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BK2009016)

作品数:13 被引量:160H指数:9
相关作者:骆永明滕应李振高黄玉娟孙明明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0篇污染
  • 9篇土壤
  • 6篇污染土
  • 6篇污染土壤
  • 4篇多环芳烃
  • 3篇植物修复
  • 2篇有机污染
  • 2篇有机污染物
  • 2篇砷酸
  • 2篇农田
  • 2篇农田土壤
  • 2篇污染物
  • 2篇里氏木霉
  • 2篇木霉
  • 2篇降解
  • 2篇
  • 2篇持久性有机污...
  • 1篇等离子体
  • 1篇低温等离子体
  • 1篇豆科

机构

  • 16篇中国科学院
  • 10篇中国科学院烟...
  • 6篇中国科学院研...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安徽理工大学

作者

  • 15篇骆永明
  • 11篇滕应
  • 9篇李振高
  • 5篇黄玉娟
  • 5篇孙明明
  • 4篇马文亭
  • 4篇李士杏
  • 3篇付登强
  • 3篇刘五星
  • 3篇吴龙华
  • 2篇赵静
  • 2篇章海波
  • 2篇田晔
  • 2篇潘澄
  • 1篇宋静
  • 1篇涂晨
  • 1篇张明旭
  • 1篇李振炫
  • 1篇张满云
  • 1篇李柱

传媒

  • 4篇土壤
  • 2篇土壤学报
  • 2篇环境科学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微生物学报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环境监测管理...
  • 1篇土壤与作物

年份

  • 2篇2013
  • 11篇2012
  • 3篇2011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红壤不同粒级组分中砷的形态——基于连续分级提取和XANES研究被引量:14
2011年
土壤固相由不同大小的土壤颗粒构成.研究砷在土壤不同粒级组分中的形态,有助于深入了解土壤中砷的生物有效性、移动性及其环境风险.本文以砷吸附能力很强的红壤为研究对象,采用传统化学提取法研究了砷在各粒级组分(50~250μm,5~50μm,1~5μm和<1μm)中的含量和形态,并采用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XANES)光谱法表征了不同铁氧化物对红壤砷吸附的贡献.结果表明:红壤粒级组分中砷含量随着粒径减小而增加.铁铝元素含量和颗粒比表面积是影响不同粒级组分中砷含量的主要因素.在各粒级组分中,仅有0.6%以下的砷以非专性吸附态存在,有25.0%~38.5%的砷以可被磷酸盐交换的专性吸附态存在,有31.0%~50.8%的砷以较稳定的铁铝氧化物结合态存在,稳定的残留态砷的比例为17.8%~40.2%.随粒径减小,粒级组分中铁铝氧化物结合态砷的比例减小,而残留态砷比例增加.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XANES)光谱的分析结果显示,1~5μm和<1μm的粒级组分中砷的形态类似,主要与针铁矿和无定形氧化铁相结合.
李士杏骆永明章海波黄玉娟李柱韦婧
关键词:红壤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土壤中化学武器降解产物二苯砷酸被引量:3
2012年
二苯氰砷(diphenylcyanoarsine)和二苯氯砷(di-phenylchloroarsine)是一战和二战期间被大量制造和使用的一类呕吐剂和糜烂剂,在日制化学武器系统中俗称“红弹”。
李士杏刘五星黄玉娟滕应骆永明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土壤
厌氧微生物降解多环芳烃研究进展被引量:33
2012年
多环芳烃(PAHs)是一类普遍存在于环境介质中的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相对于好氧微生物降解PAHs的研究,厌氧微生物降解PAHs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本文从厌氧微生物降解PAHs的研究背景,厌氧降解微生物的特点和不同厌氧降解还原反应体系的角度综述了厌氧微生物降解PAHs的概况;结合厌氧微生物降解萘和菲转化途径的介绍,推断了其降解机制的内在原因;同时通过总结影响厌氧微生物降解PAHs的主要因素(包括:PAHs的生物可利用性、外源营养物质的添加、外源电子受体的添加、特定厌氧降解菌的筛选强化和部分环境因素等),指出了制约降解进程的潜在限制因子;并对厌氧微生物降解PAHs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了简述与展望。
孙明明滕应骆永明
关键词:厌氧降解多环芳烃微生物降解机制
农田土壤-植物系统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界面过程与自修复——以多氯联苯为例被引量:6
2012年
土壤-植物系统是地球陆地表层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亚系统,对保障粮食安全与人体健康发挥着关键作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土壤环境中难降解、长残留的毒害污染物。这类有机污染物在土壤组分、土壤微生物和植物的共同作用下,发生着一系列的物理化学与生物学的界面过程,导致其或者生物有效性的降低和毒性的下降,或者快速降解,进而减少在食物链中传递的风险,达到自然条件下土壤污染净化,实现自修复。以多氯联苯为例,综述了农田土壤-植物系统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土壤组分界面过程、根际界面过程和植物体微界面过程研究进展,提出了发挥土壤-植物系统降解净化作用,实现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自修复的新思路。参30。
骆永明涂晨
关键词:土壤-植物系统多氯联苯生物有效性
土壤pH、水分及温度对长期污染土壤中苯并[a]芘动态变化的影响初探被引量:9
2012年
以受多环芳烃长期污染农田土壤中苯并[a]芘(B[a]P)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pH、水分和温度对土壤中B[a]P的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污染土壤中B[a]P能被土著微生物快速去除,其消减过程受到pH、水分和温度的影响。初始pH为4.6、5.9和7.3的泥浆中B[a]P在7天内的去除率分别为43.8%、37.8%和14.0%。在土壤水分为22%、43%、65%和87%田间持水量,温度为28℃条件下培养80天后土壤中B[a]P的去除率分别为42.5%、96.6%、96.3%和34.3%。在土壤pH为4.5,土壤水分为60%±5%田间持水量,温度为25℃和40℃条件下土壤中B[a]P的半衰期分别为33天和16天。可见,pH、水分和温度等环境条件对土壤中B[a]P的消减过程具有明显的影响,可通过人为调控强化B[a]P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
付登强滕应骆永明孙明明李士杏李振高
关键词:土壤苯并[A]芘PH水分温度
Tenax提取法评价MCD强化微生物修复PAH污染农田土壤的关键限制因子
PAH污染老化农田土壤的微生物降解修复进程往往由于目标污染物具有较低的生物可利用性而受到限制,难以实现深度彻底的降解效果。科学的评价和阐明微生物刺激和微生物强化修复PAH污染农田土壤不同阶段中的关键限制因子,对于在实际中...
孙明明骆永明滕应Peter Christie贾仲君李振高
关键词:PAHMCD解吸
文献传递
重度滴滴涕污染土壤低温等离子体修复条件优化研究被引量:12
2013年
采用介质阻挡放电产生的低温等离子体对重度滴滴涕(DDTs)污染土壤进行修复处理实验,主要研究了土壤性质参数(土壤粒径和土壤含水量)和设备工作参数(放电功率、处理时间和放电气氛)对DDTs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介质阻挡放电产生的低温等离子体对土壤中的DDTs具有较好的去除作用,去除率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升高.当处理时间增加至20min时,DDTs的去除率为95.3%~99.9%.同时确定优化条件为:放电功率1 kW、处理时间20 min、空气放电气氛、土壤粒径0~0.9 mm以及土壤含水量4.5%~10.5%.研究结果还表明,o,p'-DDE可能是o,p'-DDT氧化脱氯脱氢的中间产物.
陈海红骆永明滕应刘五星潘澄李振高黄玉娟
关键词:低温等离子体土壤修复
设施农业环境邻苯二甲酸酯(PAEs)污染现状与风险评估研究
邻苯二甲酸酯是一种环境激素类化合物,常作为塑料、树脂和橡胶类制品的增塑剂,其在塑料商品中添加量一般为20%~60%。随着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中农膜的大量使用导致邻苯二甲酸酯进入设施农业环境,并在其中发生迁移转化,...
汪军滕应骆永明马文亭李振高
关键词:邻苯二甲酸酯污染特征风险评估
文献传递
不同性质铁铝土对砷酸根吸附特性的比较研究被引量:10
2012年
采用批平衡法研究了8种不同性质铁铝土对砷酸根的吸附特性,分别运用Langmuir单表面方程和Langmuir双表面方程对等温吸附数据进行拟合,以较优拟合方程求出土壤对砷的最大吸附量,并采用简单线性相关分析法探讨土壤性质对砷吸附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铁铝土对砷吸附强烈,吸附等温线均为非线性。双表面方程对吸附等温线的拟合效果优于单表面方程。采用双表面方程预测的吸附量和实测值的决定系数(0.935~0.978)大于采用单表面方程预测获得的决定系数(0.989~0.998)。土壤的砷吸附能力可采用高能表面和低能表面两种吸附位点进行解释。采集于云南昆明的砂页岩母质发育的红壤具有最强的砷吸附能力,根据Langmuir双表面方程计算的最大吸附量为3 498 mg kg-1。土壤的砷吸附能力受到土壤中游离氧化铁、全铝、全铁、黏粒和全磷含量的显著影响,最大吸附量与这几种土壤组成与性质因子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李士杏骆永明章海波黄玉娟李振炫
关键词:LANGMUIR方程土壤性质
甲基β环糊精对污染场地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异位增效洗脱修复研究被引量:11
2013年
针对长三角典型区域内某焦化厂PAHs污染场地土壤,运用环境友好的淋洗剂甲基β环糊精(MCD),嵌合超声强化、升温辅助等增效技术,筛选出在100 g·L-1MCD,50℃水浴和35 kHz超声30 min条件下,对土壤连续淋洗5次,发现土壤中3环、4环、5(+6)环和全量PAHs的最大去除率分别为96.7%±2.4%、89.7%±3.2%、76.3%±2.2%和91.3%±3.1%.同时采用Tenax TA树脂时间连续提取法,监测每次连续淋洗后土壤中各组分PAHs解吸特性,发现随着淋洗次数的增加,土壤中PAHs的400 h Tenax可提取量逐渐减少,PAHs的快速解吸组分(Fr)和慢速解吸组分(Fsl)比例较原始土壤中的相应比例显著下降(P<0.01),PAHs的快速解吸速率常数(kr)、慢速解吸速率常数(ksl)和超慢速解吸速率常数(kvl)也较原始土壤中相应解吸速率常数显著降低(P<0.01).综合考虑修复效率和土壤修复后潜在环境风险,判断3次淋洗是较为合理的淋洗次数.本研究为PAHs污染场地土壤的异位增效淋洗技术研发和淋洗终点判断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
孙明明滕应骆永明李振高贾仲君张满云
关键词:多环芳烃土壤淋洗
共2页<12>
聚类工具0