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BMA110097)

作品数:11 被引量:163H指数:6
相关作者:孙杰远杨丽萍刘远杰郎文静更多>>
相关机构:广西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文化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 2篇社会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9篇文化
  • 7篇民族
  • 7篇教育
  • 4篇少数民族
  • 3篇国家认同
  • 2篇认同教育
  • 2篇少数民族学生
  • 2篇壮族
  • 2篇文化传承
  • 2篇文化融合
  • 2篇民族教育
  • 2篇民族认同
  • 2篇民族学生
  • 2篇传承
  • 1篇侗族
  • 1篇幸福感
  • 1篇学校文化
  • 1篇应然
  • 1篇少数民族文化
  • 1篇少数民族文化...

机构

  • 11篇广西师范大学

作者

  • 6篇孙杰远
  • 3篇杨丽萍
  • 2篇刘远杰
  • 1篇郎文静

传媒

  • 2篇教育研究
  • 1篇民族教育研究
  • 1篇广西师范大学...
  • 1篇社会科学家
  • 1篇贵州民族学院...
  • 1篇中国民族教育
  • 1篇教育科学研究
  • 1篇湖南师范大学...
  • 1篇国家教育行政...
  • 1篇民族学刊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文化共生视域下民族教育发展走向被引量:54
2011年
文化共生是指不同族群不同文化的异质共存、相互交流、兼容并包的文化形态。文化共生视域下民族教育的发展应强调各民族教育要素之间的异质共存,注重教育过程中各种关系的和谐与相融,其具体体现在从一元到多元的民族教育价值取向,促进人类群体交流合作的民族教育文化使命,传统与现代相融共生的民族教育文化选择,基于公民教育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民族教育体系构建,主流化与在地化整合的课程资源开发,学校教育与学校外教育联动的制度变革。
孙杰远
关键词:文化共生民族教育文化使命文化选择
侗、瑶民族的幸福感表征及其教育寓示被引量:1
2016年
幸福感是衡量族群和社会发展状态的重要指标。幸福感跨文化研究表明,文化深刻影响着个体幸福感的获得。侗、瑶民族独特的民族文化是其成员获得幸福感的重要支撑和载体,为了达到幸福的终极目的,民族教育应做到:对个体经验的尊重、对民族性格的理解、对"自我"塑造的关切。
孙杰远
关键词:少数民族幸福感文化教育启示
新方块壮字与“云时代”壮族文化传承的适切性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古壮字、拼音壮文、汉字和新方块壮字都在不同的层面上对壮族文化传承发挥了各自的作用,但就适应性、契合性、有效性、可行性和认可度而言,新方块壮字具有独特的优势。然而,目前新方块壮字仅在民众中流行,未形成规范体系,也未成为法定文字,需要借助语言学、文字学、民族学、传播学等理论方法进行一系列理论探寻和推广实验,借助网络平台扩大影响力,使之真正成为"云时代"壮族文化传承的媒介之一,以此构建壮族文化传承的新机制,开创壮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新渠道。
杨丽萍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适切性
少数民族学生国家认同的文化基因与教育场域被引量:37
2013年
国家认同是人类社会一种普遍结群意识和归属的需要,而文化基因是维系国家认同的基本纽带;人的自我意识与生命意识是国家认同的逻辑前提;想象的共同体是文化基因的价值表征,多元与一体则是其基本特征。少数民族学生国家认同的教育场域的构建是推进社会、个体、国家认同由自在走向自觉的重要途径。应当从多元互动文化场域的构建、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符号的凝练及其在教育场域中的渗透、国家治理取向的内化与教育导引三个方面着手构建少数民族学生国家认同的教育场域。
孙杰远
关键词:少数民族学生国家认同文化基因教育场域
“天人合一”与“生态文化”的当代契合——兼论民族地区学校文化发展的应然之态被引量:13
2013年
我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与当代"生态文化"观的契合性,表现为注重和谐、共生、生命与道德精神的核心文化价值。生态文化有两种存在状态:生态文化哲学和生态文化形态。作为文化哲学,它具有导向我国文化发展的"生态"走向的意义。同时,学校文化的本质在于"教育",而教育的本质在于人、国家与民族的和谐发展,这正是生态文化的内在精神。故而,民族地区学校文化发展可遵循生态文化哲学指向,在学校文化形态上,学校文化应是生态文化景观的一种具体表现。
孙杰远刘远杰
关键词:文化生态文化天人合一学校文化
少数民族学生国家认同和文化融合研究被引量:12
2017年
人类与生俱来的自我意识、生与死的知识、乡愁、社会性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群体归属意识、民族意识与文化关怀,共同构成了国家意识与国家认同的逻辑起点。个体国家认同的建构,既是个体的主观心理活动,也是个体的社会化过程,是其对社会生活规则的了解、遵守与内化,对想象的共同体的归属和认可,进而树立起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主体意识。
孙杰远
关键词:国家认同少数民族学生文化融合社会化过程自我意识文化关怀
论侗族“百家宴”的教育价值及传承路径
2012年
"百家宴"作为侗族文化表征之一。文章通过对广西侗寨的田野考察,对"百家宴"的文化特性进行深入描述,并阐述其作为"生命关怀"范本、"生活实践"场域以及"生动教材"例证的教育价值,提出以"百家宴"为辐射的学校教育自组织传承路径。
郎文静
关键词:教育价值
融合与认同: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及其路径被引量:31
2012年
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就是把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保护、传递和发展下去。其旨归在于民族文化的发展、民族精神的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场域的复杂交织态势彰显了民族文化认同和多元文化融合的历史使命和时代紧迫感。笔者认为。在多元文化交叉碰撞的背景下.文化的传承过程体现为文化融合过程。通过文化传承最终实现文化融合。其中,适切的文化传承路径显得尤为关键和重要。
孙杰远刘远杰
关键词:民族文化传承多元文化融合民族文化认同历史进程少数民族文化保护
从文化认知、文化自信到民族认同的转化与整合——壮族认同教育新论被引量:13
2012年
文化认知是文化自信的基础;文化自信是民族认同的根基。壮族在历史上没有完成民族内部的文化整合,尚未实现从文化认知到民族认同的转化、交融与整合。虽然壮族人知晓自己的民族身份,但是,不甚了解壮族世代一脉相承的民族发展历程和杰出文化成就,因此,应当强化壮族历史文化的认知教育,以文化认知为起点,以文化自信为纽带,实现从文化认知到民族认同的转化,建构理性的壮族民族认同。
杨丽萍
关键词:壮族民族教育文化认知文化自信
“云时代”的文化范式与教育变革被引量:3
2014年
随着分布式处理、并行处理和网格计算的综合发展,"云时代"已经来临,整个世界沉浸在"云"的海洋之中。计算机网络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文化范式也随之发生了转型。"云时代"既给教育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发展机遇。在分析"云时代"学与教的方式变革基础上,提出了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媒介素养、推动文化数字化转化的基本应对策略。
孙杰远
关键词:文化范式教育变革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