO3-N),总磷(TP)具极显著相关性(P<0.01)。13项水质理化指标中主成分负荷贡献大于50%的八项理化参数DO、BOD5、CODKMnO4、TN、NO3-N、NO2-N、TP和SiO2将试验区水质分为四组。IPS、IBD、IDG和CEE与水质物化分类一致性较好。IPS、IBD、IDG和CEE的逐步判别分析(引入P=0.20,剔除P=0.25)显示IPS和CEE都只选出了NO2-N,分类判别的正确率分别为55.6%和48.1%;IBD引入了NO2-N,CODKMnO4和DO 3个解释变量,判别正确率74.1%;IDG引入BOD5和NO3-N两个变量,分组正确率63.0%。硅藻群落聚类显示,IBD和IDG在水质物化分类的箱型图中呈现出明显合理的趋势。以上研究表明IBD和IDG硅藻指数最适合用于东江河流水质生物监测与评价。
邓培雁雷远达刘威王旭涛
关键词:水质评价
基于附生硅藻的川蔓藻水质综合需求研究
2012年
选择生长良好的川蔓藻群落,计算其表面附生硅藻的特定污染敏感指数(IPS)和硅藻生物指数(IBD)及其生态类群,以期阐明川蔓藻对水环境的综合需求,为川蔓藻的恢复和保护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结果显示,川蔓藻上附生硅藻共36种,分属9科13属,以异极藻属(Gomphonema)、舟形藻属(Navicula)和菱形藻属(Nitzschia)为主,优势种有Cocconeisplacentula var.euglypta,Cymbella tropica,Achnanthidium minutissimum,Nitzschia amphibia和Gomphonema minutum。硅藻指数IPS和IBD显示水体质量为"好"。耐N-自养型和兼性N-异养型生态类群、需氧较高和中等需氧、喜中性类群至喜碱性、微咸水、β-中污和α-中污染性以及富营养性硅藻类群分别大于总数的70%、60%、80%、70%、70%和80%以上。以上结果表明,川蔓藻水体环境pH值7.0~8.0之间,Cl含量大致介于0.1~0.5 g L-1之间,水体N浓度较低,有机污染程度较轻,氧气较为充足,适度的营养物质促进川蔓藻的生长,IPS和IBD可以综合显示川蔓藻对水环境的需求。
邓培雁赖光波雷远达王旭涛刘威
关键词:川蔓藻硅藻IPSIBD生态类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